什么是九开八闭?

🔺专注研究8.24万平方公里的重庆大地

解密古渝城:从“龟城”到“九开八闭”

主编 | 李静   本期主笔 | 张海鹏 姜海涛

“城墙长,十七里,条石来砌

跑一圈,数一下,十七城门

九门开,八门闭,九宫八卦

八临江,一通陆,听我唱明......”

清末《重庆城》唱本中的这一开篇

所唱的正是明清时期重庆的城池特色

没错

就是重庆

这座“地连剑阁、俯瞰夔门”的山水古城

以其独特的山形水势与营城理念

造就出绝无仅有的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

使重庆成为中国无数古代城池中的一朵奇异之花

九开八闭

就是重庆古城

就是重庆人心中最长情的精神家园

(古渝城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的格局,是明初重庆卫指挥使戴鼎在宋城基础上重修后确定的。清光绪《重庆府治全图》中绘出了这十七门,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金紫门(开)、凤凰门(闭)、南纪门(开)、金汤门(闭)、通远门(开)、定远门(闭)、临江门(开)、洪崖门(闭)、千斯门(开)、西水门(闭)、朝天门(开)、翠微门(闭)、东水门(开)、太安门(闭)、太平门(开)、仁和门(闭)、储奇门(开)。其中金紫、千斯、西水、太安、仁和、储奇6门在不同文献中的名称也多有不同。从戴鼎筑城一直到清末民初,这十七座城门及城墙围合而成的重庆古城,面积约2.4平方千米。)

(清乾隆《巴县志》重庆城图中的九开八闭十七门)

🔻

1

西部之门

对于这座城门奇多的奇特城市

人们向来就认可她的重要地位

自古以来的西南军政重镇

古往今来的西部商贸中心

都是她荣耀至今的存在

或者说这座城市也是一座城门

如果把整个中国西部视为一座城

那重庆不就是她的一座城门吗?

这并非臆想

古人的想象力和视野并不亚于今人

无论是明代曹汴《重庆府城垣记》中的

“当蜀东上游,近制播酉,远控溪峒”

还是更早的“东接夔门,西连蜀都

南通夜郎,北控賨国”

都证明先贤早就善于在大格局中认知重庆

在他们眼中

重庆本身就是一座西部朝向东方和世界的城门

城门内外

天宽地阔

从巴人立都江州(即重庆)开始

一直到清朝末年

两千多年来重庆一城扼双江

控制着西部与中东部间商品、资本和信息的交流

自古就是内陆开放高地

(当然,这个开放是指西部对中东部的开放)

(在《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中的四川图中,重庆正处控制“四方之川”东流的脖颈位置)

🔻

到了近代

重庆又最先迎来了西方的冲击与洗礼

1891年她的开埠

不仅是开启了重庆近代化的征程

更促使西部中国这座紧闭的“大城”

向世界打开了“城门”

开埠

就是开门

重庆开城门、西部开国门

广袤富饶的中国内陆

从此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这也是今天重庆继续建设

内陆开放高地的历史根基与自信

(重庆的区位南北适中,并通过对长江及其上游各大支流的控制,无可替代地充当着西部尤其是西南大门的角色)

🔻

2

“象龟”

前述将重庆视作一座城门

当然是将其放到整个西部

乃至中国的宏观地理格局下的观察与思考

而换个角度

从城市选址与营建的中观地理环境上来看

重庆古城在山水形势、城池形态和防御形制方面

都堪称一座“龟城”

(成都同样也有“龟城”之称,不过重庆作为龟城更加名副其实)

(老地图中的重庆城就被画成了龟形)

🔻

古渝城高踞于渝中半岛东端的层岩之上

历代典籍、游记中多有对其形势之描述

或是“群山拱卫,二水襟合”

或是“环江为池,堑崖为城”

抑或是“据岷巴二江水之合

后倚重峦叠嶂,左右悬崖绝壁

隐然天造之险”

正是一只伏于山水间的巨龟

(两江交汇处的重庆古城)

🔻

(清末,重庆东水门一侧形势,可见古渝城确有天设地造之险)

🔻

历代文献中也不乏对重庆“龟城”的记载

明末闽人曹学佺提到渝城就言其“象龟”

稍晚的王士祯在《蜀道驿程记》中

也称其“孤峙江中,宛如龟之曳尾”

其龟首正在朝天门

龟尾则在打枪坝(打枪坝西端称龟尾坝、龟尾巴)

(清乾隆《巴县志》舆图中的“龟城”)

🔻

(龟尾坝,处于古渝城最西端的打枪坝,正是龟城的龟尾位置,因此也写作龟尾巴,可谓形象之极)

🔻

(清同光年间《渝城图》中的“龟尾坝”)

🔻

今天人们所说的重庆古城

便是明初重庆卫指挥使戴鼎

于这龟背之上

在宋城基础上“因旧址”“重修”的“石城”

史称重庆历史上的第四次筑城

也是距今最近的一次筑城

其以江为池

临崖筑成一座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

围合而成的山水龟城、天险石城

奠定了此后重庆城五百多年的城池结构

也孕育出重庆人引以为豪的母城文化

3

“象九宫八卦”

重庆古城在形态上“象龟”

在形制上却是“象九宫八卦”

此说在明末曹学佺的《蜀中广记》中就已出现

其称“今(重庆)府城为门十有七

九开八闭以象九宫八卦”

(根据著名历史地理学者蓝勇等人的研究,最早系统记载重庆城九开八闭城门的文献,是明正德《四川志》卷13之《重庆府》:“本府石城,因山为城,低者垒高,曲者补直。洪武初指挥戴鼎重修,高一丈八尺,周围二千一百三十六丈门一十七,曰朝天、翠微、东水、通远、金汤、定远、南纪、凤凰、金子、仁和、太平、出奇、大安、临江、洪崖、千厮、福兴,开九闭八。”其中并未提到九开八闭与“九宫八卦”的关系。)

以后清代雍正《四川总志》等均持此说

称九开八闭“俗以为九宫八卦之形”

王尔鉴在乾隆《巴县志》中也记作“象九宫八卦”

这些都成为今天重庆城门“九宫八卦”说的史料依据

不过这些史料均未说明

“九开八闭”与“九宫八卦”究竟是如何对应

(清乾隆《巴县志》对重庆石城“象九宫八卦”的记载)

🔻

要解开这一一直困扰重庆古城研究的谜团

先要理解中国传统城池选址营建的一些原则

我国历代选址营城

除了要因形就势、利于防守之外

还必然会有礼制、风水上的考虑

像重庆这样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府城

其城池营建尤其是城门布设的数量、方位甚至朝向等

必然会受到高度重视

城门的实际功能和礼制风水因素都不会缺席

以重庆这种拥有十七个城门之多的城池

其中八个还是看似缺乏必要性的闭门

这在中国历代的城池中都是个特例

因此确实存在很大的可能性

即正如这些典籍中所载

“九开八闭”就是“象九宫八卦”

古渝城九座开门对应的就是九宫

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

下面这些发现逐渐浮出水面

正好对上述推测形成了有力支撑

稍作观察我们就会发现

重庆九座开门和八座闭门

都是按“一开一闭”的组合环城依次而布

即相邻的两门一般都是“一开一闭”

但金紫门和储奇门却是个例外

这两座开门距离过于靠近、且中间没有闭门相隔

在布局和功能上似乎都是多余之举

(两门之间的距离仅为230米。除此之外,其他开门之间距离最近的金紫门和太平门,接近600;其他相邻开门,像南纪门与通远门、临江门与西水门等,之间的距离都超过了1000米。)

(重庆古城复原图中的九开门与八闭门,可以发现金紫门和储奇门之间的距离远小于其他相邻开门。图@王亚楠)

🔻

因此

这极有可能是在筑城时有意为之的风水之举

即金紫、储奇两门中

有一门是为合“九宫”之数而独设

以对应九宫中无处安放的“中宫”

(具体原理为:九宫中除中宫外的八宫与后天八卦、八座开门的方位都有一一的对应关系,而只有中宫因其方位居于四面八方之正中而缺少能与之对应的卦位和城门,因为城门也不可能设于城中。)

先看金紫门

其在明初戴鼎筑城之前未见有记载

它的位置正对重庆卫指挥使司衙门

这是明政权平复重庆后最高的军事机关

也是明初重庆城的政治中心

(朱元璋遣兵平定割据重庆的明夏政权之后,在重庆地区由乱到治的过程中,重庆卫作为军事机构兼顾着军政各项职能)

还是负责筑城的卫指挥使戴鼎的官邸

在这种情况下

新筑正对全城军政中心的金紫门作为渝城正门

并方便最高指挥官及军队进出

成为理所当然甚至是必然之事

因此

金紫门的开设应是明初重庆城市重整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与“九宫”之“中宫”缺乏必要联系

(明万历《重庆府志》城图中的金紫门,正对着“重庆卫”衙门)

🔻

再看储奇门

这也是一座未见诸于明之前文献中的城门

其最早出现于明正德《四川志》中

不过彼时的名称不是“储奇门”而是“出奇门”

而这个“出奇”就是关键所在

“出奇”的“奇”本意是“多出”之意

包括成语“出奇制胜”中的“奇”

其最初的意思是“意料之外的、多出来的兵力”

最初的发音也是作 ji 而非现在的 qi

“出奇门”其实是指“多出来的、多设的城门”

“储奇”之说只是后世相传过程中的讹变

这样

按照“九宫八卦”的方位

中宫应布设在城的中央位置

但作为城门显然又不可能这样设置

因此就只有把这一为“象中宫”而设的城门

作为“多出来的”第九个城门来安置

并直书其意命名为“出奇门”

这样

如果以储奇门为“多出”的对应“中宫”之门

其余八座开门的方位关系也就清晰了

即南门金紫门(离位)、西南门南纪门(坤位)

西门通远门(兑位)、西北门临江门(乾位)

北门千厮门(坎位)、东北门朝天门(艮位)

东门东水门(震位)、东南门太平门(巽位)

(古渝城“九开八闭”与“九宫八卦”的对应关系)

🔻

至于《重庆府治全图》上通远门城内

七星岗(缸)处所绘的“坎”形卦象

其实并非表示通远门一带对应坎位

而是一组用于祈雨防火的构筑物

老重庆唤作“七星缸”

(坎卦代表水,置于此是为生水灭火、保护城市。杭州、福州等地也有功能类似的七星缸)

后来演变成了今天的地名七星岗

(清光绪《重庆府治全图》中的七星缸,“坎”形卦象清晰可见)

🔻

(民国初年,福州的七星缸)

🔻

4

重绘九门

厘清了重庆城门“象九宫八卦”的内涵

再来看这具体的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

首先是八座闭门

其中的人和、洪崖、定远等门

都是城内排水沟的出口之处

(清乾隆《巴县志》就记载“神仙口水沟一道......入人和门沟出城外沙湾入外江”,老地图上也显示多座闭门下均与水沟相连,不过目前来看并非所有闭门都有排水功能)

(民国地形图中定远门下的排水沟)

🔻

(民国地形图中仁和门(也称人和门)下的排水沟,以及近年发现的该门遗址)

🔻

但是否所有的闭门都有此功能

因为文献记载的语焉不详

暂时还无法判断和明确

而九座开门作为沟通古城内外的关键

其重要性显然是远超八座闭门的

也是了解重庆城市历史不能跳过的一章

接下来对九门的重绘

将有助于人们对古城的了解、保护和宣传、利用

(对于这九座开门的历史,青年学者张颖曾做过考证和推演,最终结合前人研究,进一步将明初戴鼎筑城之前就存在的重庆城门推至至少有七座,即镇西门(疑为通远门)、薰风门(疑为南纪门)、金汤门、太平门、洪崖门、千斯门、朝天门,且均为开门。这些城门即是戴鼎新筑九开门之基础。)

重庆古城九座开门中

现存通远门(主城门)和东水门

以及近年来发现的太平门(仅存主城门的一部分)

通过对这些城门的研究

人们基本掌握了九座开门的形制、规格等信息

因此我们将此次重绘九门的重点放在了

复原这些开门的形状、瓮城规模及城门朝向上

(所谓瓮城,即在主城门外修建的护门小城,其对外的门为瓮城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城池的瓮城多为月形或方形,而渝城城门的瓮城则因形就势、形状各异,呈不规则的方形和三角形,且主城门与瓮城门间都有较大高差,不像平原城池的主城门和瓮城门基本都在同一水平面上。这些都是重庆城门异于他城的特质。)

(重庆古城平面复原略图  八二四研究所原创)

🔻

以下对九门一一述之

正南金紫门

(也有文献记作金子门)

目前未见有戴鼎筑成前的文献记载

极有可能为明初新筑

无瓮城

城门朝南而略偏东

明时正对着重庆卫指挥使司署

清代则正对川东总镇左都督府

(《重庆城门谣》中唱“金紫门,正对着镇台衙门”。图为清同光《渝城图》中的金紫门)

🔻

(金紫门平面图。以下九门平面图手绘@王馨怡)

🔻

西南南纪门

据《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在戴鼎筑城前即有通远、南纪二门之记载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86(洪武六年十一月癸卯)记:改重庆守御千户所为重庆卫。初,巴县王立保作乱,称应天大将军,烧佛图关,犯通远、南纪二门,千户左辅击走之。至是,立卫治,命指挥戴鼎守之。)

可见此门也应是旧已有之

其瓮城门朝向正西

迎长江来水方向

主城门则向南而偏西

瓮城呈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方形

面积接近800平方米

(南纪门平面图)

🔻

正西通远门

同南纪门一样

也应在明之前即存在

多疑之为南宋之镇西门

(两张不同角度的通远门瓮城门照片)

🔻

其瓮城门朝向东北

主城门朝向西北

瓮城特别狭长

面积为300多平方米

略大于朝天门瓮城而远较他门为小

(通远门平面图)

🔻

西北临江门

戴鼎筑城前未见诸文献记载

其称临江

实际上离江尚有相当距离

(清末老照片中的临江门)

🔻

其瓮城门与主城门均朝向正北

瓮城则呈三角形

为规模最大的一个

面积超过1600平方米

建筑沿瓮城内墙密集排布

(临江门平面图)

🔻

正北千厮门

(初为千斯门,其名应来自《诗经》,其中有“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之句,史载蜀汉时李严所修仓城即在门内,故名千斯门)

《元史》中有蒙将石抹不老“攻千斯门”之载

说明该门南宋已有

其瓮城门向西而略偏南

主城门西北向

瓮城面积在1000平方米左右

(千厮门平面图)

🔻

东北朝天门

也是渝城最著名的城门

其在明之前即已存在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明氏实录》等均载

平夏之役中明将汤和会廖永忠以兵驻朝天门外

另元代附近已有朝天站之设

也可佐证朝天门应早于明代即出现

(1909年美国地质学家张伯伦拍摄的朝天门,其主城门和瓮城门都清晰可辨)

🔻

其瓮城门朝向正北

主城门朝向正东

瓮城面积仅有200平方米左右

逼仄而陡、易守难攻

为古城九门中最小之瓮城

(这可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重庆古城最著名的朝天门,竟然是瓮城最小的一个门。)

(朝天门平面图)

🔻

正东东水门

其前身可能是南宋的熏风门

南宋末年坚守重庆的最后一任四川制置使张钰

在城陷前就曾“率众出熏风门”(《宋史》)

与元军大战于城东之扶桑坝

从今天考古发掘出的南宋老鼓楼衙署遗址位置来看

东水门正位于重庆宋城衙署之东

且门外也有一月亮碛与扶桑坝对应

故此说相对合理

(三峡工程蓄水前,出得东水门便是月亮碛)

🔻

(1929年的东水门老照片)

🔻

东水门同金紫门一样

为九开门中仅有的无瓮城的两门

其城门朝向东北

长江涨水之时

出东水门外便是一坡梯坎直下江边

(东水门平面图)

🔻

东南太平门

《元史》中已有蒙军“复攻重庆太平门”的记载

可见太平门在南宋时即已存在

其瓮城门朝向西南

主城门则朝向东南

瓮城为相对规则的长方形

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

与千厮门相近

(1920年代,在城外拍摄的太平门瓮城门老照片)

🔻

(近年考古挖掘出的太平门主城门)

🔻

(太平门平面图及复原图)

🔻

最后是储奇门

其初作“出奇(ji)门”

历史与来由前已有详述

其瓮城门西向略偏南

正门则南向略偏东

面积与南纪门相近

(储奇门平面图)

🔻

当然

明初戴鼎筑城时之九座开门

未必一开始即筑有瓮城

文献中对此并无记载

以上的复原与重绘

均是结合清末民初的地图和文献资料所考出

反映的是清后期渝城九座开门的空间形态

可做城市研究、宣传的参考

城门作为我国古代城池体系的关键组成

其数量、选址、形制、规模、朝向等

都是城池营建关注的重点

反映的是古人对地理环境和礼制的理解、遵循

反映的是城市的地位、特质

古渝城的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

正是我们一窥古代重庆的窗户

它们所体现和映射的

正是一直以来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

是她的大山大水

更是她的独特气质

🔺这是八二四研究所的第33篇文章,欢迎大家转发,让更多人了解8.24万平方公里的重庆,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来自重庆地理图书馆,城门相关研究成果除注明出处者外,均为团队原创,使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参考:张颖《宋末重庆城的城门与城市形态》(未刊稿),杨宇振《历史与空间:晚清重庆城及其转变》,等

...The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