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外孩子很少哭闹,2点原因很现实
昨天跟朋友吃饭,突然被背后一阵哭声吸引。
回头一看,只见一对夫妻带着个3,4岁左右的女孩。
孩子不停的在哭喊「我要吃香蕉船」,然后妈妈跟她说,已经点了香蕉船了,马上就上。小女孩完全不care她妈妈说什么,只是一个劲的哭喊「我要吃香蕉船」。
孩子爸爸也急了,问已经循声凑上来的服务员香蕉船点这么久,怎么还不上。服务员解释这个香蕉船制作工艺较复杂,需要稍等一下。还给了孩子一个 hello Kitty抱枕 ,但是被孩子完全不理,继续不停地哭。
15分钟后,香蕉船上来了,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全场食客得到了解救。饭毕,女孩妈妈收拾离开时,恶狠狠地对女孩说「以后再也不带你出来了,丢死人了」。
同桌朋友在腐国读过教育学研究生,我问她「我在国外旅游的时候,好像很少看见公众场合外国小孩这么个闹法,国内倒是见不少」
她说2点原因造成的:
父母教育程度较高的孩子比较听话,父母自己带的孩子比较听话。
总体上来说,欧美国家平均教育水平比中国高一点,祖父母不爱管孙子辈的事。这是造成“国外小孩不哭闹”印象的主要原因。
祖父母文化水平高的话,带出的孩子一般也比较懂事。如果是国外那些没怎么受过教育的祖父母带出的孩子,熊孩子出品率完全不低于国内。
我一直认为家长平时多耐着性子跟孩子多做做沟通,不要孩子一哭,就置之不理或用粗暴的方式解决。
跟孩子沟通一定很辛苦,但坚持就会有效果。连猫狗都能驯化,何况是我们站在进化链顶端的人。
许多用户都给我们留过言,自己也知道打孩子不好,可就是忍不住。
其实忍不住,还是因为我们家长潜意识里会有个念头:孩子是可以打的。
当你老板或同事把你惹得怒火中烧时,你会选择去打他们么?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吧。难道老板同事比你的亲生骨肉还重要么?你爸妈惹你生气时,你会想过动手吗?
只是大家把对孩子怒气阈值调的都比较低而已。
为人父母应该给自己一个思维烙印,孩子就是不能打,就像警察不能打一样。
打警察属于袭警,会拘留;打孩子会给孩子落下心理阴影。都是不可挽回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的行为也都是模仿的产物。
如果自己家庭中处理问题都可以用心平气和的方式沟通解决,那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影响,趋向于去做个可以沟通的人。
如果你们家里整天都是些「这日子过不下去了」、「离婚!」、摔门、砸东西、一哭二闹三上吊,孩子也有样学样砸东西,一哭二闹三打滚......
作为一个更有自制力的成年人,遇到问题可以选择更好的沟通手段。比如孩子闹着要吃甜食:
可以一开始就制定吃甜食的份额(一天只能吃一种), 和小孩讲道理(讲点立竿见影的因果关系,“会长蛀牙”有点远),谈条件(爬到山顶把热量消耗掉,就可以买),许诺未来(今天不吃甜的,明天小朋友来给你们买蛋糕)……
重点是,如果父母不给儿童达到目的的正常管道,儿童就会用非正常管道达到目的。哭呗!闹呗!
归根结底,是教育程度的差异,也就是信息来源,决定了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孩子确实是有不可控性,但是你可控啊。不要总想着给自己找理由:又要上班、又要做家务、又要带孩子,哪有精力跟孩子沟通。
所以公众场所的熊孩子就出世了。别人稍有不满,一句刚回去「你一定没孩子。等你有孩子,你就知道了。」
「小孩随便带带就好了,带这么细有什么用,那XXX小时候他爸妈从来也不管他,长大不也蛮好的。」
养孩子是件无比不容易、无比伟大的事~
但不能因为这件事情不容易,就去降低自己的标准啊。
我高中时,班上有个同学被老师问为什么总是考个3,40分。
他说学习太辛苦了。
老师问别人怎么就能学好?
他说学习好又能怎么样?李嘉诚学习不好不也当大老板嘛。
后来同学聚会他总是不来,听说总是换工作,最近在一个面条店当帮厨,家里比较困难,可能舍不得聚会AA的费用。
最后对熊孩子这个问题说一句:
所谓的包容都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是用来绑架别人的。没有人有义务一定为你的苦难额外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