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运署
古 街 运 署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读高中,从此与运署街结缘。
运署街位于济南老城区内东北部,东起黑虎泉北路,西至按察司街。当年的运署街是条长二百多米、宽不足十米的小街,济南第一中学就坐落在街北。那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中学生,尽管每天穿行于运署街,却从没有想过要去探究这条街的来历。直到若干年后,我才真正了解到这条街悠长而厚重的历史。
运署街,顾名思义与“运署”有关。运署是清代“都转盐运使司署”的简称,又称盐运使署、盐运公署。据清道光《济南府志》记载:“都转盐运使司署在按察司西,两辕相邻,顺治十八年(注:公元1661年),即巡道旧署改建”。按察司,即按察使司署,简称按察司署、臬司署、臬署。据《济南老街史话》,在盐运使署迁此之前,这条街称作臬署前街。盐运使署迁来之后,街东段因仍在按察司署前,故还称臬署前街;街西段在盐运使署前,则改称运署前街。此后,整条街又曾统称为按运前街。
光绪己丑年(公元1889年)《省城街巷全图》
为进一步印证,笔者查阅了绘制于光绪己丑年(公元1889年)的《省城街巷全图》。图上现在运署街位置的北侧区域,自东向西排列标注为“前公廨”、“按察司署”、“盐运公署”,街南区域标注有“马园子”字样。而现在的运署街,在图上则被分为东、西两段,标注有“臬署前”、“运署前”字样。这些标注与《济南老街史话》所述相符。而这里的“马园子”和“前公廨”两条小街,却还另有一番“曲折”。
光绪己丑年《省城街巷全图》局部
先说马园子街。光绪己丑年《省城街巷全图》上有两处“马园子”,除了运署前街南侧这一处,另一处位于县西巷西侧,与历城县署相对。据《济南市警区地理略义》所附《济南市公安局各区街巷门牌号数表》中,有“县马园仔街”门牌号数的记录。据考《济南市警区地理略义》成书约在1930-1931年,也就是至少在这时,县西巷西边的“马园子”已改称“县马园子街”。马园子前加上“县”字,应是因其与历城县署有关,并以此与运署街的马园子街区分。由其名称推测,两处马园子最初应为按察司、盐运署和历城县署养马之地,后来成为街名。本世纪初,马园子街因山东省黄河河务局迁址扩建被占。
民国二十七年《济南市城埠街道图》前公界街
再说“前公廨”街。除光绪己丑年《省城街巷全图》外,在民国早期地图上,此街要么有街无名,要么根本就没有被绘上。直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济南市城埠街道图》,这条街才被明确标注为“前公界街”。而据修订于1907-1924年间的《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二》,其中“温字约”街巷中即有“前公界街”。笔者推测,或许是由于廨、界音相近,又或因民间读音讹误,“前公廨”才被简化成了“前公界”吧。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公界街消失在旧城改造的大潮中。
关于运署街被正式命名的时间,据现有地图资料没能得出准确结论。还是在《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二》,“温字约”街巷中有“运署街”之名,由此可以大致推定,其命名时间应是在民国初肇前后。新中国成立后,运署街在1966年曾改为运输街,至1980年再恢复运署街之名。运署街及其相关的街巷建筑,就历史称谓的变迁衍化看,无不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体现出它久远厚重的历史。
《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二》运署街
说运署街历史久远,其实是有据可考的。
2004至2005年间,考古部门对运署街发现的汉代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一批陶范、耐火砖、铁渣及矿石原料等冶铸遗存,显示该遗址是汉代一处冶铁兼铸造的大型作坊。出土物分析显示,当时的矿石分选、加工、冶炼、铸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冶铁较高的工艺水准。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其西相隔仅百米的按察司街一带,又发掘出另一座冶铁作坊遗址。据此推断,运署街、按察司街区域在汉代是一处大型冶铁基地。
《后汉书·韩棱传》记载,“肃宗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宝剑自手署,其名曰:'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这里的肃宗指东汉章帝刘炟,椎成即锻成之意。文中提到汉章帝将三把宝剑刻名赐予大臣,其中“济南椎成”剑赐陈宠。“济南椎成剑”为在济南铸造的汉代名剑,或即出于上述汉代冶铁铸造地。
《后汉书·韩棱传》“济南椎成”记载
那么这片区域,又是如何从冶铁铸造场所,演化成为官僚府署驻地的呢?
根据史料,“济南”这个称谓始自西汉。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置济南郡,后改济南国,治所在东平陵,即今章丘龙山街道一带。现在的济南市区位置,在当时仅设有古历城县治所,位于今老城区的西南部。据《济南府志》记载:“古历城甚小,及今府城西南一隅耳,东不逾舜井,北不逾太平寺街孝感泉”。也就是说,古历城治所东部边界不到今天的舜井街。现运署街、按察司街地区在当时位于县城东郊。这也与其在汉代作为冶铁基地的考古推断相合。
其后,在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当时的济南郡治所才由东平陵移至古历城。由此城垣扩大,运署街一带应该是在此后才逐渐圈入城区范围,成为官方府署驻地。明初,济南府署即在今运署街北(济南一中旧址)。直到此时,历史上山东地区的行政首府(省会)都还不是济南,而是青州。
清·道光《济南府志》插图
明洪武九年(1376年),当时直属中央政权的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自青州迁济南,济南第一次成为山东首府。由此,济南府署改为按察司署驻地,而在当时位于城中的开元寺(今省政协一带)另建新的济南府署。至清代顺治末年,原在府东大街(今县东巷附近)的盐运使司署东迁,占用了按察司署西半部。由此形成按察司署、盐运使署并列的建筑布局。也因之使今运署街在明清两代被分为臬署前街、运署前街。
昭和三年(1928年)日绘《济南明细地图》
自上世纪初以来,运署街开始与教育“结缘”。据笔者所见资料,在昭和三年(1928年)日绘《济南明细地图》 上,省教育厅就已经驻址在原按察司署、盐运使署院落内。1922年,山东省立女子中学成立,校址在按察司署院落东部;1939年,山东省立济南一中学(今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迁址于此,历经六十七年岁月,培育英才无数;2007年后,这里成为山东省济南泉城中学校址。而盐运使署,则有着更加丰富的“学”缘经历:民初时先为泺源义塾,抗战胜利后改为私立泺源中学,1956年更名为山东省济南第十八中学,1960年并入济南一中,1963年又改名济南第三十三中学,1982年再改为济南第八职业高级中学。其后这里又成为小学驻地,先是济南珍珠泉小学,现为济南大明湖小学。
今日运署街
今天的运署街,历经多年的规划与扩建,虽东、西起止依旧,但街面宽度增加了将近一倍。无论建筑格局还是人文环境,都已今非昔比。它已经成为现代化美丽的城市街区,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教育基地。
从烟火兴盛的冶铁作坊,到高门阔第的官家衙署,再到学子辈出、延绵百年的名校驻地,历经两千余年沧桑化变。古老的运署街犹如淬火成钢一般,愈加焕耀出光芒和魅力。
2021.8.22
2018年11月,作者诗文集《青的守望》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作者自选诗歌、散文集,分为《寂寞思索》 《青春回看》 《尝试成熟》 《且吟且忆》四部分,计28万字。全书收录原创诗歌319首,散文及短篇小说64篇,为自1990-2017年间,作者创作作品的精选。
《青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