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平凡的世界》,学生作业三份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关于苦难的学说”
黄俊尧
孙少平的“关于苦难的学说”是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他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后提出的。他认为,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 (第二部)。
在探讨他的“关于苦难的学说”之前,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苦难。苦难,顾名思义就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分别是“苦”与“难”,也就是痛苦与灾难。但孙少平的“苦难”真的只是这种苦难吗?我认为,不是。孙少平的“苦难”不同于我们平时说的苦难,不仅仅是内心的苦楚与自然上带来的灾难,更多的是源于生活的酸楚与艰辛。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孙少平17岁就辍学回家务农,外出打工,因为他肩负着家庭重担,既要帮助年老的父亲,照顾半瘫的奶奶,还要惦记着妹妹兰香。所以,我觉得孙少平所指的“苦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贫穷带来的物质上的匮乏;二是巨大的生活压力使他喘不过气来;三是外出打工的恶劣环境与极端磨练。具体在书中体现为:“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第一部)”。再看看孙少平艰辛的揽工生活,“每当背着石块爬坡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汗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活辣辣地痛,一路上只能半睁半闭。两条打颤的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他无法目睹自己脊背上的惨状,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两只手随即也肿胀起来,肉皮被石头磨得像一层透明的纸,连毛细血管都能得见。这样的手放在新石碴儿上,就像放在刀刃上(第二部)。”
很多读者可能非常不理解孙少平,认为他不去帮助孙少安办砖厂却出来打工,这不是去砺炼自己,而是自讨苦吃。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孙少平与孙少安不同的地方,也是孙少平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更是他能够在平凡的世界走出不平凡的人生的关键因素。正如作家路遥所说的:“如果我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计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那么这一生也无怨无悔了。”
著名的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苦难是一笔财富,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会面对苦难,每一个成功的人在苦难面前都会勇往直前,永不言弃!”当经历了这些挫折、打击后,回忆起过往都会带有温暖的色彩。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也写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也告诉我们,正是因为保尔·柯察金历尽经磨砺才最终成为了一名钢铁战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苦寒来。”由此可见,苦难就好比是生活中的一场修行,正是因为有了苦难对孙少平的打磨与切削,才使孙少平有了更加坚硬的躯壳。
我也十分赞同孙孙少平的看法,在我看来,孙少平好比是一棵挺拔的大树,这棵大树不同于普通一般的树,而是一棵压不垮、击不倒、在风雪中傲然挺立的苍松。正如魏晋时期诗人刘祯在《赠从弟》中写道的:“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孙少平又好比是一只牡蛎,在众人的不解与嘲讽当中含下了一颗沙粒,他放弃了安逸平凡的生活,不排斥、不放任它,不惜自己被沙粒折磨,最终将这颗沙粒变为了一颗璀璨的珍珠。这颗珍珠就好比是孙少平一生的结晶与精华的浓缩。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珍珠,理所应当比轻而易举得到的更有成就感。
孙少平历经苦难后的蜕变我们有目共睹。他从一名文弱的知识青年、普通的庄稼人华丽蜕变成了一名思想解放、新时代青年人的领袖与代表,这与他在苦难与困难面前砥砺前行,坚持不懈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他身上有着钉子一般的“钻”劲儿、牛一般的“倔”劲儿、还有一股与生俱来的“狠”劲儿与顽强劲儿。他直面现实,披荆斩棘,百折不挠,无疑是想告诉我们:苦难击倒了很多人,许多的人把苦难视为一种障碍与累赘,但是在强者面前,只有用一种积极的态度与拼搏的精神来看待苦难,才能够将苦难变为属于自己的真正财富。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的:“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第三部)
“人的生命力正是在这样的煎熬中才强大起来的,想想看,当沙漠和荒原用它严酷的自然条件淘汰了大部分植物的时候,少女般秀丽的红柳和勇士般强壮的牛蒡却顽强地生长起来—因此满怀激情的诗人们才不厌其烦地高歌低吟赞美它们!”所以,面对痛苦,坚韧起来;面对生活,成熟起来!
浅谈《平凡的世界》文学架构
张子涵
路遥所描述的一个“平凡的世界”囊括的是在中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巨大齿轮的低沉嘶吼声中,一个个平凡之人命运的曲折与绚烂。从农民、工人到学生、干部,从少年、青年到中年、老年,平凡的人们在变化多端的时代中觉醒、拼搏,展示了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和顽强而坚韧的生命力。
时代、社会、命运,这是多么广大的内容,路遥笔下的这6字,不是浪漫的讴歌,而是建立在极为现实的生活与深刻而有代表性的的人物身上的。平凡的世界具有现实的力量。
由此可以说,《平凡的世界》是一个时代中现实生活与人文精神的全景式缩影,包括了从农村与城市中的生活与劳动、各个阶层的命运与思想到国家政策的发展等一系列内容。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路遥还极力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人的人情世故与思想的高尚面和狭隘面,还将农村的文化习俗融入了作品中。因此,除了书中人物精神给予读者的感动与启发之外,《平凡的世界》对1975-1988年代的社会与人的记叙与深入思考也极有价值意义。其中,孙少安的部分代表了在时代下创业致富农民的奋斗史与未来,他凭借精明、担当与魄力成为双水村的“冒尖户”,最终选择回报养育自己的村子,在双水村建小学,这是一种农民狭隘观念的突破,也是作者对此类人的希望。孙少平感激严峻的现实生活给予他的坚韧与勤劳,又突破了农村的眼界,坚持读书,将眼界放到了国家与世界,深刻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关系,他选择留在矿区当工人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从他身上人们可以看到未来青年的思想与担当。
在这样一部内容量极大的作品中,故事内容能做到细而不乱,人物形象也极为鲜明,作者所运用文学架构与写作手法就极为高超,令人啧啧赞叹。
首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者对于众多的人物形象的出场安排的精巧。整部作品以双水村的三大户族:田、孙、金为基础,以孙少安、孙少平、田福军为主线,分别延伸到农民、知识青年与工人、国家干部三个阶层人民的情况。这种延伸是以三人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交际圈的变化而得以展开的,使得整体故事清晰明了而又丰富多彩。另外,为了使每个人的人物形象鲜明而深刻,作品中每一章只以某一个人的故事为主线,并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并以“画外音”的角度对此加以简单评述,启发读者。不仅如此,每个人的精神思想与性格都是在不断变化中的,这种变化既与过去的自己形成对比,又和旁人形成对照。例如田福堂的儿子润生从少年时期的懦弱呆板,到见识过金波与姐夫李向前爱情上的不幸与痛楚,孙少平对于生活迎难而上的勇气后,蜕变为对生活有着初步成熟认识的青年。这种变化与成长见证者感动并获得激励,人物也因此鲜活而真实起来。
另外,在描写农村生活中,作者掺杂了许多西北“信天游”或“链子嘴”,使得当地的豪爽而火热的地域特征与扭秧歌等传统文化凸显得淋漓尽致。那首“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水上漂来呀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心怀,美好与憧憬,心酸与坎坷在短短的信天游中让人触摸到了世界的温度。扭秧歌时一首“链子嘴”:“西瓜灯,红腾腾,白菜灯,绿蓁蓁,韭菜灯,绿铮铮,芫荽灯,碎粉粉,茄子灯,紫茵茵,七扭八歪是黄瓜灯!…”展现的是农村艺术家的技艺高超与中华文字艺术的美感。由此可见,信天游与链子嘴在作品中既起到了烘托气氛、展现人物心理的作用,又表现了文化的荟萃。
《平凡的世界》的价值与意味值得人们细细体味。
(插图来自网络)
普通人的不平凡奋斗
蒋天仪
——致敬路遥先生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路遥
谈起《平凡的世界》,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作者路遥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平凡作家。继阅读完《早晨从中午开始》后,我越发清晰的了解他的这两个对立面,正如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一样。
初恋般的热情,虔诚地热爱文学
路遥是个对工作富有热情的人,他虔诚的对待自己所选择的文学道路。在他的整个写作过程中,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到其中。除了上厕所,他几乎头也不抬;如果没有完成当天的任务,便重新“伏案操作”直至凌晨。'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对工作的热忱使得他不惜颠倒自己的生物钟,拿出自己最好的精力与思考奉献给挚爱的文学。同样的热情,也孙少平的身上冉冉生辉,他对煤矿工人这份工作的热爱正如路遥对写作一样,是虔诚的,神圣的。
黑暗的日子里,靠信念支持下去。
整本《早晨从中午开始》可以说是一部散记,零碎掺插,却抒发了作者最真挚的情感,构建出了一种深刻的精神世界,而其中我体会到的最深的,就是他坚定的信念。为了挑战自我,圆一个儿时的梦想,他孤独的踏上了找寻素材、整理资料的道路,共计三年;查找十年间的一切出版报纸,共计数月;在没有丝毫书写长篇小说经验的情况下,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与世隔绝的读书,不断磨练自己的能力,无法统计时间。在这些灰暗的漫长日子里,他靠着自己的信念——完成《平凡的世界》,撑了下来。'你是谁?你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写了一点作品的普通作家,怎么敢妄图从事这巨大的事业?’路遥自己也扪心自问过。的确,褪去了我们眼中天才作家的光环,路遥只是个普通人,但是,是个拥有信念与执念的普通人。又忆起孙少平,初次来到大城市,颠沛流离,居无住所,他的信念——在大城市里立足,引导着他的道路,也获得了别人的赏识。
信念产生意志,意志铸就百折不挠的坚毅与耐力。
人们常说,长卷作品的写作是对人的精神意志和综合素养的最严酷的考验,你要么超越这个极点,要么你将猝然倒下。而路遥的回答是,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他本着自己的毅力,忍受着过度劳累的虚脱。在经历这场考验时,他每天盯着一张工作计划表,上面是章节数,完成一张就划掉一个数字,直到划掉最后一个数字。第一场战争,路遥全身虚脱;第二场,他病入膏肓。尽管战役结束后不久,路遥就英年早逝,但他坚毅的品质与精神的胜利却永远长存。此刻,对我来说,他是个伟人。
意志强逼着你忍受孤独,因为你已经做出了取舍。
曾经,孤独太久,路遥想念亲人与那份久别重逢的欣喜,半夜竟无意识的走向空无一人的火车站,又悲伤而惆怅的走回自己的房间。房间里等待的只有一只老鼠。路遥想念着自己的女儿。'黑暗中,我两眼发热。这就是生活。你既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就得舍弃人世间的许多美好。’在这些渴望亲情与红火中,路遥喜悦孤独,正如许多的伟人一样,也惧怕孤独,正如普通人一样。
路遥英年早逝,但留给我们的却太多太多,在这里无法一一道出。他的热情,但他的意志,他的执念,他的朴素,却都曾在我们的心灵留下了印记,而《平凡的世界》也在文坛上,永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