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问答(15-34)
15.如何理解“教书育人”?
答:“教书育人”的正确表述应该是“育人教书”。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教育良知、责任和道德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孔子在《论语》中就明确提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做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那么,在今天的社会应该育什么样的人?我们一直以为教育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出高度的确很难。说教育简单,是因为我们只需要弄清楚四个基本概念即可,即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课堂,什么是好学生,这四个“好”支撑着新的教育学,尤其是前面的三个“好”,支撑着最后的那个“好学生”。什么是好学生?我们认为: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敢于担当;第三,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如学习力、思维力、合作力、实践力⋯⋯教育必须满足和服务于社会结构的各种人员(未来公民)的组成。这就是国家在2016年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人类学家托马斯说:教育是为一个未知世界培养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不一而足。
有这样三句话值得我们深思,第一句:教师每天走进教室,首先面对的是人,其次才是课本;第二句: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迟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第三句:教师每天走进课堂,都在对世界、特别是未来的世界施加着影响。
就目前来看,教师要真正做到育人教书,最好的方法就是课改!
16. 如果学生不会,教师可以讲吗?
答:高效课堂从不反对教师讲。但必须重申,教师的讲一定是基于“先学”之后,即“先学后'交’、然后再'教’”!这个“交”是指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有时候恰恰需要“憋一憋”学生,等他们实在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再讲也不迟。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7. 课改到底需不需要模式?
答: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早就有了基本的共识,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模式,模式是规定、规则,甚至是规律。陕西省泾阳县泾干中学校长、泾阳县教育局负责全县课改的原副局长辛泾生就曾经明确指出,“如果哪个校长告诉你课改不需要模式,那他一定是外行!一定没有做过课改!”
百度搜索“模式”一词,解释如下:模式(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模式指导下,教师不仅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可以做出一个更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但是,模式并不等于“模式化”。如果把模式理解为一成不变的、僵死的东西,那就大错特错了!课改如同练书法,任何一个学校、一个区域做课改,都有一个临帖,入帖,破帖的过程。一开始,必须临帖。等教师学生真正把模式运用自如了,就可以“脱模”了,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
高效课堂认为,大凡是好课,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模式或流程,即自学——展示——反馈。自学是“自主学习”的简称,包括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即发表、暴露、提升;反馈即教师归纳、提升、拓展。
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模式”其实也是基于这个基本共性的。有许多全国课改名校,都是按照这个模式打造的,但几年后,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模式。
18. 课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模式?
答:课堂的背后是两种支撑:一是教育教学思想,二是对学生学习、成长方式的认知。教师要遵循“学规律”去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在这个基本原则之下,课堂可以只需要两步,比如 25 20,即学生自主学习25 分钟,教师解决学习困惑20 分钟;而三步,则应该是 20 10 15,即自学 20分钟,展示 10分钟,反馈 15分钟;四步:10 10 10 15,即自学 10分钟,展示 10 分钟,点评 10 分钟,联系 15 分钟;五步或者六步也没什么。总之,教师要遵循“先学”。当然,时间的划分不需要过分僵化,可以视“学情”而定,而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例如,全国课改名校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是10 35模式,山东省昌乐二中是271模式等等,因地制宜,不一而足。
19. 高效课堂的内在操作系统是什么?
答:简单说,高效课堂有两大内在操作系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保障,自主学习是自主管理的目的和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0.教育界常说,“教无定法”,那么教师如何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
答:这句话没错,但属于断章取义,既不完整,也不严肃。其“完整版”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有法”——“无法”——“得法”,是符合教师的学习、认识和成长规律的。就像练武术、习书法一样,离开教学的“法度”而放大“无定法”,是不负责任的,也是违反常识的。即便是教师已经“破帖”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艺术,但这个艺术仍然要求有“法度”。就像张旭草书,仍然有基本的“规范”和“元素”。我们不可以肆意把“胡搞”理解成教学艺术!
我们鼓励教师要敢于创新,但必须是基于新课改的基本框架。新课改理念是必须牢牢守住的阵地,寸土不让。
21. 课改如何推进?
答:任何一所学校、一个区域要推进课改,都必须分四步路:
第一步,理念变观念;
第二步,观念变方法;
第三步,方法变文化;
第四步,文化变信仰。
也可以简化为:
第一步,转变观念;
第二步,植入方法;
第三步,建构文化;
第四部,形成信仰。
这是多年来我们屡试不爽的规律。尤其是第一步,它是基础,是关键,是课改的重中之重,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不少学校和区域课改夭折,都是因为师生(甚至包括家长)观念转变还没有完成,就匆匆植入方法造成的。正所谓“欲速则不达!”理念转变了,其他就都好办了!教师甚至自己都可以找到路径与方法!
前面我们说过,课改从根本上是“改人”。如果教师的传统观念没有改变,就冒然推进课改,只能是修修补补做一些改良,要想真正落实课改,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要忘了,课改成败在校长,主体却是教师。
22. 文化和课改又是什么关系?
答:文化是土壤,课堂是果实。我们说,课改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也就是说,这场由国家主导的从课程改革(2001年),到课堂革命(2017年),再到高效课堂(2019年)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育人模式,回到“三本”(人本、学本、生本)上,重塑新学校、新教育,而新学校、新教育需要新文化作为支撑。
从“人本”理念出发,教育者必须转变管理观念,也就是说,教育不应该被理解成“控制”,而应当是放手和点燃。可以这样说,学校文化一旦陷入“控制”中,那学生不可能有主体地位,学校也很难让学生有“生命的狂欢”感。
教育观念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形态,造就不同的教育结果。我们主张,学校的一切文化都应该是“儿童的文化”,具有儿童的特点,充满着童心、童真和童趣。我们建议:小学阶段,文化应突出三大主题词:童话的、自然的、人性的,围绕着三大主题词去构建儿童的课程、活动、教学;初中阶段,三大主题词是自主的、自然的、人性的;高中阶段,三大主题词是自主的、自然的、思想的。与此相适应,不同学段的课改各有侧重点:小学重展示,初中重合作,高中重自学,大学重研究。
23.教师如何找到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答:教育必须对教师负责,让教师找到尊严感、幸福感,前面也谈到教育的“人本”首先包含的是尊重教师。教师要成为一个积极的人、发展的人、热爱生命的人、敢于负责的人,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有超越传统的教育勇气,成为一个“课改人”,成为中国“课堂革命”的推动者。
在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合格的教师必然是参与课改的教师,这是一条底线。理由很简单,课改是国家意志,是中央政府的决策,是决定民族未来发展命运的战略性举措。离开了这个底线,教师很难找到自己的职业幸福感。教师要明白,唯有通过“发展学生”,才可以“成就自己”,而绝对不是“牺牲学生、成就自己”。
许多课改名校的实践已经证明,课改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灵丹妙药。在全国课改名校西安市东城一小,马上要退休的女老师仍旧热情洋溢的坚持上课,没有一点进入退休状态的消极样子。在深圳市课改名校罗湖高级中学,来年要退休的老师还在坚持担任高三班主任。
由此可见,只有在课改学校里,教师才能真正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感。他们不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伟大的理想——课改!
24.什么是导学案?
答:导学案是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为了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它与教案有本质性不同。教案是为教师教服务的,导学案是为学生学服务的。导学案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的方案文本,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学案编写要做到“五个符合”:符合新课改精神;符合学科教材特色;符合不同课型要求;符合具体学情实际;符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导学案设计要努力达成三点: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目的。
25.导学案编写的原则是什么?
答:导学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十大原则:
主体性、目标性、
导学性、合作性、
情境性、探究性、
层次性、规范性、
创新性、实用性。
26.导学案编写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答:编写导学案是课改当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必须认真做好两项准备工作:
(1)充分的学情调查。学情调查是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直接决定导学案编写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2)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籍此确定学习内容,设计学习内容层次结构、学习内容编排和组织,体现学科特点。通常要做到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熟悉教材。要在反复通读的基础上,明确本节教材的基本内容、要点特点、前后联系、所处地位、重点难点等。
第二层级:挖掘教材。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在透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确立本节教材的关键点、训练点、生成点。
第三层级:驾驭教材。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指导下,初步形成引导学生学习本节教材的过程轮廓。一般应包括内容顺序、逻辑层次,学习活动、学习方法,即导学案编写的框架构想。
27.导学案编写的要领有哪些?
答:导学案是构建“五步三查”高效课堂学习的路线图。各个学科备课组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做到“四个基本统一”,即:
统一基本设计程序、
统一基本设计要素、
统一基本课时容量、
统一基本设计格式。
28.导学案编写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答:导学案编写要统一基本设计程序。各学科教师每周都要集体备课研究下一周的导学案。
基本流程为四步:
(1)个人“初备”,形成“初案”;
(2)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
(3)课前个备,形成“个案”;
(4)然后课上续备,课后反思补备修订后,形成备课组“成案”。
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否则,这样的导学案就是不完整的。
29. 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如何统一基本设计要素?
答:必须做到两点:
首先,导学案是一个“导案”。导学案贵在“导”,主要体现在“导读”“导学”“导思”“导练”等方面,如学习目标的确定、分层和阐释,学习重难点的确定和解读,预习内容和提纲的确定,探究问题的确定,展示点评质疑环节的确定、掌控和拓展,训练题目的选择,特别是贯穿始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其中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导学案的使用说明、学法指导、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的内容和要素上。因此,在编写导学案时,绝不能缺少“导”的作用的体现。
其次,导学案也是一个“学案”。编写导学案时要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层次去设计;在使用时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见、建议;特别是根据学情,要进行必要的修改、替换、调整;导学案编写一定要做到不忘初衷——我们的这个设计方案的所有内容,是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任务的。
导学案设计要素要根据不同学科和课型,将共性寓于个性中。通常在学情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后,导学案编写应包括以下要素: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预测难点)、学法指导(使用说明)、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检测、总结反思。
30.导学案编写时学习目标如何设计?
答: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是导学案设计的出发点和目的地。确立学习目标的依据是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材本身内涵、教材编者意见、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制定学习目标要体现学科素养和“三维”理念,不同的目标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如:课标要求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层次)。学习目标应始终贯穿于学习全过程。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每课时学习目标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2)学习目标内容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一般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
(3)学习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可操作、能达成,可测量。
学习目标定位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难达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学习目标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分层设计。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及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习目标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他们的个体差异,要尽量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同一年级不同层次的班级之间要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编写导学案。即使同一层次的班级也要考虑学生层次性问题。
(5)学习目标表述不能直接用课程标准中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词语,要使用学生学习活动行为动词,就是行为学习目标。行为目标是目前设计学习目标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它以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目标。比如:“能利用直尺量算课桌的长度”就是典型的行为学习目标。
31.导学案编写时行为学习目标如何更准确的表述?
答: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①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很多的时候可以省略行为主体。
②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明确的。避免运用“了解”、“理解”“掌握”、“培养”等笼统、模糊的动词术语。
知识维度主要有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了解”主要的行为动词有:读出、背诵、辨认、复述,描述、识别、再认、列举等;
“理解”主要有:揭示、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概述、区别、提供、预测,推断,检索,整理等;
“应用”主要有:设计、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等。
技能维度主要包括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个层次。
“模仿”主要有:模拟、尊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编写等;
“独立操作”主要有:完成、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主要有:联系、转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使用等。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包括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三个层次。
“经历(感受)”主要有:经历、感受、参加、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反映(认同)”主要有: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爱护、爱惜、蔑视、怀疑、摈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领悟(内化)”主要有: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追求等。
③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有的时候可以省去。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结果。这里的条件一般包括:环境、辅助手段、设备、时间、信息、情境以及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比如:“在15秒内完成两个往返跑。”(时间);“可以带计算器”(手段);“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情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人的因素)。
④表现程度。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体现水准或学习水平。比如:能够说出“至少85%的省会城市”。
比较标准的陈述形式,比如:在3分钟内(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算出(行为动词)至少20道题(表现程度)。
32. 导学案编写中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如何设计?
答: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确定学习内容重点和预测学习难点(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高频考点、易错易混点)。
学习重点必须是学习目标中某点,预测难点可以不出现在学生的导学案上,可以设计在老师的个备案上。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是高效课堂的具体体现。
学习过程中重点、难点突破策略要多样,还要有强化训练的时间保障。
33. 导学案编写中的学法指导如何设计?
答:学法指导(使用说明)要从学习内容出发,指导具体的学习策略,在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学法有宏观的了解,为进入学习做准备,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感受和体验知识学习活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可不加分辨地将每个学科、每节课的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方法一概而论。
34. 导学案编写中的知识链接如何设计?
答:知识链接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恰如其分。链接的知识表现是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需要补充的学习资料,目的是帮助学生做到前挂后连,拓展延伸,以便于学生建立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或给学生提供学科相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
知识链接栏目也可以不单独设置,而是放在各个问题情景后面链接,作为问题探究活动的知识帮助或情境拓展。
声 明
文章由作者陕西师大宋永成教授授权本公众号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