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化斗彩瓷器的鉴别探讨
原文地址:对成化斗彩瓷器的鉴别探讨作者:聚厚轩
成化斗彩瓷器,在成化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有仿制,而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则达到了最高峰。清三代的仿品固然做得最好,但是与真正的成化斗彩瓷器相比,依旧存在不同之处。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清三代仿制的成化斗彩瓷器均带着明显的清代风格,比如色彩、工艺上都力求精细,并不像成化斗彩瓷器往往呈现出一种粗放的风格。反倒是当代的一些仿品,从形状、造型再到款识上会更接近于成化本朝的风格,而这也是鉴别一件成化斗彩瓷器仿品到底是清代仿还是现代仿时非常重要的一点。
清代官窑仿成化的瓷器尽管在器型纹饰和色调方面都有相当成就,同时在釉质,胎质表面看起来也相当逼真,但若迎光透视则呈纯白或微闪青色。
当代仿品,在外观、尺寸上虽然与成化真品极为接近,但对器型的侈口和往下渐收的曲线弧度的把握却是相形见绌的。再有,成化斗彩瓷器的胎质虽白而细腻,但迎光泛红或微闪黄的现象,却是仿品中所不可能显现的。此外,成化斗彩瓷器底部的青花款识周围的双框线条所呈现的自然的浓淡笔韵,同样也是仿品所不可能企及的。
而要说成化斗彩最难仿制的地方,应该还是它的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成化斗彩瓷釉的烧成方式跟现在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来说,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会将瓷器放置在由耐火材料制成的匣钵中进行焙烧,而成化斗彩瓷器采用的则是一种匣钵内再套一个匣钵的烧成方式,这样就使得烧成的釉面往往能够达到一种光洁温润如玉的效果。此外还有胎,我们知道成化斗彩真品的胎通常会有一点缝隙存在,只不过都是很微小的,放大镜下能看到有部分自然斑驳现象,但是现在的仿品可能就会做得有些过头了,弄得好像是孔一样。总而言之,只要是仿品,不管是它的胎还是釉,都会有其刻意之处。
成化官窑烧造的瓷器,质良色精,品物丰富多样,尤以形体小巧的斗彩杯、碟中、碗、盘、罐器为多,纹饰华沿续了前朝又多有创新。器型一改前朝浑厚的大件器风物华格,以小巧精细为主。其主要特征:青花淡雅,白釉莹润,色彩柔和,笔法流畅,造型小巧秀丽,胎质洁白。
关于透光“肉红色”的问题,此一问题在收藏界一直没有个统一的认识,肉红,牙白,淡黄,杏黄,微黄色等,不一而足,就专家们之间:耿宝昌关于透光“肉红色”还有“牙白色”的说明。耿老的老师孙瀛洲在鉴定成化瓷器时没有说有肉红色的,说的是淡黄色、杏黄色
那嘛真正的成华斗彩瓷器到底是什么感觉呢?本人经过多年的考察和对比国内外关于成化斗彩资料并通过本家族的成化实物观察,特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此与各位同好商祺:成华斗彩瓷器出生在明代中期,它必然具有明代的普遍胎质透强光泛红的特点,那为啥又有淡黄与牙白一说呢?我认为他们都说的对,也都不对,因为他们都犯有一个通病,就是只看其一不看全局,每人只看手中摸着的瓷器,薄胎的就偶总结说透光是淡黄杏黄色,而手中摸着的瓷器胎质较厚透强光看当然就呈肉红色了。这一点从下面的图片中可清楚的看明白。关键的问题在胎体的厚薄,胎体厚的地方透强光看是肉红色,而胎体极薄的的部位,有的薄胎器只有两面的釉,几乎看不到胎体,如三秋杯一类,透光只能看到釉的本色而看不到胎色,也就是牙白色。然而,极薄处与较厚处之间的部位透光看到的既是杏黄色或淡黄色了。
补充资料:去年拍卖的2.81亿元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据透露,杯体透光呈现“牙黄色”,
上图为龙纹碗日光下胎厚处現肉红色,较薄处呈杏黄色 ,碗底部胎非常薄,似乎只有两层釉,显牙白色。下图为手电光下透光图,胎厚处現肉红色,较薄处呈牙白色 。不同光线下透胎色也是不同的。
上图为我的三秋杯日光下胎厚处現肉红色,较薄处呈杏黄色 。下图为手电光下透光图,胎厚处現肉红色,较薄处呈淡黄色和牙白色 。
现在所谓顶着“专家”乌纱帽的砖家,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前人怎么说就怎麽做,他们的师傅说看古瓷不能用放大镜看,所以他们就一概反对微观鉴定,他们的师傅说民间基本都不会有官窑瓷器,官窑瓷器都在皇宫和博物馆里,所以就一概抹杀藏友手中的官窑器。就因为他们的不承认,致使大批的古代留下的宝贵遗产,堂而皇之的流出国外,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种自己不做调查研究,欺名盗世,自以为是的所谓“专家”还是让他们尽快转回自己的小家去好。不能让他们继续危害误导社会了。国家应尽快的成立专门的鉴定机构,通过严格的考试把关,让那些自己有真品,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提到鉴定部门,再结合仪器补充鉴定,拨乱反正,这才是国家文物界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