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们说说中国历史(52)造纸术

第十二章、两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造纸术
汉朝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都曾经在很长时期里保持了社会稳定,经济的发展跟前面的秦朝、春秋战国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这种基础,汉朝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也出现了很多值得咱们骄傲的东西。
科技方面,首先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咱们中国人写出的文章,主要是写在竹简和布帛上,再往前说的话,是刻在甲骨或者铸造在青铜器上的。这样的形式,其实是非常不方便的,你可以想想看,如果你生活在没有纸张的年代,每天回家写作业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你从你的硕大的书包里,掏出一大堆牛骨头、王八盖子,然后开始读、背。等到写的时候,要拿出一把锋利的刀,一笔一划的把字刻在骨头上,如果是选择填空还好,要是让你写个600字的作文,估计得刻到天亮了吧!时间久了,你那娇嫩的小手上,肯定是长上了老茧,搞不好,手指都变形了。
当然,咱们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的,后来又发明了竹简、木简,可以用笔在上面写字了,写完了之后,就用绳子或者牛皮串起来,于是就有了“册”和“卷”的书法。这是进步了很多,不过问题还是很大。《史记》上描写秦始皇的一段话可以作为证明: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程期,不满不休息。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下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秦始皇来裁决,他每天要看大臣们递交上来的奏章,为了确保效率,每天都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用称来称一石的重量,不看完这些,不能休息。一石是多少呢?古人解释说是一百二十斤,那时候的一斤比咱们现在少,差不多是60多斤吧。你想想看,这样的皇上,你愿意当吗?
用竹简、木简写字写文章太重了,于是人们又想出了办法,那就是把字写在帛上。这样就轻便多了,不过,帛太贵了,也不是人人都用得起的啊,那就还得想办法。
到了西汉时期,有人发明了纸。不过这个时候的纸,质量差,价格高,产量少,也不能够满足人们使用的需求。到了东汉时期,有个太监(宦官)叫蔡伦,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仔细研究,改进了造纸术,这才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 宦者列传》
蔡伦造纸,用的原材料是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这些材料,按照咱们现在来说,基本上就属于是破烂儿,非常的便宜。蔡伦通过沤浸或蒸煮、打浆、抄造、干燥等环节,把这些原料做成了一张张的纸。公元105年,蔡伦把造出的纸进献给皇上,皇上一看这东西真是好啊,大大夸奖了蔡伦一番,然后进行推广。从此,中国人都用上了纸,人们为了感谢蔡伦,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蔡伦曾经被封为龙亭侯。)蔡侯纸便宜又好用,使纸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逐步取代了简帛,这对典籍的流传,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后来,造纸术又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成为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