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正局及桂枝汤加减法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此是桂枝汤典型之证,当属中风之证

此中“汗出”二字为要,汗出者,非大汗淋漓,身潮即可,腋下等处有汗即可。

汗出是毛孔未闭死,恶风是表虚。如无汗,即是伤寒,当以麻黄发汗。桂枝则非汗剂乃调和表里之意。

有汗者用桂枝而不用麻黄,否则即是强责少阴汗。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若汗出尽,则血枯矣。又大汗可亡阳,应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丸救之。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啬啬者,微微义;淅淅者,阵阵义,如汰米状;翕翕者,热在于体表也,唯身体周围方能感觉到热;不似温病距离很远即觉其热。

感冒之人,右脉大,左脉小,右脉大故能发热,左脉小为水分、血分不足。太阳中风,实则双浮,唯左手脉小些耳。

部分肿瘤患者右寸脉无,服药后脉复则病可愈矣。若两寸无,尺脉大,称阳陷于阴,陷脉也,难经称阳乘阴脉;反之是逆脉,称阴乘阳阳气有余也。陷脉当温、提、补气,逆脉当寒、降、滋阴。此条中二“者”句,当是衍文。

此证需合前数条,乃知其脉证之全。此条明中风表虚用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哎咀。以水七升,微火者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浆浆,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12枚。

方中的重量,应有一个历史观点。这不仅是度量衡问题。因两千年前之人静而简。如内经载人一日一夜呼吸13500息,今人则大致26000息。故知古人语慢,而今人行速。如金元时期《儒门事亲》云:“乱世多热,盛世多寒”,亦此意也。

方解:桂枝汤的药理为调和营卫,卫者,卫气,是毛孔中的一种功能,可保护体表不使津液渗出;营者十二经脏腑之气也。卫气平旦由玄关出。此处即睛明穴,在目内眦小筋处,刺之可明目。

沿太阳经向上向后下背,布于体表。日行阳二十五次灌溉后背,行阴二十五次即灌溉前胸;夜则由涌泉归内脏,先归于肾,次濡养五脏而终。故人需夜眠,否则损及健康。荣气则在气脉中周行全身。

荣气乃每日子午流注(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者,卫气则是体表之能量。温中即使口至肛温热。如肝硬化之人,日干而不能饮水,须用温中方可。散寒,驱阴救表。

此汤先发汗后敛汗。桂枝调和营卫,桂枝辛温微甘,服后身暖脉通,故能调和营卫,肉桂当以薄而甘者为上品。

芍药酸寒、酸收,酸主收敛,故可配桂枝,使营养物质释放。芍药、五味子可收肺,临床可以治疗肺气肿。但久服芍药则收敛心脉气血,故心脏供血不足者当减或去之。芍药含安息香酸。中医用之治疗高血压,因其只收敛上部血管使下身血管扩张,故云可调气。如腹痛者,用芍药甘草汤可治。

芍药配金银花可降低胆固醇称延寿丹,加何首乌称首乌延寿丹。脂肪肝、血脂高者,可于方中加之。如血管粗,胆固醇高,月经痛者可用。痛经以当归芍药散可治,脂肪肝亦可用之。

今芍药分赤白两种。赤芍津液少,纤维多,于枯状;白芍水分多,脆易折。

甘草内有强心苷,久服亦上火,故强心不可妄用,如用附子干姜,脉暴出者死。

生姜者嫩姜也。生姜可发汗,走表,内热轻,食后则汗。可除胃中污物,并可解毒。鸡毒在尾,鱼毒在腮,人毒在顶。故鱼、肉无姜不食食蘑菇时需加生姜。

干姜当以老姜晒制。老姜则热内脏、走下身。

附子炮制者,与姜共煮4小时,有川人即作类土豆食,然小儿食之外阴肿。附子炖牛肉。一食则半月体仍温暖。故阴寒湿冷之地宜用之。

朱子云:“生姜开明悟、辟秽恶。”干姜守中,故健脾、启脾阳。如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可振奋心、肾、脾之阳,而孙思邈温脾汤用附子、干姜配硝、黄,可使泻下之时不伤脾胃,并振奋正气。大枣者,即今之小枣,未经嫁接者,故十二个亦不多。

《黄帝内经》云:“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是方五味药中,桂枝为君,可解表;芍药为臣,收敛之,体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之意;生姜为使,乃辛温发散之药;甘草为佐,可强心,甘草、赤小豆亦可强心利尿。但须配伍方可。

甘草强心、补气,亦可败血。白血病用薄荷、甘草可。大枣亦为佐;甘草在本方中可调解诸药,使诸药不争,故有国老之称。

《黄帝内经》云:“甘以缓之”,即此意如欲望强者可服甘草,又尿道痛者,以甘草、滑石泡水饮即可。

如丸药中,米占4克,药占4克,再加以多种配伍,每种药物所占甚微。故知非有效成分作用,而是配伍作用。中药在体内,是起感摄作用,感应令身体内发挥作用。做成药丸,即可令药在体内久留,是谓甘以缓之。

大枣亦可甘缓,又可存津液,此是伤寒论之心法。大枣可止欲缓脾,有辟谷之能。古有辟谷丹,方见《镜花缘》。

古道士行脚者,若路途落坑堑中,可服之以待救。此丹可暂时中止食欲,是谓辟谷;非谓不吃饭而练功,因宗教之用意在无私以助人非求异也。辟谷丹方:胡麻仁、大枣。因脾主思,为仓廪之官。若有药可扣住脾之气脉,则可暂止食欲,保护内脏,令其消耗肌肉而不消耗内脏。辟谷之后开谷时,应先饮青菜水,少嚼青菜,令内在本能慢慢恢复。同理,患者食之无味者,是脾、胰的问题。

桂枝汤中,发汗者赖生姜,白芍则敛之。古云“合方为剂”,故不可忽视其“合”也。医者自敢用之方,方可开给别人。此为患者负责之义。

古人云:病人害大病,医生害小病。以开方之后,心下不安也。故必详知药性,方能心安也。

临床上,桂枝汤是一首很重要的药方,对肿瘤等正气已陷者可用加入大方中。

初沾感冒,勿莽撞应用本方,宜加减使之柔和,桂枝剂量勿太大,约1~3钱,最多3钱即可。中、西医药理不同。西药需大量使用,维持血药浓度,只有很少一部分作用于局部;中药则调整气机,使之痊愈,故不需很多。

桂枝汤加减法:1.典型的,老人感冒,身上微有汗,畏寒,正气不足者,可直用。胃寒脾虚,可用桂枝汤。

2.若该人有内热,苔黄、舌红,或饮酒之人,可加黄芩,若用桂枝2g,则用黄芩10g之比例,以其苦寒制彼火力,称阴旦汤。甜而不发汗,生津,可为饮料。其温中之力小,抗炎之力强。

桂枝汤加黄芩10g、黄连2g,黄芩可治疗胰、胆之病变,人少阳经;黄连清心、大肠之火,故此方可治痢疾。黄连若太多,苦多可化燥化热,则不能退烧矣,故温病当少用。

3.其他如半身不遂等,内热重者,可加石膏20~30g,称桂枝加石膏汤

神农本草云:石膏辛微寒,疟疾但热不寒者可用。此中辛温与苦寒合用,阴旦汤为典型;辛温与辛寒合用,以桂枝加石膏汤为典型。但不可加甘寒药如地黄,否则不效或反加重病情,以阴药塌陷正气故也;唯麦冬尚可加。

4.可加人解毒之药如荆芥5g、防风5~10g、金银花10g、连翘10g,则无忧其热也。阴药当多用防风,方可化开。荆芥解毒,防风防芍药收敛,金银花解毒。此是辛温辛凉合用之典范。

5.桂枝汤加石膏及解毒药,用于热证之外感。若老人虚寒,则可直用桂枝汤。

6.桂枝加大黄汤,治脾肿大、胰腺炎或者胰腺癌,此辛温加苦寒攻下法。

总之,有养阴除表、扶阳除表两法。前者用于护阴防火,后者用于无阳之人,如桂枝加附子汤之法也。六经诸法皆有此二途。历代医家中,以刘守真(又称河间)见地独到。

河间创两方防风通圣散(麻黄汤加滑石、石膏、白术、茯苓等)和六一散(滑石、甘草,加朱砂称益元散,再加人参,称人参益元散)。

桂枝汤加黄芩、黄连、荆芥、防风、金银花、连翘、车前子,车前子当包煎,否则车前子胶溶解很多,其他药物无法溶解矣。有此药时需多用水煎。再加萸肉10g 和五子衍宗之补肾药(枸杞子10g、五味子10g、菟丝子10g、覆盆子10g),热则再加生石膏,则成太和丸,此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所传之方,可补养人心肾。老人肝硬化,可用此方为丸缓服之。

古人煎药法亦别。如本方云:“右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即说略煮至变色即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此升与今不同,当注意秦汉时期之升大小。

中药均为天然药,一般含四类成分:挥发油、植物酸、植物碱、糖类。

此挥发油久煎即减少,仅剩植物碱。芒硝与石膏,可成分子复合物,称玄金石,道家称“太一玄金石”者。

若堆盐贮之,其卤下渗,久之地下可挖出玄金石。今已难得纯物,故可以二味共用久煎以代之。又酸碱亦可中和,发生化学反应也。如食橘饮茶即泻,食乐得胃饮茶则大便黑等。

乐得胃的主要成分为FeSO4,古已用之,然不可久服,否则吐血、血崩。因茶中有鞣酸,与FeSO4相遇即变普鲁氏盐。

五倍子中即含鞣酸,与FeSO4合煮,即成蓝黑墨水。是故有些药不可久煎。故今制药有时用冷浸法。如茶,一泡即饮,取其性味。若久煎则仅余茶碱。解表之剂不可久煎。生姜亦不可久煎。解表则少煎,如温补内寒者则可久煎。

桂枝汤服法中,可知发汗不可过催之。服桂枝汤饮热粥者,或用热开水,覆被喘几口气,则正气复,病方愈。汗、下诸方,均需服后卧方效,否则不效矣。“病必不除”者,以桂枝助火故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