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视角读红楼|对于贾宝玉的喜雅厌俗,孔子是这么说的
在贾府先祖宁荣二公眼里,贾宝玉是后代子孙中最有天赋的人(聪明灵慧 ),也是最有希望能够振兴家业的人(略可望成 )。同时,贾宝玉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资源:先祖开创的功勋,上受朝廷倚重、下受百姓拥戴(天恩祖德);衣食无忧,要什么就可以拥有什么(锦衣纨绔 、饫甘餍肥);有严父慈母的谆谆教诲,有哥哥贾珠和姐姐元春做榜样(父兄教育 );有博学多才、亦师亦友的宝姐姐和解语花般的袭人适时引导规劝(师友规谈 )。但是,在有天赋也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贾宝玉依然成为了一个“一技无成”的废才,当外部的条件都失去之后,他连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
这是为什么呢?
《论语》中孔子对自己的一句评价,给出了答案。
《论语.子罕篇》有这样一段记载: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孔子的弟子子贡:“孔夫人真是个圣人,他怎么拥有那么多才能呢?”这是由衷地赞叹和敬仰,同时也表示疑惑:孔夫子的才能是怎么来的?
子贡只听出了赞叹,便顺着太宰的赞叹更进一层:夫子是天生的圣人,自然有着常人不可及的才能。
孔子听说之后,并没有因此而自豪。他的反应和子贡正好相反,关注点不在赞叹上,而在疑惑上:太宰不了解我啊,我从小就处在贫贱之中,所以做过很多粗俗的事务。正是这些粗俗的事务,成就了我的才能。不要以为君子天生就具备才能,不是的,才能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贾宝玉一直认为自己博学多才,见识很高(见识自为高过世人 ),所以经常看不起人,尤其看不起做俗事的俗人。实际上,他虽然读书多(杂学旁收),却毫无真才实学,原因就在于他的成长经历与孔子正好相反。孔子是“少也贱”,从小就又贫又贱,没钱没地位,生活艰难困苦,贾宝玉则是“少也贵”,从小就锦衣玉食,而且因祖母的宠爱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孔子因“少也贱”,所以“多能鄙事”,不但做过各种粗俗的事务,而且在从事粗俗事务的过程中了解了人性和人情世故,因此变得通达且智慧。贾宝玉呢?他因“少而贵”,世间的“鄙事”都离他很远,让他不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对人情世故深恶痛绝。
如果用孔子的“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来衡量红楼中人,薛宝钗是最接近这个标准的人。作为养在深闺的千金小姐,因为父亲去世,她不得不放下尊贵,去做“鄙事”。可以说,贾宝玉厌恶的俗务,薛宝钗都做过:关心柴米油盐、关注身边人的喜怒哀乐,甚至是济世救民。正是这些俗务,成就了薛宝钗的博学多才。
因此,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才能,不是靠关起门读书读来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去经历与总结,最终成为智慧。这才是凡人成圣之道,包括孔子也是如此,而不是子贡的说的“天纵之将圣”。
贾宝玉的“聪明灵慧,略可望成”,就毁在了太过顺利的成长经历,一点挫折都没经历过,所以看似读书多,其实都是空中楼阁,不能应用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