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林:靳以谈梅兰芳

  一

  文艺界中年以上的人士,大都知道靳以是位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编辑家、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曾任中国作协理事,书记处书记,华东作协副主席;但很少有人知道,靳以酷爱京剧,称得上是个学者型的戏迷。他是天津人。会唱,宗余、杨派;而且唱得很好。他对梅派艺术颇有研究,他的见解新颖、独到,深入细致。他跟梅大师有过交往,而且相当熟悉。

  我在解放初期复旦中文系求学期间,聆听靳以师一学年“文艺学”课程,发现他在讲课内容中经常涉及京剧和梅派艺术。他选编的一部文艺学参考书中选有全出《打渔杀家》。我自小受家父影响,看过不少名家演出,家里还藏有一台手摇大喇叭留声机和数以百计的京剧唱片,一边听一边跟着哼,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唱,自我培养对京剧艺术的浓厚兴趣。遇到了这样一位名作家名教授,我当然迫切希望从他那里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学问。那时,方令孺教授是指导我们的写作老师,她老人家热情好客,对青年学生爱护备至,我又是“教师思想改造”的学生代表,几乎每周都要到她家去一二次。靳以师称方先生“九姑”,二人又是最知己的老同事和朋友。他也经常去拜访她。我在方先生家多次遇见靳以师。作为一名学生,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当面提问请教。靳以师一口脆亮的北京话,有问必答,滔滔不绝,一谈就是一二小时。从中我才比较深入地了解他对京剧,特别对梅派艺术不少见解和观点。

  二

  梅兰芳是位男旦。靳以认为男旦是中国京剧史上的独有现象,这跟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从陈德霖、王瑶卿到梅兰芳,男旦逐渐唱主角,只是个特殊的历史过程,不可能永远这样下去。

  梅兰芳是四大名旦之首。论扮相,论演技,他当之无愧。

  不要小看“扮相”,对男旦来说,这是个十分重要的先天条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观众对梅兰芳的评价是“比女人还要女人”,他个子适中,不高不胖,五官端庄,俊美灵巧;在舞台上,他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手眼身步法,活脱脱像个女人。梅兰芳扮演的古代女性形象,很有大气,雍容端庄,落落大方,以虞姬、穆桂英、梁红玉为最佳。程砚秋的演技也很有功力,可惜扮相远远不如梅兰芳,他个子魁梧,四十多岁便已发胖了,不美,不像个女人,就吃了大亏。其他二位也远不如梅兰芳。梅兰芳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拥有大量观众,走遍大江南北各大城市,红得发紫。当时任何旦角都无法同他媲美。

  三

  梅兰芳的演唱艺术,犹如行云流水,自然、明快、畅达,节奏十分鲜明。然而在四大名旦中,梅兰芳的唱腔是属于最单纯的,几乎找不到任何“花腔”。初学者“入门”,从学梅派唱腔开始是个好办法,然而要学到家,掌握“神韵”,却又最难。“清水出芙蓉”是梅派唱腔的真谛,情致高远,自然本真,看不出任何刻意雕琢之处。他唱的导板,如“坐宫”、“苏三起解”、“玉堂春”,不故意翻高,不加强力度,也不拉长腔,不以获取全场喝彩声为荣。“霸王别姬”中的“南梆子”,“凤还巢”中的“三眼”和“原板”,音调悦耳动人,每字每句却都简短、平和,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唱腔从人物感情、心里状态出发,追求整体美、含蓄美、中和美,重视气韵生动、别具情致,主张不见功夫中的功夫,这是种审美的“崇高”境界,且包孕着中国哲学美学的内在意蕴,不具备深厚的学养,是难以达到的。靳以师说,懂得这些要领,你再去细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录制的大量唱片和其后舞台演出的实况钢丝录音,前后作些比较,你就会尝到梅派艺术的“韵味”了。

  四

  靳以概括梅兰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大体分三类:

  第一类是“青春戏”,适合大众口味,大多是演唱青年男女的爱情与苦难遭遇,票房价值最高。《苏三起解》、《三堂会审》、《虹霓关》、《游龙戏凤》、《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穆柯寨》、《凤还巢》、《樊江关》等等。

  第二类是“高雅戏”,为高级知识分子、文化人所欣赏。《贵妃醉酒》、《游园惊梦》(昆曲)、《贩马记》(昆曲)、《断桥》(昆曲)、《洛神》等等。

  第三类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伦理道德戏”,《御碑亭》、《三娘教子》、《二堂舍子》等等。

  靳以评价最高的是经过梅兰芳修改的两出传统京剧:《打渔杀家》、《霸王别姬》。他明确指出,这两出戏进入世界经典戏剧之林,决无逊色。

  五

  靳以认为,如果仅仅在传统京剧的范围内演出,演得再好,也只能成为一个优秀演员,成不了艺术大师。艺术大师是优秀演员人品、艺品、文品的高度综合和提升,必须有属于自己演出的不少崭新文本和“拿手戏”,而且自己还能为角色设计优美的唱腔。

  梅兰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踏上京剧舞台,一开始就颇有抱负。他曾经有过一段探索过程,有过成功的经验,如与武生泰斗杨小楼合作并亲手修改和演出《霸王别姬》;但也遭受过失败的痛苦,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靳以指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艺界的情况相当复杂,有一批文人墨客,思想落后,背离五四科学、民主精神,包围着梅兰芳,为他编写和提供数量不小的时装戏和古装文明戏,让他演出。这些戏脂粉气浓厚,鸳鸯蝴蝶派情调明显,因而引起进步文艺界的注意和批评。后来梅兰芳警觉到进步的社会舆论对他的批评意见是正确的,他便毅然摆脱了包围圈,自己动手编写了《抗金兵》、《生死恨》、《西施》、《宇宙锋》(解放后还创造了艺术成就更高的《穆桂英挂帅》)此时的梅兰芳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艺术视野,艺术境界真正达到了艺术大师的水平。

  六

  笔者翻开《鲁迅全集》第五卷《花边文学》,鲁迅以张沛的笔名连续发表了两篇杂文《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下)》(均见1934年10月26日、11月6日的《中华日报》、《动向》),两文中最关键的一段文字是:

    他未经士大夫帮忙时候所做的戏,自然是俗的,甚至于猥下,肮脏,但是泼剌,有生气。待到化为“天女”,高贵了,然而从此死板板,矜抒得可怜。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和林妹妹,我想,大多数人倒不如看一个漂亮活动的村女的,她和我们相近。

  细读这段文字,人们就会发现,鲁迅的杂文重点与其说是在批评梅兰芳,不如说在指责“士大夫”的“帮忙”编写本子——苍白、孱弱、失血、脱离人间烟火,一句话,完全背离了现实人生和时代的进步文艺思潮。鲁迅毫不客气地指出,这个爱“帮忙”的“士大夫”就是齐如山先生(见《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下)》)。显然,靳以和鲁迅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七

  笔者近读《齐如山回忆录》,内中有一篇张其昀先生的《代序》,该文说,“梅氏得享盛名于海内外,实先生悉心教导之结果”,“而梅兰芳最能适合这些条件。因此决意提携扶掖他”,“结果使国剧在国际间占有优越的地位,外国观众都说中国戏是一种高尚优美的艺术,总算是达到了齐先生的目的了”。口气之大,令人惊讶!按照此文的说法,梅兰芳出国演戏,誉满全世界,主要并不依靠自己的艺术成就,倒是依赖齐如山先生的“提携扶掖”“悉心教导”,这岂非咄咄怪事!

  靳以早已指出,戏剧界的田汉、焦菊隐、欧阳予倩、曹禺、洪深、佐临以及作家老舍,都热爱并通晓京剧,而且都是梅兰芳的朋友。田汉早已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写过《江汉渔歌》、《金钵记》、《武则天》、《情探》、《琵琶行》等一批优秀京剧剧本,以梅先生的丰富的表演经验,与上述一批剧作家通力合作,写出一批适合梅先生演出的精彩文本,远远超过现有的艺术水平,让梅先生的艺术潜力更加深广地开掘,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司惜机遇没有把握住。

  笔者认为,靳以的见解是具有导向性的。我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是中国京剧史上最辉煌的年代,时间不长,成绩巨大。那几年出现了大量杰出京剧文本,完全可以与积累二百多年各代艺人的表演经验才形成的传统京剧文本媲美。新编《西厢记》、《状元媒》、《楚宫恨》、《望江亭》的演出,足以使原为梅派青衣的张君秋提升为张派艺术大师和张派艺术的创始人。新编《白蛇传》、《谢瑶环》、《桃花扇》、《柳荫记》、《白毛女》的演出,足以证明杜近芳对梅派艺术早有重大突破,艺术上进入大师的领域,已有充分的根据。新编《赵氏孤儿》和《野猪林》的演出,使马连良、李少春本来就是艺术大师,画上最完美的句号。其他如《将相和》、《李慧娘》、《杨门女将》、《满江红》、《文天祥》、《海瑞罢官》、《海瑞上疏》、《宋江题诗》、《梅妃》、《周仁献嫂》、《姚期》、《赤桑镇》、《响马传》等等,几乎都是原创性的杰作。一个杰出文本可以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青年演员,其生命力是无限的。文本建设是京剧事业人才建设的基础。这批杰出文本直至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京剧舞台上起着支撑性的重要节目,这难道不值得行家们深思吗?

  八

  有一次在课堂上,靳以说起,他前几天在文联开会,见到梅兰芳,发现梅先生的头发稀薄,且有少许谢顶现象,脸部的肌肉也松弛了。光阴不饶人啊,连梅大师也老了!靳以感慨地说,由此还引出一段话语:

  每个表演艺术家,都有一个萌发期、高峰期、式微期,梅兰芳也不例外,梅氏复出已年逾半百,嗓音开始有点枯涩、暗淡,远不如青壮年时代唱得那么流畅、亮丽、游刃有余。到解放后,他已年过花甲,一大批最拿手的“青春戏”已无法演,不能演,试问叫一个耄耋老人去扮演一名豆蔻年华的少女,像不像样?梅先生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力求精练,尽可能缩小演出剧目的范围,后来只剩下“梅八出”,显然是出于无奈。

  笔者认为,这是靳以的肺腑之言,千金难买的真话,丝毫没有损害梅大师形象的意思。

  九

  如何看待梅兰芳晚年的艺术生涯,这在当前是个值得讨论的课题。若干权威学者似乎只看到梅兰芳艺术上“空前绝后”“炉火纯青”的一面,看不到他年逾花甲“力不从心”“艺术式微”的另一面。他们突出宣传这位任劳任怨、忠厚长者如何在严寒北国的广场上为群众演出《贵妃醉酒》;如何戴着钢盔下深井为矿工们演出;如何在朝鲜战场上为伤痕累累的战士边演边舞。这位老人又如何“带着任务”演遍全国十多个省,还念念不忘有两个省未去。在生命中最后一个夜晚,他还在中国科学院大厅内演出《穆桂英挂帅》,郭沫若向他献花,回家后突发心绞痛,住院前还嘱咐家人,病愈后将赴内蒙古演出。可是第二天上午,梅大师便在医院内猝死了!面对着中央戏曲频道看到和听到如此详实的宣传,不晓得梅先生的家属和子弟有何感想,至少我这个年近八旬的“梅迷”,感到有一只无形的精神巨手压得我透不过气来,辛酸、凄楚之泪滚滚而下,我很悲哀,彻夜未眠。这不是正常的赞赏,而是把你捧杀!压杀!累杀!我从未看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先进国家对一个举世闻名的伟大的老艺术家,采取如此的手段和方式。我也希望我们的宣传换一个新的视角——一切“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人性回归,人格尊严,提倡“讲真话”,重视人民的“表达权”。我钦佩思再兄的勇气,那篇《<梅兰芳>不是梅兰芳》,敢于突破权威人士操纵的“话语权”,说了许多真话。我向他致敬。没有他那篇文章的示范,我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斗胆抛出此文。

  2009.9.16深夜

(0)

相关推荐

  • 梅兰芳入室弟子李国粹忆恩师

    今天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逝世60周年的日子(1961年8月8日).纪念梅先生,不仅要学习他无与伦比的被世界所公认的高超艺术,更要学习他在做人做事方面的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在李国粹的拜师仪式上,她给老师 ...

  • 言慧珠如何攀登梅派艺术高峰(5)

    言慧珠如何攀登梅派艺术高峰(1) 言慧珠如何攀登梅派艺术高峰(2) 言慧珠如何攀登梅派艺术高峰(3) 言慧珠如何攀登梅派艺术高峰(4) 一九四六年春节期间在上海的营业演出中,出乎戏迷意料的是,言慧珠既 ...

  • 推介︱妙趣横生“凤还巢” ——说说梅派如何“歇工”又出活

    梅兰芳先生能戏很多,梅派代表戏也很多,历来最受关注的是古装新戏.时装新戏,话题度很高的是爱国戏和反抗封建压迫的戏等等.一九二八年旧历闰二月,梅兰芳先生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了一出轻松诙谐的<凤还巢& ...

  • 言慧珠如何攀登梅派艺术高峰(2)

    言慧珠如何攀登梅派艺术高峰(1) 凡是梅兰芳演出,言慧珠不管刮风下雨,每场必到.有一次,梅兰芳在中国大戏院演出<霸王别姬>.演到舞剑的时候,观众席里突然一阵骚动,后台的人都很紧张,以为台上 ...

  • PPP名人毛林繁:谈招标投标政府管理与绩效考核

    招标采购是一种微观经济行为,包括招标投标缔约和履约两个环节.故此,政府对招标投标缔约管理实际上是政府对微观经济事务管理.那么,政府从宏观管理角上对这种市场交易行为应当管什么,又应当怎样管呢?伴随着深化 ...

  • 苏霍姆林斯基谈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篇"教育和自我教育",在这篇文章里,他谈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只有懂得自我教育,才会进行自我深度认知,才会养成好的素养 ...

  • 苏霍姆林斯基谈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教育思想都来自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他的语言表述也很朴实,也许正因此,今天,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读起他的著作十分亲切,有很多可资借鉴的东西.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所进行的就是中小学教育科学课题 ...

  • 林散之谈书法精选100条,条条受用终身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生于江苏江浦县,居南京.工书法.诗文,擅山水.生前曾任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江浦县(时属安徽)农 ...

  • 刚刚获得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受北京讲学社邀请访华,林徽因和梅兰芳因此结缘,梅兰芳每次去听林徽因的演讲,都站着

    林徽因和梅兰芳的交集,始于泰戈尔的访华. 1924年,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受北京讲学社邀请访华,这一轰动国际的大事件引起了国内许多文学艺术大咖的关注. 为了欢迎泰戈尔,民国名流们特 ...

  • 谈梅兰芳的人物发型造型艺术:“贴片子”与化妆美丑有着极大关系

    梅兰芳先生一生创造了很多美的形象.他那种在艺术上力求尽善尽美的精神是很值得后辈学习的.我这里仅想从化装这个角度来谈一谈. 传统戏曲中旦角面部化妆得好与不好,与所谓"贴片子"的技术是 ...

  • 林散之谈笔法,精简

    中国画讲堂2021-04-12 20:51:13 王铎<为葆光张老亲翁书草书卷>局部 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要能理解此中道理. 字硬.直,无味. 字,不看两头看中间,每一笔不放松,尽 ...

  • 林散之谈书法精选100条

    书法家园  2021-5-30 .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生于江苏江浦县,居南京.工书法.诗文,擅山水.生前曾任安徽省第一 ...

  • 林散之谈书法精选100条,条条受用终身!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生于江苏江浦县,居南京.工书法.诗文,擅山水.生前曾任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江浦县(时属安徽)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