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在我的bgm里打败我!
“神秘的音乐起~”
不知道大家在电影院有没有见过这种观众:
看着明明是个正常人,电影进行到一半却开始小腿抽搐,脖子扭曲,脸上还带着神秘的微笑。
别担心,这八成是跟bgm合上拍了。
比如前几年跟基友去看《超凡蜘蛛侠》的小十君,小蜘蛛大战光电人那段根本顾不上欣赏炫目的特效,满脑子就两个字:蹦迪!
▲自带电音的光电人
当然,bgm的作用绝不是(或不仅仅是)把影院变成迪厅。它能烘托氛围,表达情感,甚至推动剧情发展。可以说,一部优秀的电影,往往也离不开优秀的配乐。
比如斯皮尔伯格的惊悚名作《大白鲨》一开场,就是人们在水中嬉戏玩乐,海滨一派祥和的景象。
▲光看画面,谁能想到海面下藏着什么呢?
但观众能听到的是,阴沉的、渐强的管乐合奏,越发急促紧张的拍子。间或插入小段钢琴和轻快的打击乐,仿佛是在嘲笑这些快乐的人们,根本不知道灾难即将来临。
在这一幕中,配乐既渲染了气氛,又预示了剧情,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创意了。
在我们今天要说的纪录片《电影配乐传奇》中,这个例子也被作为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的代表作品介绍给观众。
说是《电影配乐传奇》,本片更像是作曲家们的“传奇”。
好莱坞的配乐大师们,如霍华德·肖(《指环王》系列,《霍比特人》系列)、汉斯·季默(《盗梦空间》《加勒比海盗》),托马斯·纽曼(《海底总动员》《玩具总动员》)都竞相登场。
▲全明星
最让小十君惊喜的是,“九寸钉(nine inch nails)”乐队的主唱特伦特·雷诺也有出场。
虽然大众对他的认识多停留在摇滚歌手,但他也是《社交网络》的配乐作曲之一。
▲特伦特·雷诺
“电影配乐”是怎么来的?
最早创造这一概念的人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也是他们最早改良了爱迪生发明的放映机,实现了电影公开放映技术。
不过他们最初的目的并非是要更好地表现电影内容。只是那时的电影放映机噪声太大,很影响观影体验,他们只能让人用剧院的管风琴来演奏一些音乐,好盖过这些噪声。
▲随着剧情发展,用管风琴配上合适的音乐
即使后来电影放映技术大大进步,产生的噪声几乎不影响观影,为电影配上音乐的传统还是保留了下来。
只是早期的电影配乐还多停留在渲染氛围的作用上,对人物心理的表现很粗略,也不太影响剧情。
打破了这一现状的是作曲家马克思·斯坦纳(《金刚》、《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他不仅是第一个将交响乐引入电影配乐的人,还是第一个为电影人物创造“主导动机”的人。
▲马克思·斯坦纳
《金刚》中雄壮的交响乐拯救了这部剧情简单,画面粗糙的电影。
金刚急促而有力的“动机”曲比简陋的画面更能使这个巨大、强壮的猩猩形象造成冲击。
这一手法也被日本作曲家伊福部昭在《哥斯拉》系列的配乐中借鉴。
啥叫“主导动机”?
比如说《星球大战》中的名曲《帝国进行曲》就是维达的“动机”,可以理解为他的个人bgm(英语中称为theme,主题)。
▲维达胸前正在播放音乐(不是)
关于“自带bgm”的维达,坊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
卢克:维达要来了!
欧比旺:你咋知道?
卢克:我听到他的bgm了!
可以说,主导动机手法就是“没人能在我的bgm里战胜我”的科学依据(不过战不战胜还是导演说了算)。
后来这个概念逐渐扩大,从人物的专有旋律衍生出了变身专用bgm、战斗专用bgm、爱的鼓掌专用bgm等。
▲“我有四个A,没理由不跟。”
电影配乐也不局限于配合气氛,而能够开始表现人物特质和心理状态了。
比斯坦纳年轻一些的作曲家伯纳德·赫尔曼就是以音乐表现心理的大师。他与希区柯克合作了多部影片,包括《迷魂记》《惊魂记》和《西北偏北》。
▲赫尔曼
虽然两人后来决裂,但希区柯克电影很大程度上还是受惠于赫尔曼的音乐。
比如《惊魂记》的这个谋杀场景,其实画面上看起来不是很恐怖。那么怎样最能表现出人物越来越强的紧张和恐惧?擅长运用交响乐的赫尔曼在这里只用了几把小提琴。
我们都知道,让不会拉的人拉小提琴,会发出一种很毛骨悚然的声音,民间称为“杀鸡”。
赫尔曼正是利用这一点,让尖锐的小提琴声一下一下刺激着观众的耳膜,在谋杀发生之前神经就已经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除了上面两位,片中还介绍了许多活跃于这个时代大师们。
赫尔曼同时期的有阿列克斯·诺斯(《欲望号街车》),他首次将芭蕾与爵士乐带进了电影配乐。
稍晚一点还有约翰·巴里,他用有些戏谑的铜管乐器和架子鼓写出了经典的007主题曲。
▲当当,当当当~
而说到当代电影配乐的最高峰,必须是约翰·威廉姆斯。
他算得上是斯皮尔伯格的御用作曲家,许多脍炙人口的影片如《肖申克的救赎》《侏罗纪公园》《E.T.》的配乐都出自他手。
他的其他作品包括《星球大战》系列和《哈利波特》系列,还有大家经常听到的,20世纪福克斯的主题音乐。
▲哒哒,哒哒,哒——哒哒
如此多产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极高的质量,从奇幻片,到儿童片再到历史片都能写,让人不得不赞叹威廉姆斯惊人的创作力。
威廉姆斯总体来说还是擅长交响乐的。
《E.T.》中,主人公骑着自行车载着ET飞上天空时的配乐,管乐带来史诗感,弦乐带来童话感;清脆的三角铁和木琴,配合画面背景里巨大的落日,增添了不少奇幻的色彩。
《超人》的主题音乐同样是交响乐。这样一部改编自漫画的爆米花电影,先从音乐上摆脱了那种夸张的、膨胀式的审美。
斯皮尔伯格说:“音乐是要重新引入观众的。”
配乐为剧情服务,为人物服务,同样也为观众服务。
好的电影配乐首先是好的音乐。不能打动人的音乐,配合再动人的电影情节也是鸡肋。
▲“我的音乐首先要让我起鸡皮疙瘩。”
音乐为什么能打动人?
科学会告诉我们,这是大脑额叶受声波影响产生了多巴胺的结果。
但是观众不在乎多巴胺。世界上那么多声波,为何只有你让我听了就喜欢?音乐打动人,终究还是因为这是好音乐吧。
这部纪录片也告诉了我们做出好音乐的一些小秘密:
有人帮助把作曲家录好的原样(demo)写成谱,有人负责控制乐团录音时的设备;有作曲家四处搜集稀奇的乐器甚至是其他物体,只为了录到合适的声音;更有人为了创造出特别的声音而大费周章改造乐器。
▲各种稀奇的乐器
但他们想的不止是怎么做音乐。
影片的最后,汉斯·季默说道:“音乐家们有责任传播交响乐。我们有责任保存人类的文化。”
▲“交响乐如果消失,是对全人类的损失。”
确实如此。没有创新而仅仅靠吃老本,最终就会没有人理睬。这对任何音乐体裁都是一样的。多多创作优秀的音乐作品,就是对音乐最好的保护。
作曲家们面对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可贵的是,他们乐于承担这份责任,他们乐于奉献自己的力量来为人类的文化增添生机。
因为他们真的爱音乐。
嗯,我们也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