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真要来? 我信「流浪地球」

11月20日,我们推送了一篇《这5部放出风声,国产科幻片大年要来》

到底是哪5部,点击上方链接,就能一一回顾。

这5部科幻片,硬的软的,悲壮的乐呵的,万众瞩目的小众幻迷的,应有尽有。

但是“大年”这个词,可不是随便能用。

既然敢称“大年”,那得有基础足够坚实、场面足够火爆的真·硬核科幻片,才不算对观众失礼。

所以今天王老实就要单独唠唠这其中最硬核的一部——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大名鼎鼎,中国科幻IP第一制造者。

其经典长篇《三体》三部曲的电影改编消息一直扑朔迷离,大约书迷们已经怕了,不敢再随便期待。

而《流浪地球》,这篇已发表近20年的刘慈欣代表作,终于在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至今的时刻,将与书迷、影迷在大银幕见面。

流浪地球,流浪地球,到底什么是流浪地球?

在地球上流浪,还是让地球去流浪?

没读过原著的,大概不清楚,这里简单解释一下。

流浪地球,就是让地球在太空中流浪。

说着简单,但自转、公转、引力等怎么解决?

原著中有概括性阐述——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比邻星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但质量只有太阳的八分之一

五个步骤共将历时2500年100代人——就问你牛不牛?

刘慈欣小说对于时间,一向处理得很有意思。

三体舰队到达地球需要约450年;

地球移民比邻星需要2500年;

其最新短篇《黄金原野》中,原计划50小时的飞行,直接穿越月球轨道,进入脱离太阳系的死亡漂移,地球对宇航员的救援需要花费超越生命时限的漫长时间……

但他往往将故事限定在一代人之间

刘慈欣最新短篇《黄金原野》收录于科幻集《十二个明天》

这种“永恒”与“短暂”的博弈,人类依靠有限生命,愚公移山般对抗宇宙洪荒的精神,恰是刘慈欣小说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流浪地球》便是在这样一种疯狂设定中,展现地球移民过程中的种种壮烈奇观。

想象是疯狂的、不羁的,但科学内核却是精确的、专业的,所以才说这是一篇硬科幻作品。

电影《流浪地球》当然也不软,也够硬。

有多硬?

数据说话。

因为目前国内科幻电影制作经验少之又少,所以剧组几乎没有现成的场景可以直接用,也没有现成的道具可以买。

怎么办?

一个字,造!

因为《流浪地球》剧本里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直接拍到的,所以剧组在前期做了——

3000张概念设计图;

8000张分镜头画稿;

10000件道具制作;

100000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

这些数据已经让王老实觉得很硬了(求别想歪),但更硬的还在后头。

如此浩大规模的空间站,要有一颗怎样强劲的“心脏”才能驱动运行?

这就是电影中不得不提的,最重要的机械设计——行星发动机(小说中原名地球发动机)。

行星发动机外形概念图

地球要飞出太阳系,其实可以将地球看作一架体积1.0832073×10^12km³、质量5.965×10^24kg(“^”为乘方)的飞机(或飞船)。

行星发动机为地球飞行提供动力,就相当于地球这一架飞机的心脏。

民航飞机一般有2至4台发动机,而能令地球在太空中飞行的发动机,则多达1万台,它们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各大平原。

它们使地球艰难地逃脱太阳控制,具有自主意识地在太空中根据生存需要运动——

停止转动、与木星会合、穿越小行星带、掠过近日点、升向远日点、逸出太阳系……

它们还会根据需要,部分停止运动或减缓运动,以改变地球的飞行速度与方向,使地球按照联合政府科学家设计的飞行轨道飞行。

所以,行星发动机的存在,是这一部科幻电影的核心。

它是地球流浪计划得以实施的坚实基础。

行星发动机结构剖面图

美术指导郜昂曾在采访中透露,行星发动机这一部分,做了很多版很多版设计,最终定下来的这版,符合比较大的力学支撑结构。

在这样一个结构上,发动机会显得更有体量感

而且剧组还为此搭建了太空的部分场景,进一步增加了这种体量感。

国内其实还没有电影做过这么大体量感的空间站置景。

到底有多大?

12月3日,片方释出了两款城市版海报,以及一款最新的“行星发动机”版预告。

王老实就这两款海报和一版预告,带你切身感受一下发动机的巨无霸。

北京版海报——

发动机支架直入天际,支架底部,则是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以及它附近的“摩天”高楼国贸大厦、中国尊等(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海报右下角,则是万里长城矗立在山巅上的关口。

当然,和发动机相比,长城也显得特别低矮。

一架飞机正从长城方向飞向支架方向,这是行星发动机的运输飞机,飞行高度为10千米,由此可见发动机之高。

再看上海版海报——

左下角,令上海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环球金融中心与东方明珠电视塔,被行星发动机的内部道路压迫在底下,不见天日。

而发动机主体如同巨型太空飞舰,将整个上海完全笼罩!

两版城市海报中,云雾缭绕,冰封雪罩,既吻合了太阳老化导致地球灾难的设定,又充分展示出行星发动机金属山峰一般的巨大体量与工业质感。

这么大,还讲不讲科学?

当然讲。

剧组专门邀请多位中科院专家参与设计讨论,在否决了柱形、圆形等多个版本后,最终定下这一版融入更多中国元素、工业感更中国化,同时也更符合力学结构的设计——

行星发动机由紧贴地面的七条支架支撑,中间位置安置转向结构,负责调整角度。

六个巨型排气孔方便散热,顶部由矢量叶片组成的喷口,喷射着蓝色等离子光柱。

空中俯瞰行星发动机,可明显看出发动机结构

行星发动机底部还特别设计了连接地球的面状物,目的是负责减弱压强,防止地球被巨大的推力挤破。

而这些,在“行星发动机”版预告中也被一一体现。

《流浪地球》最新“行星发动机”版预告

预告中,除了视觉效果突出的末日冰封场景;

更通过长城、金字塔等巨型建筑物对比,衬托出发动机的无比高大。

发动机“吞噬”地球山脉以作为燃料,基于重元素聚变发动机技术喷出的等离子光柱,这些本来难以呈现的视觉奇观,在预告中也有呈现。

同时,预告还释出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行星发动机故障!

地球在穿越小行星带时,因无法避免行星撞击,导致部分发动机被永久损坏,轻一点的,产生故障,再轻一点的,需要数据修正。

故障120座、数据修正1112座……

不断闪过的数字中,人类似乎正面临千钧一发的时刻。

150万亿吨的推力能否维持,发动机的“心跳”能否恢复正常,这一切,恐怕都要等到正片揭晓了。

而在今年10月25日,《流浪地球》还在中国航天发祥地举办的发布会上,揭晓了电影首张全手绘概念海报。

这张海报也很有意思,王老实已经将它列入年度十佳电影海报行列。

海报的基础,是一本厚书

这本书纸张泛灰,书页破边、卷折,部分地方以曲别针、订书针固定。

书的整体质感,或许代表人类对小说中前太阳黄金时代的回忆与眷念;

书页残破,则表示这一记忆的残缺,以及人类现状的朝不保夕;

海报中部镂空部分

海报中间的镂空部分信息量相当丰富。

它底部深处的文字,是刘慈欣原著小说片段,镂空中的雕刻,则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以及太阳系第五大卫星月球,还有一颗正在疾速坠落的彗星。

除了形体与排位,其中还隐藏着关于这些星球的参数。

而实线与虚线的结合,则画出了行星运行轨道,镂空部分右上角造型奇异的底纹部分,应该就是太阳。

这些星球也不是随便画的,而是完全切合星球状态与小说中的描述。

比如海报中的木星,可以明显看出小说中所谓“液氢和液氦的大洋”,仿佛人类正在两颗星球的引力拉扯中面临极深的恐惧。

而太阳在海报中的纹理状态,应该正处于小说中所言“太阳内氦元素聚变”的状态。

太阳老化的末日情景

地球为什么流浪,就是因为太阳氦元素聚变将最终导致“氦闪”,氦闪将使地球瞬间被汽化。

而地球却在这张海报中不知所踪。

这就是电影发布会现场刘慈欣所强调的——

地球没有消失,它像一艘宇宙飞船在宇宙中航行,这样的移动给整个人类的命运都带来了巨大变化。

《流浪地球》原著充满静态与动态奇观,尤其是像地球的冰封、太阳的氦闪等,对电影视觉技术的要求相当高。

而之前的一版预告(定档版预告),同样隐藏不少细节——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奥运大厦等标志性建筑,被彻底冰封;

地球表面风雪漫天,风雪甚至侵进室内,包括发动机内部,人类依据联合政府的规划,纷纷入住地下城;

其中一个镜头,同样以长城作为参照,对比出了行星发动机的巨大。

图中红线部分为长城

在刘慈欣的小说中,发动机高达1万1千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2千余米,被称为“上帝的喷灯”。

电影中的发动机,也沿用了这一高度,因为地球承载建筑物的高度极限,恰好是11公里,足见电影在按照严格的力学规律进行设计。

行星发动机初版构造

预告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特别注意——风雪吹过一个贴在墙上的“福”字。

红底黑字。

是不是令人联想到春节?

没错,《流浪地球》的上映日期,正是2019年大年初一。

而这部电影,也将成为中国历史上首部于春节上映的科幻片。

春节假期一向是票房重镇,这或许是档期选择的原因之一,当然,也有更深层的原因。

是什么?

对科幻电影中国化、本土化的追求。

刘慈欣接受采访

《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在2018中国科幻大会上聊过一件事儿:

电影制作团队在美国洛杉矶和国外电影人谈这部电影,本来准备15分钟的寒暄,结果双方热议了两个小时左右。

也许外国人不能理解“将地球推出太阳系”这一设定,那是因为他们无法体会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基础上,中国人对土地、家园的眷恋之情。

恰好,在原著小说中,关于地球的命运,也分为“地球派”与“飞船派”。

大约外国人都属于“飞船派”吧——

灾难将至,全人类应该乘坐飞船逃离,而不是将地球设计为飞船,带着地球一起逃离。

但中国人不同。

潜意识里,这个中国科幻故事追求的,并非剔除情感元素之后的科学性,而仍是对地球故乡的深深眷恋。

所以,这个风雪中的“福”字,是根植于中国人精神深处的文化象征。

当然,如果这个“福”字倒着写,就更有味道了。

而观众期待《流浪地球》,或许期待的也并非一次本土科幻的扬眉吐气,而是科幻这种一直在中国观众观影经验中流浪的电影类型,能真正令人看见它落土家园的希望。

正如《流浪地球》原著中所写——

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

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互动话题

你期待这部片吗?

↑上下滑动查看如何投稿↓

投稿通道

wangxiaowo929@163.com

1.不白拿,有稿费。对脾气我们就将约稿进行到底。

2.稿件要求:以你的聪明才智,看几篇我们的推送,心里指定有数。

实习通道

wangxiaowo929@163.com

1.会写,能写,热爱写写写。

2.满足第一点万事好商量。

凡是来稿来信,小十君都会第一时间回复哦!

后台发送“投稿”可查看投稿细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