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高效工作的 3 个效率谬误

19小时前

高强度就必然导致压力大?必须严于律己才能让自己有动力?必须要学会控制情绪?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许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实现高效工作。在面对高强度工作时,有些人误以为压力大是正常的,有些人甚至会给自己“加码”,从而让自己更有动力。但事实上,这些行为反而是实现高效工作的绊脚石。这篇文章,原标题是3 Productivity Myths Sabotaging Your Work,作者Nick Wignall在文中介绍了阻碍高效工作的三个效率谬误,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Damian Zaleski

在某些程度上,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更高效:

  • 也许,你想要在岗位上更有效率地工作,这样就能得到你一直渴望的晋升机会。

  • 这也可能意味着,你必须要停止在创意写作爱好方面的拖延症,真正开始将你的作品分享给其他人。

总之,无论效率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只要你想要变得更加高效,你就必须知道是什么在阻碍你高效工作。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常情况下,我们之所以会面对效率问题,原因在于对效率自身本质上的误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跟大家分享三个关于效率的谬误,这些谬误可能会经常阻碍我们高效工作。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Cathryn Lavery

1. 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压力过大是难免的

在我认识的人当中,那些想要让自己变得更高效的人,通常都把自己称作“高成就者”。

  • 通常,这类人士都把成功当做自己的目标,极具野心,他们具有典型的A型人格。

  • 不过,高成就者也可能是比较安静内向的人,他们外表看起来悠闲自在,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驱动力,驱使他们在生活中的特定领域取得或创造成就。

译者注:美国学者迈耶·弗里德曼(Meyer Friedman)等人研究心脏病时,把人的性格分为两类:A型和B型。A型人格者属于较具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并且容易紧张。

但无论哪种类型,几乎所有高成就者都有一个普遍的误解,那就是如果你想做大事,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最近有一个客户来找我咨询,他希望在音乐方面变得更加精通。

  • 在大学时,客户和他的朋友们组建了一支乐队,他们在周末的时候会在婚礼和其他活动现场演奏。除了收获乐趣,他们也能够从中赚到一些钱。

  • 现如今,这个客户已经三十多岁了,继续在乐队演奏似乎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然而,这个客户依然热爱音乐,甚至也希望通过这项爱好挣点外快。

  • 他甚至有一个非常酷的想法,即在YouTube平台上开设一个频道,教人们如何快速学会弹奏尤克里里。

  • 但坦率地说,他也面对着很大的阻碍:“我热爱音乐,但我刚成家不久,各方面压力不小,如果再去做这样一个新的项目,我可能无法去应对额外的压力,尤其是我想从中赚多点钱。”

在客户眼中,在音乐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然意味着面对更大的压力。这位客户本身就已经有一份高要求的工作,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因此,他也能及时地认识到,自己可能无法承受更多的压力。

然而,对于这位客户(包括许多像他一样的高成就人士)而言,他们不明白的是,感到压力是正常的,但我们也有可能不会因压力而感到身心交瘁。

压力是做困难事情时必然会面对的结果。当然,这位客户的认识也没错,如果在YouTube平台上开设一个频道,并把它培育成一项业务,那这的确会给他带来压力。

不过,在我的帮助下,通过长达几个月的咨询沟通,这位客户也认识到,在雄心壮志地去做一件可能会产生压力的事情时,如果他采用了创造性的方法,那他就有可能不会因此而感到身心交瘁。

对于这位客户而言,他所学到的是,只要你根据压力源设定界限,压力也是完全可控的。

大多数人在压力面前感到身心交瘁,是因为他们在组织和计划工作方面缺乏创造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高成就者习惯于一头扎进困难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全力完成”的心态。虽然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可行的,但这也会导致大量不必要的压力。

但问题在于,在你主动去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你却可悲地无法保护自己免受压力的影响。

幸运的是,这两件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这就好比优秀的运动员一样,既能进攻,又能防守。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Keith Johnston

这种方式对我的那位客户来说,就是花时间去认真研究和计划他的新音乐项目,让他不要一次性面对和感受太多的压力源。

例如,他没有直接去录制和上传视频,而是先制定了一个内容日历,以一种可行但又不会造成太多压力的方式,有节奏地在横跨几个月的时间里计划和安排他要做的事情。

但更重要的是,我还建议他制定一些规则,根据某些可能出现的压力源设定界限,从而确保自己不会承受过多的压力而感到身心交瘁。

具体而言,这些规则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 晚上11点过后不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谈到保持时间界限和保护睡眠的重要性,因为如果睡不好,他就很有可能感到身心交瘁。

  • 将有压力的工作外包。虽然这个客户喜欢制作视频和教学,但他讨厌编辑视频和上传视频等繁琐乏味工作。所以,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让他给“繁琐工作压力”设定一个界限,在找到只需要支付一笔小钱就能帮他完成编辑和上传视频的人之前,绝对不启动这个项目。

  • 与朋友合作。这个客户还意识到,如果他跟朋友一起合作,而非独自工作,那他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于是,我们又给“创作者孤独”设定界限。我们规定,每录4节课程,其中必须要有1节课程是与朋友合作完成的。

如果要我总结这位客户的经验,简单而言,即大多数高成就者之所以认为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是因为他们只学会了勤奋地工作,而不是聪明地工作。

学会更聪明地工作,更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创造性地防范压力,即根据压力源设定合理的界限,这样就能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平衡,永远不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如果你能学会根据压力源设定合理的界限,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不仅能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而且可能遇到的压力要比想象中的小得多

总之,最好的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Randy Tarampi

2. 严于律己,能让我更有动力

我们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一种认识,我称之为“教官式动机理论”,即为了让自己在生活中取得成功而严于律己的一种认识。

对此,我总是会联想到一些经典的战争片:

  • 一群又弱又懒的新兵来参加基础训练。

  •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如魔鬼般的教官对这些新兵严加斥责,批评他们的软弱无能。

  • 随后,影片以蒙太奇的手法,又展现出所有新兵适应并融入了各项训练。

  • 影片结尾,新兵终于达到了教官的训练要求,每个人都变成了真正的男子汉。

在体育、教育和其他主题的电影中,你也能看到类似的剧情。其中,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为了成功,我们必须严于律己。这一想法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心态。

值得强调的是,我认为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无论是玩音乐还是创业,要想成长和成功,一定程度的纪律和责任都是必要的。

但很多人可能都忽略的是,“自律”和“严于律己”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 提醒自己,在完成作业之前不再看电视,是一种自律,而且还可能有助于成长;而提醒自己,只想看电视而不想学习,这就是软弱和懒惰,这就非常刻薄了。

  • 制定一个计划,让自己最迟在周末完成工作报告,是一种自律。而提醒自己,自己就是一个懒鬼,做事情总是喜欢拖延,最好应该像某人那样高效,这对你就过于残酷了。

遗憾的是,在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认为这两件事是一样的。他们认为,自律就是严于律己。因为他们在学校、工作等方面都做得很好,这也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正是因为严于律己,自己才获得了成功。

但事实上,大多数成功人士的成功,并非源自于自我批评,而是对自我批评不予理会。

不可否认的是,自律和工作准则可以帮助你取得成功。然而,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的习惯,只会让一切变得难上加难,而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事实上,根据我和许多高成就者接触而总结的经验,当人们摈弃自我批评的习惯后,他们不仅状态更好,而且表现也提高了!

你可以这样来理解:

  • 你一直梦想着成为世界上最快的短跑运动员。

  • 但在成长过程中,你的教练很早就要求你穿一双特制的、填满铅块的鞋子,因为这双鞋会帮助你跑得更快。

  • 由于你的辛苦锻炼,你成为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短跑运动员之一,尽管你跑步的时候一直穿着那双填满铅块的跑鞋。

  • 那么你想想,如果拿掉那些铅块,会出现什么结果?

  • 毋庸置疑的是,你将会跑得更快,而且还可能会收获更多的乐趣!

自我批判并不是保持动力的可持续方案,它只会让你痛苦。

另一方面,如果你能尝试去摒弃总是“严于律己”的习惯,同时让自己养成自我关怀的习惯,你会发现,自己至少能保持始终以来的那般动力,并且还会收获更多的快乐。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Tengyart

3. 为了完成工作,我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们对高效人士有个普遍的误解,认为他们像是处变不惊的机器人一样,要么从不会有任何情绪,要么能严格控制自己的对情绪,从来不会让情绪妨碍工作。

从高效人士身上,当我们发现他们在生活中似乎没有太多的情绪斗争时,我们很容易认为,他们非常擅长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让情绪妨碍工作。

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具体而言,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 仅仅因为那些人看似没有与自己的情绪作斗争,这并不意味着事实就是如此。很多人,特别是人们熟知的高成就者,非常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斗争,让自己表现得十分冷静镇定。

  2. 试图控制负面情绪最终总是事与愿违。你不可能直接控制自己的情绪——你无法直接抑制自己的焦虑,也无法直接提高自己的快乐值。当你试图控制情绪时,你通常只会因为失控而感到挫败,而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那么,那些在面对负面情绪时仍然保持高效的人,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 为什么有些人在感到焦虑和不安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集中注意力并把事情做好呢?

  • 为什么有些人在面对他人的批评时,不会被因此产生的愤怒甚至憎恨情绪所影响,反而能创造性地转移这些负面能量呢?

  • 为什么有些人在忧伤甚至悲痛的情况下,还能继续致力于未完成的工作?

对此,秘诀在于,你不需要通过回避或掌控自己的情绪来保持高效;你需要做的,就是和它们建立不同的关系。

美国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在她的回忆录《大魔术》(Big Magic)中分享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讲述她如何在恐惧和不安的情况下继续写作,并完成这本书的出版。

  • 她称,写作就像是自驾去一次长途旅行。

  • 作为作者,她既是负责在合理的时间内安全到达目的地的司机,又希望自己能享受这段旅程!

  • 然而,藏在后座的,还有恐惧情绪化身的怪兽。

  • 恐惧怪兽总是对她大喊大叫,斥责她的想法有多蠢,并认定她最终注定要失败。甚至,恐惧怪兽会横跨座椅,试图控制汽车并让其掉头。

  • 她在面对恐惧怪兽时的自然反应,可以是放弃挣扎,让怪兽控制汽车(导致她无法完成旅途),也可以是尝试把怪兽扔出车窗外(导致她必须松开方向盘,让这辆车失控)。

  • 最后,与其屈服于恐惧怪兽或试图摆脱它,她选择像对待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来对待怪兽:她告诉它,它可以随意哭闹,也欢迎它同行,但它必须待在后座。

这完美地展示了我们该如何改变与负面情绪的关系:与其尝试回避或掌控我们的情绪(这两者都会带来糟糕的结果),真正的秘诀在于改变与它们互动的方式。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Dino Reichmuth

具体来说,在面对负面情绪时,为了建立并保持与他们的健康关系,还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 承认你的情绪。没有人能在否定情绪的前提下,成功地掌控痛苦的情绪。第一步要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具体表达出来:我现在的确感到焦虑和不安。这是事实,我现在真的很生气。

  • 验证你的情绪。提醒自己,感受到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虽然我不喜欢焦虑感,但受到如此严厉的批评后感到焦虑的确是很正常的。我真希望自己没有那么生气,但生气的确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情绪,我不必让这种情绪来支配我的行为。

  • 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价值观。当你在花时间承认和验证你的负面情绪过后,就会更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对此,关键在于要向自己提问:不管我感觉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基于我个人的价值观,我希望如何作出反应?

毋庸置疑,我们都很难接受痛苦的情绪。在面对这些情绪时,我们的工作也变得更具挑战性。

但事实上,如果你总是回避或控制这些负面情绪,你会变得非常疲惫,以至于没有精力去完成任何事情。

相反,试着改变你在面对这些负面情绪时做出的反应。就像吉尔伯特一样,告诉它们,你欢迎它们同行,但是它们必须“待在后座”。

译者:俊一

本文来自翻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