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8分钟,带你去看城市的屋顶

巴黎歌剧院屋顶。

2021年8月8日,在东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下届夏季奧运会的举办地巴黎带来了一部令人惊艳的奥运宣传片。作为世界最著名的城市之一,巴黎这座“浪漫之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凯旋门、卢浮宫、香榭丽舍大街这些著名景点早已耳熟能详,怎么让世界重新认识巴黎这座城市成了巴黎奥组委的难题。在“巴黎8分钟”的宣传片中,巴黎这座城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城市的屋顶到废弃的环城铁路,从年轻的滑板公园到宇宙空间站,巴黎的每一个地标建筑几乎都出现在宣传片中,但是巴黎奥组委选择了从不同的视角来展示它们,既有城市的底蕴,又显得年轻不落俗套,同时充满了优雅、浪漫与活力。当最后奥运会的会旗在埃菲尔铁塔上迎风飞扬的时候,你仿佛重新认识了她。

屋顶的浪漫

据说在巴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是经常爬上屋顶去看一看,那就不算是一个地道的巴黎人。这是因为,在当地人看来,在屋顶上才能领略到巴黎真正的美。

随着宣传片的放映,观众的目光也开始随着小轮车骑手在巴黎的屋顶上穿行,一片片双折的两坡顶出现在画面中,原来这就是巴黎著名的孟莎式屋顶。孟莎式屋顶被称为芒萨尔屋顶、折面屋顶或者折腰屋顶,它是从欧洲古老的木质结构屋顶形式演化而成。弗朗索瓦·芒萨尔将这种屋顶形式改良并发扬光大,他是路易十四时代的建筑师,在布卢瓦的加斯顿府邸重建工程中,他就采用了重叠的古典柱式主楼和陡峭的折线屋顶。随着这座建筑当时在欧洲的美誉度不断提高,这种屋顶也随之焕发了新的生命,随即在法国流行开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为推广这种屋顶做出的贡献,就将这种屋顶以他的名字命名。你一定不知道,弗朗索瓦的侄孙朱尔斯·阿杜安·芒萨尔也是著名的建筑师,大名鼎鼎的凡尔赛宫、巴黎荣军院礼拜堂、旺多姆广场、胜利广场都是他的作品。

拿破仑三世时期,由塞纳区长官奥斯曼主持巴黎改建规划,他通过扩大道路、疏解城市交通、建筑大面积公园、完善市政工程等,使巴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现代化的大城市之一。这种规划一直保持至今,被称为奥斯曼规划。孟莎式屋顶配合奥斯曼式规划和建筑,一起组成了如今巴黎屋顶的迷人风景。

巴黎的屋顶大部分是灰色的,给这座浪漫之都增加了一些“冷淡风”。这是由于奥斯曼在全面改建巴黎的时候,采用了锌板这种经济又便于切割和安装的材料来制造屋顶,因为锌板很轻,所以让建筑师可以使用更少的框架,为居住者创造更多的空间。也正是因为这种新技术,让屋檐下的空间被充分利用,从而出现了著名的“女仆房”——这种紧贴屋顶的小房间不但在当时是一种时尚,直到今天也是巴黎一项热门的投资项目。浅灰色的锌与深灰色的石板巧妙结合,让巴黎的屋顶像一片灰色的海洋,深浅的搭配反而有一种海浪般的动态美。一座座特定方式排列的小烟囱在这片灰色的海洋中格外显眼,就像一条条蒸汽船在上面航行,让整个屋顶更显灵动。

当然,巴黎的屋顶也并不都是灰色,比如玛德莱娜教堂和巴黎歌剧院就拥有浅绿色的屋顶。其实,它们的屋顶是铜质的,最初是棕红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氧化,变成了特有的浅绿色。这种由时间“粉刷出”的颜色意外地和大片的灰色十分协调,算是时间送给这座城市的特别礼物。但时间不止带来礼物,一起带来的还有磨砺。由于镀锌屋顶每隔50年要进行更换,平时也需要维修,不断根据法国新的环保与生态标准进行隔热保温,因此相关专业性与技术难度一步步提高。光是巴黎就有500多名专门从事屋顶翻修的人,这些工作人员专门负责修理和加固屋顶,以便让它们始终保持刚建成时的模样。2015年法国还推举镀锌屋顶的制作与维修技术竞争世界文化遗产,虽然最后惜败给法棍面包而失去了申遗的资格,但巴黎还是不断宣传其屋顶和屋顶的制作与维修技术,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习。

巴黎旧街区的屋顶。

油画《巴黎的屋顶景观》,梵高作品。

巴黎时装周“屋顶上”的香奈儿时装秀。

其实在许久以前,巴黎的屋顶就成为了艺术家们的心头好,不少著名的画家、摄影师、电影导演都把巴黎的屋顶放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

1886年,荷兰著名画家梵高就创作了油画《巴黎的屋顶景观》。在这幅作品中,梵高使用色彩并置的方法代替了敏感阴影,这是梵高为数不多的轻快笔触与明朗律动感的作品。2018年,法国还以此为题材发行了一套《巴黎的屋顶》无面值邮票。摄影师迈克尔·沃夫也创作了以巴黎屋顶为主题的系列摄影作品。他用镜头捕捉到了巴黎无数屋顶组成的几何景观,这组作品展出后便大获好评,他避免了取材于那些随处可见的、经常与巴黎联系在一起的名胜,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和非对称的新视角,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建筑。

不过,很多人对巴黎屋顶的最初印象,来自于法国电影短片《红气球》。这部奇幻短片曾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短片奖和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电影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小男孩见到了一个红色气球的奇幻故事。在影片的结尾,小男孩被无数气球带着飞向空中,整个巴黎的屋顶尽收眼底。色彩鲜艳的气球与灰色的屋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画面极具质感,也让巴黎的屋顶深入人心。

极具艺术色彩的巴黎屋顶也受到了各种时尚大牌的青睐,迪奥、圣罗兰、高田贤三、罗杰·维威耶等品牌都在巴黎屋顶拍摄过时尚大片和广告。时尚奢侈品巨头爱马仕还推出过巴黎屋顶图案的丝巾。另一个时尚奢侈品巨头香奈儿更是将巴黎屋顶的元素用到了极致:在一场时装发布会上,香奈儿想用巴黎屋顶当做T台,让模特在屋顶上走秀。不过,由于安全等问题,这场发布会没有直接在屋顶上举行,而是在巴黎大皇宫的玻璃穹顶下搭建了一个屋顶T台。

屋顶除了承载了时尚与艺术,更多的是与生活相关的点滴。不管是在大型商场还是街边的咖啡店,很多都开放了楼顶露台,让客人在露台上一边品尝咖啡或美食,一边欣赏巴黎屋顶的景色。不过对于巴黎当地人而言,还是自家的屋顶最为惬意:没有什么餐桌遮阳伞,也没有精致的食物,几个朋友直接爬上自家屋顶,喝着啤酒随意地谈天说地,这才是属于“巴黎土著”的浪漫。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巴黎市也在对屋顶进行着新的开发。巴黎市长提出过一个“城市绿化方案”,希望将巴黎100公顷的平面屋顶及建筑物表面植物化,用来对抗雾霾以及城市污染。在灰色的屋顶海洋之中多一些绿色的岛屿似乎是个不错的方案,奢侈品牌爱马仕就在总部的屋顶建立了一个空中花园,而爱马仕香水的调香师受此处的香气启发,还制作了“屋顶花园”这款香水来致敬巴黎的屋顶。除此之外,巴黎还在展览中心的屋顶修建了一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屋頂农场,真是将屋顶“玩出了花”。

巴黎三大制高点

在普通的巴黎屋顶,只能看到部分景色。如果想欣赏城市全貌,就要站在更高的地方。埃菲尔铁塔、蒙帕纳斯大厦和蒙马特高地被称为巴黎三大制高点,是俯视巴黎的最佳地点,前文所说梵高创作的《巴黎的屋顶景观》描绘的就是从蒙马特高地远眺巴黎的景色。不过,这三大制高点的境遇却是各不相同。

站在埃菲尔铁塔上俯瞰城市风景。

埃菲尔铁塔的观景平台至塔顶设有直升电梯,镂空的网眼状钢构架大大减轻了塔身的重量。

20世纪80年代,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位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做遴选抉择。最终,评选委员会选择了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会“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贝聿铭回忆道,在他投入卢浮宫扩建的13年中,有2年的时间都花在了“吵架”上。当他于1984年1月23日把金字塔方案当作“钻石”提交到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得到的回答是:这巨大的破玩意儿只是一颗假钻石。当时,90%的巴黎人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直到建成之后,许多法国人仍然不满这样的设计,当时的人们甚至会佩戴上写着“为什么要造金字塔?”字样的小徽章表达他们的不满。不过,密特朗总统一直全力支持这座玻璃金字塔,并称建成玻璃金字塔是其“14年任期内最骄傲的成就”。时间慢慢证明了这一点。玻璃金字塔如今已经成为了卢浮宫乃至巴黎的标志之一,据说三分之二到卢浮宫参观的游客,宁肯挤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长队,也不愿从游客相对较少的另外2个入口进馆参观。没人知道密特朗总统为什么对玻璃金字塔有如此强的信心,人们只能猜测,也许是当年人们对埃菲尔铁塔的态度转变给了密特朗总统支持的底气。

1889年5月6日,世界博览会在巴黎开幕。同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还有一座320米高的铁塔。时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的萨迪·卡诺在出席博览会时,指着这座庞大的钢铁之躯问道:“这塔保证不会倒吗?”旁人回答说:“我想它会把我们大家都埋到地里去……”当时,铁塔对面是一个喷泉,这个喷泉由15个人形雕像组成,萨迪·卡诺在路过喷泉时停了下来,对着那些塑像说:“这才算艺术。”之后,他再没看铁塔一眼。如今,那组被他称为艺术品的雕像早已不复存在,但埃菲尔铁塔经历130多个春秋,依然屹立在塞纳河畔,成为了巴黎乃至法国的象征。

被世人认为浪漫到骨子里的法国人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探索可以说非常大胆,许多先锋艺术就是在法国诞生或者在法国发扬光大,但唯独在建筑上似乎异常保守,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可能早已忘记,自己对玻璃金字塔的指责曾经同样出现在埃菲尔铁塔上,并且,对铁塔的指责远比对玻璃金字塔的指责要严苛得多。

在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前,就有报纸发表评论,认为在战神广场旁边竖起这样一个“用钢板和螺丝安装起来的柱子”,实在大煞风景。也有人说,铁塔不该建在塞纳河畔,而应该移到巴黎远郊的小山坡上。住在铁塔附近的市民总担忧铁塔没准儿哪天就会倒下来,将他们的房子砸烂。其中一位市民甚至对建造者埃菲尔提起诉讼,由于没有保险公司愿意提供保险,埃菲尔只好让自己的建筑公司出钱为居住在铁塔附近的百姓承保。

1887年1月26日,铁塔正式破土开工。在动工19天后,铁塔修建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反对声音出现了。当时,巴黎的一批艺术家和建筑师联名发起了一份抗议书,刊登在1887年2月14日的《时代报》上,义正言辞地对铁塔进行了批判。他们写道:巴黎城,难道将要与此稀奇古怪的风格、与一位机械设计师的粗俗而带商人气的想象长久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无可挽回地蒙受羞辱和变得丑陋吗?这份抗议书得到当时巴黎各界名人的响应据说有50位名人在上面签了字,其中就包括著名作曲家查理·弗朗索瓦·古诺、诗人苏利·普吕多姆,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小仲马、莫泊桑等。他们对“破坏巴黎市容”的铁塔提出抗议,表示绝不容忍一个机器制造商和一个“铁柱子”来污损巴黎的盛名。

在各种抗议声中,被称为“铁塔之父”的古斯塔夫·埃菲尔还是将这座铁塔建成了。当时,法国官方将铁塔称为“有史以来围观者最为震撼的机器”,而法国百姓则叫它“320米高塔”或“320米高铁架”。最终,铁塔以建筑者的名字“埃菲尔”命名。埃菲尔铁塔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这个纪录直到1930年才被纽约的克莱斯勒大厦打破。而依据最初的合同,埃菲尔铁塔将在建造20年后被拆除,为了保留自己的心血,古斯塔夫·埃菲尔在铁塔拆除之前发起了拯救铁塔活动,他认为铁塔不仅能给巴黎人提供俯瞰全城的视野,还可以作为无线电信号站使用。他的努力终于让铁塔保留了下来,而曾经被大多数人厌恶的铁塔也逐渐征服了法国人的心,从“铁柱子”变成了“建筑艺术者的巨著”。法国人认为它不仅象征着20世纪钢铁时代的到来,同时对于法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不过,仍然有人对埃菲尔铁塔展现出固执而强烈的反对,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莫泊桑。他晚年出行也不忘评论几句:“我离开了巴黎,离开了法国,因为我极其讨厌那座埃菲尔铁塔。”据说有一次,人们看到莫泊桑在埃菲尔铁塔内的餐馆里吃饭,以为他接受了铁塔,可他却说自己之所以在埃菲尔铁塔里面用餐,是因为“这里是巴黎唯一看不到埃菲尔铁塔的地方”。

蒙帕纳斯大厦观景台是一个360度的露天平台,在209米的高空可以将整座埃菲尔铁塔“收进”相机。

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教堂。

蒙帕纳斯大厦。

没有人知道这句话是莫泊桑亲口所说还是巴黎人编造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倒是流传了下来,被巴黎人挪用到蒙帕纳斯大厦上:“蒙帕纳斯大厦顶端提供全巴黎最美的视野,因为那是全巴黎唯一看不到那栋大楼的地方。”

蒙帕纳斯大厦建于1972年,高209米,共59层,是巴黎市区除埃菲尔铁塔外最高的建筑。这座摩天大楼是巴黎古城中唯一一座现代化的商务楼,也被大部分注重传统的巴黎人鄙夷地称作“幽灵楼”或者“黑棍雪茄”。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建成,历时将近40载,由于大楼设计风格、建筑材料等与巴黎的城市轮廓和色调极不相称,蒙帕纳斯塔楼一直备受批评,反对、拉锯、抗议、谈判从来没有断过。其单调突兀的外观常被指责破坏了巴黎市中心的整体景观,因此在大楼完工后2年,巴黎通过了禁止在市中心兴建摩天大楼的法律, 蒙帕纳斯大厦成为了“孤品”。与埃菲尔铁塔“风评”从低到高的转折不同,直到今天,蒙帕纳斯大厦依然没有获得巴黎人的认可,人们只是默默地接受它的存在,但依然不喜欢这座建筑,在旅游媒体Virtualtourist举办的投票中,蒙帕纳斯大楼在全世界最丑建筑物中排名第二。

人们勉强接受它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它有着巴黎最好的观景台之一。蒙帕纳斯大厦拥有欧洲最快的电梯,在38秒内就可以上升到大厦的第56层室内观景台。在锃明透亮的落地玻璃窗前欣赏巴黎美景确实是很棒的享受,观景台里还提供各种数码设备,在地图的屏幕上用不同的颜色明确地标清了巴黎的各个建筑。这里不仅是俯瞰整个巴黎的绝佳地点,也是欣赏埃菲尔铁塔的好地方,毕竟,平视比在铁塔下仰望要省力得多。虽然露天观景台的风很大,但站在这里的确可以印证巴黎人的这句玩笑:这栋建筑好不好看没什么关系,反正在观景台的时候根本看不到它,但它带来的巴黎无与伦比的全景可是实实在在映入眼帘的。

在巴黎的三大至高点中,埃菲尔铁塔和蒙帕纳斯大厦都曾经存在争议,至少在它们刚刚落成的时候,在巴黎文艺界的口碑并不好。但是蒙马特高地却不同。这里可以说是巴黎的艺术圣地之一,巴黎人有个说法:到蒙马特高地去吧,如果它不能把你变成一个艺术家,至少让你变得像个艺术家。蒙马特高地是许多艺术家起家的地方,塞尚、达利、梵高、毕加索、莫迪里阿尼、雷诺阿……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让蒙马特高地变成了一座艺术圣殿。这些艺术巨匠曾经就在这里远眺巴黎。

蒙马特高地的大街小巷都充满了文艺气息。

在一些开放天台的酒吧,人们的目光可以穿过建筑物间的缝隙欣赏这座城市。

狡兔酒吧。

是什么让这些艺术家如此钟爱蒙马特高地,聚集到这里呢?答案是——穷。据说在100多年前的蒙马特高地,最多的就是穷人、酒鬼和艺术家。那时候艺术家们虽然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几乎都是收入微薄,入不敷出。許多艺术家都住在蒙马特高地的“洗衣船”里,但“洗衣船”并不是船,而是一栋形状奇特的木板楼,一个叫马克斯的诗人有一次看到每层楼的窗外都挂着各种晾晒的衣服,鳞次栉比、迎风招展,让整个木板楼看上去就像一艘在河边的洗衣船,就顺口将这个地方称为“洗衣船”,很快,这个名字就在艺术家的世界里流传开来。很多艺术家都在“洗衣船”里居住过,这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毕加索,他在年轻的时候来到法国,被一群艺术家朋友带着住进了“洗衣船”,并且在这里完成了他的重要作品——被誉为“立体主义开山之作”的《亚维农少女》。很多人都说毕加索是“既多情又长情”的人:多情是指毕加索是个情场浪子,一共有过7个老婆或者情人,这还不算众多“编外人员”;长情是指毕加索对蒙马特高地的感情,每次找到新的情人,他都会带她们来到蒙马特高地,可能这里就是毕加索心中一生的浪漫之地。

被忽略的酒吧、舞厅与教堂

当时,作为穷人的聚集地,蒙马特高地没有什么商业氛围,不过这里的酒吧倒是生意兴隆。那时候,画家们都喜欢去蒙马特高地的“狡兔酒吧”聚集。狡兔酒吧最初被称为“刺客酒吧”,这是因为曾有刺客破门而入,杀死了酒吧老板的儿子。在1875年的时候,画家安德烈·吉尔为这个酒吧创作了一幅从锅里跳出来的兔子的图案作为酒吧的标志,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狡兔酒吧。梵高就是这里的常客,据说他非常喜爱这里的苦艾酒。因为艺术家众多,所以当时狡兔酒吧有一个很特别的赊账方式——以画抵债。酒吧的老板弗雷德是个喜欢艺术的人,所以他允许缺钱的客人用一张画来抵酒钱,不知道是因为他心地善良还是有超前的眼光,总之靠这种做法,他收集到许多著名画家成名前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就包括毕加索的画作《在狡兔酒吧》。这幅画作中,前面身穿橙褐色质朴上衣、小丑打扮的男人就是毕加索自己,身边戴着礼帽的女郎是一位名叫杰曼·皮绍特的艺术模特,而后面弹吉他的男人就是酒吧老板弗雷德。后来,弗雷德将这幅《在狡兔酒吧》卖了几十法郎,当时可能他觉得自己做了一笔很划算的生意,因为他没有活到1989年,那年,这幅《在狡兔酒吧》在苏富比的拍卖中以4700多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如果说狡兔酒吧是艺术家们的“打卡地”,那么红磨坊歌舞厅就是艺术家们的“灵感土壤”。红磨坊聚集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很多艺术家都喜欢来这里观察、写生。19世纪末,红磨坊歌舞厅在“康康舞”的乐声中诞生,虽然“康康舞”被当时的上流社会所抵触,认为这种舞蹈“放荡又下流”,但蒙马特高地的人们却对“康康舞”情有独钟。穿着拥有繁复花边长裙的舞女俨然成为了当时艺术家心中的缪斯女神,也成了画家们最好的创作题材。在蒙马特高地生活过的印象派画家德加,毕生的2000多幅作品中,一半以上画的都是舞女,当然主要还是以芭蕾舞为主。另一位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则是将红磨坊的欢乐完全记录到了画中,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就是油画《红磨坊的舞会》,这幅经典之作在1990年的拍卖中以7810美元的价格成交。

当然,蒙马特高地不止有生活百态,还有一个当地人心中的精神殿堂,那就是坐落在蒙马特高地最高点的圣心教堂。圣心教堂是为那些因保卫巴黎公社而被残忍杀害的战士和平民所修建的纪念堂,于1919年落成。建在蒙马特高地的最高处,就是为了让整个巴黎都能看到它。圣心教堂的建筑立面采用一种名叫“伦敦堡”的白色石头,这种石头接触雨水便会分泌出一种俗称玻璃屑的白色物质,这种白色物质能使建筑在积年累月的风雨冲刷中越变越白,这也让圣心教堂的外观格外纯白圣洁,充满了神圣感。教堂有3扇拱形门,门两侧有2座骑马的雕像,一座是被称为“圣路易”的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另一座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圣女贞德。在教堂最高的中心大圆顶,能看到方圆50公里的景物,这样的视野让这座教堂直到现在依然是很多画家写生的胜地。

从普通的屋頂到巴黎的制高点,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这座浪漫之城,随着无人机和航拍的普及,俯瞰巴黎的视角越来越广。也许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能发现更多隐藏的惊喜,就像在“巴黎8分钟”的结尾,法国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在国际空间站从太空中俯瞰的巴黎,吹奏萨克斯演绎《16次日出》。

城市的另一面,也许可以换个角度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