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历史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假传圣旨

假传圣旨?

死罪!

但……这次不一样。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此话流传两千余年。在中国积贫积弱时,是志士们抵抗外敌的动力;在强盛之时,是与外国交往中的一种超级自信——强盛来源于君王的进取,言路的开放,国政的清明,官员的强干,百姓的富裕。这种自信并不意味着时刻喊打喊杀,而是朝野上下对敌方有深入全面了解而非盲目乐观的基础上,用外交、经济、文化手段碾压。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上之道;战争不过是最后手段。伤敌三千,自损八百的事,不到危急时刻,不能用。

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陈汤与校尉甘延寿出使西域。当时,西域诸国或受匈奴郅支单于的控制,或受其威胁,对汉朝而言,是一大祸患。

只是,汉朝建国自此时,已近两百年,虽然曾经也盛世过,但上升期已过,各方面都走下坡路了,真要通过大规模战争搞定郅支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陈汤却认为,郅支单于看起来牛叉,“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如得此二国,北击伊列,西取安息,南排月氏、山离乌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但“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

说白了,不能大张旗鼓的打,来个奇袭,或能一战打败他。

甘延寿身为西域校尉,怎么说也想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吧?想一下,这事可行,就要往上写奏折打报告。

陈汤一见,哎哟,我的老大呀,我们是想来个突然袭击啊,兵贵神速,你写个折子,快马加鞭,从西域跑到长安,得几天吧,就算皇上龙心大悦,立刻批准,圣旨下来,十天半个月过去了吧?这还是理想状态,关键是,“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议来议去,这个说行那个说不行,我们这事,就黄了。

甘延寿没有被说服。

相比陈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在未做官之前,即已因为父死未奔丧而差点因不孝丢了命的起伏人生,甘延寿性格中规中矩,仕途按部就班,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入仕,先后做过辽东太守、郎中,谏大夫等职。正因他在朝廷做了很久,凡事爱讲个程序——这放平时,没什么不好,就该这样干——但现在不是讲程序的时候啊!

陈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使士”,也就是自己单干,假传圣旨,点齐将士,就要出发。

甘延寿听到消息,本来卧病在床,一下吓得病都没了,“惊起,欲止焉”。苦苦相劝,子公(陈汤的字)啊,我们只有一个脑袋啊,不够掉啊。还是写个呈文上去吧,我们可以拼死在疆场,被皇上押回长安砍了,可不光彩啊——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这些的忧虑,都没有错。

看他磨叽磨叽,陈汤不爽了,“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

直接叫自己的老大你小子,陈汤也够横的。你小子难道想灭我士气?大家来守边,不就想求个一官半职吗?你别阻了他们的前程——竖子不足与谋啊!

甘延寿没辙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冲啊、杀啊,最后郅支单于被杀,几十个老婆被射死,西域诸城,重成大汉属国。

前面说了,甘延寿对矫诏后果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大事干完,两人回朝,是功是过?差点就没扯清。

在这期间,陈汤、甘延寿上了封奏折自辩,内中就有,“宜县(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最后,汉元帝“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告上帝、宗庙,大赦天下。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