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混凝土外加剂的乱象

广告

混凝土外加剂实用技术手册

作者:刘经强,冯竟竟,李涛 等 编著

当当

毋容置疑外加剂已经成为混凝土的重要组分,同样外加剂技术的发展也不断促使混凝土技术的提高。近年来,外加剂发展迅速,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几种常见品种,现在可谓是品种繁多,性能各异。虽然《外加剂术语》GB/T 8015—2017对外加剂的品种和种类进行扩充,但依旧不能跟上市场和时代的步伐,市场上的新的外加剂品种依旧层出不穷、五花八门、乱象环生,如减胶剂、增效剂,砂浆外加剂、预制混凝土用外加剂、透水混凝土用外加剂、植生混凝土外加剂等。造成外加剂品种、名称繁多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外加剂技术的创新,出现能够明显提高某种或者某方面混凝土性能的功能型外加剂;(2)可能是商家认为自己的产品性能优于传统某种外加剂或者市场其他厂家,使用传统的名称不足以涵盖自己产品的性能,需要提出新的名称;(3)也可能是某些企业从销售的角度考虑,使用一些新颖的名字来引诱客户,对外加剂进行类似“鲁迅”和“周树人”的命名。

从外加剂的发展方向来看,外加剂的发展追随混凝土性能指标的发展方向而前进,今后外加剂将逐步向功能型发展,以满足混凝土的多功能性和满足特殊性能。如过去往往过多的关注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混凝土技术已向多功能性方向发展,发展到现在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并重。因此,外加剂也需要从工作性到需要满足混凝土各种特殊性能的众多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和突破,改善混凝土应用方面的技术要求。过去认为不太可能成为现实的新产品、新技术在多年后很可能会占市场主角,新品种、新的名称的外加剂的出现是十分合理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从产品的多样化、功能化方面,不否认技术革新、创新,应支持、鼓励实质性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混凝土技术需要外加剂品种多样化、多元化。

外加剂在混凝土中虽然用量很小,但其起的作用却很大,可谓是“四两拨千斤”。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反对某些企业为市场营销的需要,任意夸大某种、某些外加剂功能,将现有一些外加剂进行简单复合、“改头换面”,其作用机理和现有外加剂没什么区别,却夸大成具有某种性能的外加剂。客户询问成分和机理,以商业机密为由进行保密,神乎其神,这些创新不应当鼓励。混凝土技术人员一般看到传统外加剂的名称基本明白其作用性能,如看到减水剂就知道可以改善混凝土流动性,降低用水量;看到缓凝剂就知道可以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看到引气剂、防冻剂就明白其作用。换句话说,混凝土技术人员不会拿缓凝剂当早强剂用,也不会把引气剂当做减水剂使用。外加剂厂家在外加剂名称方面的创新,也给使用企业技术人员带来不便,不明真相、不明机理,打破混凝土技术人员对外加剂机理的认识,造成不必要的技术风险。混凝土技术人员使用名称创新的外加剂时,使用说明书上有的功能,却不清楚会不会对引起不良作用。除此之外,对于外加剂某方面的技术创新仅仅为使用劣质原材料(如使用阻泥剂改善混凝土工作性以使用不合格的砂石)来生产混凝土,即使真的可以满足某一项性能,出于对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考虑,还是采取谨慎的态度为好。一些外加剂企业为了营销需要,夸大了外加剂的功能,使得一些混凝土企业采用劣质原材料来生产混凝土,或者无原则地降低胶材用量来生产混凝土,这些都会给混凝土企业带来较大的质量风险。

在混凝土中使用某种外加剂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混凝土的某些性能,满足混凝土拌合的性能要求,而不像某些外加剂厂家为了提高宣传噱头和神秘感,称为“助剂”。外加剂没有什么好的、不好的,只要适用的和不适用的。如阻泥剂,复配到减水剂中,优先吸附到泥粉表面,包裹泥粉,减少泥土对减水剂的吸附保持减水剂的效能不损失,但根据经验,泥粉的结构和品种众多复杂,一般市面的抗泥剂需要多做试验,选择对应适合的才行,否则除了可能增加成本而一无用处。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应根据气候、工程特点、原材料特点等要求,通过大量试验来找到合适的外加剂品种和掺量值来满足混凝土性能的需求。混凝土外加剂不是神仙水,更不是灵丹妙药,必须结合实际的材料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外加剂才能真正意义上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对于在外加剂的选择和应用上,混凝土技术人员要做到“不看广告,看疗效”,别人用的好不一定你也能用好,也不一定适合你。混凝土原材料不同,混凝土拌合物要达到的性能不同,混凝土施工环境不同都对混凝土作用性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外加剂的复配和使用上很多人都希望别人能介绍一个一招制敌搏的“绝招”,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劳永逸,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好的外加剂仅仅是适合你的原材料和使用环境,熟练的技术人员只不过是从外加剂的性能出发,结合使用时的特点及需要达到的目标,在试验的基础上达到的。外加剂复配大多是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利用经验而又不迷信经验,不被经验固化思想,大胆设想并小心求证的结果,所谓“无招胜有招”,“真气所至,草木皆为利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