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领域,可能存在天才少年吗?

23日晚,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因抑郁症在家中跳楼自杀。今晚6时许,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林嘉文追悼会已于今日举行,遗体也已火化。林嘉文出生于1998年5月,就读于西安中学高三26班。生前,林嘉文已连续出版两本史学专著,被誉为“史学研究天才少年”。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其为“解放后如此年龄著书写宋史的第一人”,“解放以后最年轻的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作者”。(2016/02/25)
  年轻生命的逝去,让人颇觉可惜。

  不知“史学研究天才少年”的高帽,是否为他的不能承受之重。

  当然,咱知道,这天才少年,应该不会是他的自称,而是某些学者或者媒体,给他戴上去的。

  在历史研究领域,真的有天才存在吗?

  咱查了下在线《辞海》中,天才的定义,乃指“特殊的智慧和才能,也指有天才的人。天才是存在的,但天才不是天赋的,主要靠后天的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

  此定义,四平八稳,似乎很符合辩证法。但它并不全面,无法解释某些孩子,为何能在几岁就对数学等有深刻且不同于他人的理解。所以,咱觉得,某百科中的定义,更符合现实——天才是指某人展现了卓越的智力、创意。而此创意则通常指在某一或某些领域展现前所未有的洞察力。

  不过,《辞海》中的意思,能解咱心中的疑惑。因为我亦认为,研究历史,没有什么天才,难有什么洞见。所能做的,就是多看资料,多想,裁剪得当,形诸文字——当然,文采方面,确实有些人,写出来,让人读得心情愉悦;而另外一些人写的同一个故事,却让人有甩书的冲动。

  正如他的《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在某著名购书网站编辑推荐中所写的那样“引证古籍127种,今人论著311种”,若非前人已有那么多研究成果,小孩子光看文言《宋史》,便能敷衍出一本“40多万字”的书来吗?

  是故,林嘉文,应该是个很努力看书的人。但,绝不是什么“史学研究天才”。

  当然,咱前面有言,这天才的帽子,应该不是他自己戴上的,而是别人给他加冕的。在那些缺少真正科学天才的地方,总有各种各样的人,想着要制造一些天才——甚至是——神——来。

  最明显的例子,当然就是东边邻国。那个与咱年纪一样大、身材却比我还臃肿的大胖子,就是个生而知之的天才。不论是开枪还是打砲,不论是文学还是艺术、不论是生产面粉还是养育牛羊,他都能指导一二;那些天天与枪砲文艺面粉牛羊打交道的专业人士,在他面前,就像个小学生一样,颔胸低头,拿着一支笔在小本子上迅速记录着,生怕漏掉了任何一句金口玉言——《没有你我们活不了》——不知那个地方,是否还唱《国际歌》,是否还会常常响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