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青釉釉里红
本来已经到了没啥写的时候了,想把漆器的内容做个结尾,结果我在博物馆正常巡馆时候,偶然听到了两个客人聊天,所以这次咱不说漆器了,从这个这段听来的“贼话儿”说起。
大概是在几周前,我在巡馆时候,看见两位年轻的观众站在陶瓷馆躺柜前,看着里面的展品,(下面我以甲、乙来代称),然后听到观众(甲)轻轻的说道:“青豆釉釉里…”,声音很轻,而且语气中充满了不确定和疑惑,似乎后面还有什么要说的,但又欲言又止了。
作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其实有时候有客人问我们,或者在聊天时候有什么疑问,我们在允许的条件下,都会尽量回答客人的问题。但这次,我心里一怔,脑袋里飘过了无数个问号,“青豆釉釉里是什么?”,虽然心中有疑问,但毕竟打扰观众参观,并不合适,所以在一个还能听到谈话,但又不会影响到两人的地方,放慢了脚步,想听听他旁边的观众(乙)的回应,毕竟刚才的那句话,说说给他的。
我也能明显感觉到,(乙)在反应了好半天之后,才开口,“你说的是'豆青釉釉里红桃形水呈’吧?”之后两人之间是几秒的沉静,然后接下来就是(甲)的一阵爆笑。等(甲)笑的差不多了,(乙)又悠悠的说了一句“青豆釉釉里,你这个好日系啊…”,然后又是(甲)的一阵爆笑,听到这里,我心中的疑问解开了,所以带着会心一笑,悄悄走开了。心里想着,确实很日系,如果单从读音结构来说,“青豆釉釉里”和日剧女王之称的“松岛菜菜子”确实是一样的,(当然,你非要举例说:鲁花花生油、豆本豆豆奶,是中国的我也没辙。)同时这期的内容也就由此诞生了。
其实上面两位观众说的是展厅里的这件展品:
然后在看看展签上的字儿:
青豆,肯定是(甲)将“豆青”的误读,但再往后,就是断句的问题了。如果分开来应该是“豆青釉_釉里红_桃形_水呈”,豆青釉是说的器物的整体釉色,釉里红是桃尖上的一点装饰,让器物可以显得更为生动,桃形则是造型上附带的特点,水呈则说明了其公用,或者说是器物的基本造型。之所以(甲)会读的这么日系,我觉得可能是受到了“红桃”这两个字的影响。
不过正好也借此机会,来为大家梳理一下,博物馆展品的命名方法,以及顺序。毕竟对于千变万化的藏品以及对应的藏品名称,大家确实容易被弄得一头雾水。
我就以我们博物馆的几件东西来举例,来帮助大家分析一下其构成。
首先我们还是用一件瓷器作为例子:
它全称:耀州窑青釉刻莲花纹梅瓶 其构成包括:窑口+整体釉色+工艺+主要纹饰+器型
因为在元代以前,陶瓷产品窑口众多,因此上强调窑口成为了第一步,而之后是整体釉色——青釉,再次是工艺,因为在早期瓷器烧造受到颜料颜色少的限制,绘画瓷器一直没有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剔、刻、划、绘,各种工艺都会出现,而后期因为以绘画瓷器为主,因此形成的习惯,如果是剔、刻、划会单独强调,而绘一般不写,但是会说是用何种颜色的材料在何种釉色上进行装饰的,如白釉黑彩,墨地五彩等。之后是主要纹饰,最后是器型。
之后我们再拿一件家具来举例:
这件的全称是:黄花梨百宝嵌龙纹罗汉床 包括:材质+工艺+纹饰+器型
与前者相同,在家具上,先强调的是木头的材质,这可以说是中国人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其次是工艺,之后是纹饰,这里的器型,要把“罗汉床”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认知,前述的“梅瓶”也是同理,与之类似的还有陶瓷中的“藏草瓶”等。
接下来,再拿一件漆器来作为例子:
它的名称:剔黑八仙祝寿菱口盘 构成同样是:工艺+纹饰+造型特点+器型
这件其实在命名上是有所缩减的,这个在器物命名时也是会经常会有的一种情况,把一些不重要或者是不确定的部分删掉,以避免过于冗长或者给观众带来误解。其中这件至少省略了其胎体的介绍,因为漆器除了脱胎工艺,是在漆干后将胎体去除,一般称为夹纻之外,其他的都需要胎体附着,常见是木胎,此外还有竹台、金属胎、皮胎等,但这件漆器保存十分完好,所以看不到它的胎体,如果想知道准确的材质,需要进行X光扫描来确定,但因为每种材质其自身重量的差异,大体也可以判断,所以各位看官认为它胎是什么材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