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建构基于儿童理解的革命传统教育 2024-06-10 14:17:58 发表于《中国德育》2021年第8期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师生正一起学习《我多想去看看》。年轻教师出示了一张用心准备的图片——山脚下,弯弯的小路,低矮的房屋,朴素的小朋友和母亲。教师想利用这张图片,让学生看到山村与北京城里天安门广场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体会到图中小朋友对“雄伟的天安门”的向往之情。教师希望落实文本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爱国和爱党的情怀,所以想到了用对比突出天安门的“雄伟”和升旗仪式的“壮观”。教师的革命传统教育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这样的思路和设计是值得商榷和反思的。只有基于儿童理解的革命传统教育,对儿童才是有意义的。其一,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与一种新的事物相遇,第一印象往往更容易沉淀到观念里。教师想当然地将向往天安门的儿童设定为生活在贫穷落后的环境里,教室里的儿童就会觉得天山脚下的儿童都是穷苦的。反之,教室里的儿童就会感受到祖国今天的欣欣向荣。其二,爱国主义教育的确是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但爱国情怀的激发,需要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建立联结,儿童只有自己觉得身处其中,才会产生共鸣。所以,《我多想去看看》,不能只停留在课文的两个“我”的视角,还要让教室里的儿童参与进来——“我们在哪里?我们是否也想去看看?”其三,儿童是当下的,也是未来的,教师在当下的教育引导,要想象儿童的未来,要思考革命传统教育如何才能成为综合素养发展拼图中必不可少的一块。无论什么时候,革命传统教育要深入儿童的心灵,都要立足儿童的心理特点、生活体验,都要做到形式为目标服务。理解儿童是如何建构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体验并指导自己行动的,是教师有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根本依据和有力保障。首先,对于儿童来说,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能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建立起联结,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感受就会更加深切,对认知和行动的影响就会更加直接。联结策略是保障有效学习的基本策略,从与自身建立联结到在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结,再到与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生活建立联结,儿童在联结中不断实现学习内容和目标的理解和内化。其次,儿童的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发展,遵循由感性体验向理性判断,进而作出深思熟虑的选择和践行的发展路径。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和活动的设计,低年级与高年级,小学与中学,先要在感性上做足功夫,然后进阶到理性思辨,笃定信念,坚定行动。再者,儿童的成长发展,是一个不断与新的、完整的自我相遇和确认的过程,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内化和践行,只有与儿童完整的道德判断和体验融为一体,才能转化为一致性的综合素养。回归儿童,回归革命传统教育的初心,中小学教室生活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如何做到深度联结、认知进阶和综合发展呢?一、构建以深度联结为基础的心理场域教室生活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途径和机会很多,有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有学科教育的渗透,有班队或成长课的安排……途径和机会多,并不一定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因为任何教育要沉淀为一个人的精神信仰,就必须要促使受教育者积极自主地构建相应的心理场域,而要构建相应的心理场域,就需要让相关的教育内容目标之间,以及与儿童的生活体验等建立起深度联结。怎样才算建立起深度联结呢?我们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教式、灌输式的革命传统教育之所以是苍白无力的,那是因为虽然说教时,教育者也会有意识联结儿童的生活或儿童“看见过”的生活,但不是儿童以主体身份深切体验的,联结只是表面、浅层次的,易于淡忘的。深度联结,需要做到三点,一是联结时,儿童的主体意识是鲜明的;二是儿童无论是共情还是移情,情感是在场的;三是儿童不仅是情感的儿童,同时也是理性的儿童,他们能够参与评价,也能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以语文教育为例,革命传统教育是语文课程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任务目标。语文教材中编写了大量承载革命传统教育目标的文本。小学阶段,从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到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每册教材中都会有两三篇革命传统类的文本,再加上与革命传统精神一脉相承的爱国古诗词等,文本内容相当丰富。这些文本,大多有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故事中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人物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有强烈的责任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民谋幸福的情怀,有艰苦奋斗的品质,有大公无私的胸怀,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对于儿童来说,这些人物是伟大的,是可敬的,但也似乎是遥远的,阅读这些文本时会心生景仰,可很快注意力就被童心更加关注的事物所吸引,伟大的精神和英雄的形象被淡忘了。笔者童年的时候,语文课本上认识的朱德、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草地上的老班长等等,读过课文后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回想起来,除了故事本身和语文课堂激发了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还因为课下的小伙伴们经常一起玩打仗的游戏,大家争先恐后争着扮演英雄的角色。不知不觉中,我们在课文与游戏间建立起了关于革命英雄精神的联结。慢慢地,这样的联结变成了一颗种子孕育心田,以致于读师范的时候,最强烈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军人。儿童阅读了温暖人心、激动人心、震撼人心的革命传统故事,因为没有建立深度联结的机会,故事也会很快被淡忘。这就提醒教师,要在教室生活中,有意识地围绕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学生不断建立联结,让学生心中形成稳固的心理场域。建立联结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是在同学科学习内容目标间建立联结。比如阅读《朱德的扁担》,联结《吃水不忘挖井人》;学习《金色的鱼钩》,联结《丰碑》;学习《少年中国说》,联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还要在文本故事内容与故事背景、人物其他故事建立联结。比如,阅读《朱德的扁担》,就要让学生知道朱德是谁;学习《军神》,不妨鼓励学生读一读《刘伯承传》;学习《我多想去看看》,要联结今天天山脚下新疆小朋友幸福的生活,这样才能让教室里的儿童更加为祖国感到自豪。第二,在学科间建立联结。比如将《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内容与语文课文建立联结。第三,在活动中不断联结。研学活动、国旗下的讲话、合唱比赛、游戏活动等等,都可以精心设计,与课文联结。第四,要重视教室生活与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的联结,不能孤立地在学校教育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要让儿童时时处处在联结中丰富革命传统文化,认识和体验革命传统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浸润和陶冶。建立联结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重现、巩固,或者在表面上建立联系,更重要的是在联结中不断加深体验,深化理解,促进认同,沉淀内化,形成稳定的心理场域。但是,任何一种联结方式,如果只是独立发生,而不是就同一主题相互助力,就很难发生深度联结,只能停留在表面。学习一篇课文,联结更多文本,联结相关影视,联结教室生活中的行为,联结生活中的多角度体验,才能让儿童在革命传统教育中,主体意识苏醒,情感体验深刻,理性判断伴随。二、遵循从感性向往到思辨践行的内化线索任何教育要内化为内心的信念,都要遵循儿童心理成长的规律,革命传统教育也不例外。儿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一定是从感性上认知、认同、向往开始的。正是因为儿童年龄越小越是感性的,前面提到的《我多想去看看》教学案例,更值得教师反思。想当然地把天山脚下的“我”说成是贫苦的孩子,教室里的儿童就会真的这么以为,天山的“美丽”就仅仅是自然景观的美丽,而不是不断发展和幸福生活的美丽。如果教师要结合文本充分渗透爱国教育,正确的做法,是用视频或图片,呈现新疆从贫穷落后到如今人民幸福安康的变化,给学生讲新疆发展的故事。这样,当学生在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读到新的课文《葡萄沟》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学生就会与《我多想去看看》学习中了解的故事建立联结,感性上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就会更加鲜明强烈。故事,是儿童以感性亲近革命英雄人物和革命传统精神最亲切的方式。教室生活中,教师既要用好教材中的故事,把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读精彩讲生动演鲜活;要选择高质量的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电影、纪录片,陪伴儿童一起观看,一起激动;要利用活动契机,唱响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歌曲,例如,合唱比赛选曲,笔者就引导学生选择充满朝气和积极向上精神的歌曲,结果大家投票选择了《少年中国说》——他们上学期刚刚学习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发展,接触事物、观点越来越丰富繁杂,感性建立起来的认知和情感倾向,会慢慢受到冲击和考验。这个时候——从小学高年级开始,革命传统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地增加理性思辨的形式,需要在思辨的基础上引导儿童从革命传统精神中汲取营养和力量,转化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动——比如在教室生活中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在社会生活中积极表达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乐于助人,而且这些都是经过认真思辨坚定信念的践行。革命传统精神要从感性到理性都被儿童所接受、崇敬并积极践行,才能流淌于血液中,才会传承并发扬。精神信仰,只有达到理性认同和向往,才能内化为一个人的品质素养。教师也好,其他教育者也好,不能将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施停留在感性感染和号召的层面上,要精心设计教育活动,引导儿童进行思辨,对与革命传统精神相违背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辨识,对革命传统精神进行追问和思考,尤其是要联系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进行思辨,从理性上对感性认知进行确认和信念的笃定。语文课堂上,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可以讨论李大钊是为什么而牺牲的,他的牺牲有什么价值;成长课上,不仅仅是了解中印冲突中哪些战士英勇牺牲了,还要讨论他们为什么是英雄,为什么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还要进一步讨论,当下作为一名学生和少先队员,如何向英雄学习……三、将革命传统精神的内化真正融入核心素养发展框架教师应该明白,儿童的人格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同维度的精神成长,只有和谐相融时,才能促进儿童综合素养的自主建构。在实施革命传统教育时,教师不能只看见眼前教育的目的,而应该以儿童的完整性为目的,为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设计和落实革命传统教育课程。这也是基于儿童理解的要义之一。革命传统精神主要包括哪些呢?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和谦虚谨慎的态度,艰苦奋斗和勤劳勇敢的品质,热爱祖国和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精神……这些都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追求,是时代无论怎么发展,身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担当。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责任担当”就是“必备品格”之一,无论是社会责任还是国家认同,都离不开对革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浸润,离不开革命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正如前面强调的,儿童的成长发展,是一个不断与新的、完整的自我相遇和确认的过程,教师或其他教育者,在儿童教育实践中,不能孤立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要意识到革命传统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革命传统教育放在核心素养发展的完整框架下,科学开发课程,精心设计教育活动,真正为儿童的素养发展奠基。有了将革命传统精神的内化真正融入核心素养发展框架的教育意识,教师就真正理解了时时处处都能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理念。例如,在班级管理中,设立班级服务岗,让每一个人都有具体的服务岗位,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为大家服务的思想。不同的服务岗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同时作为班级中的一员,只要是为班级服务,谁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自己能够做的事。《朱德的扁担》中,朱德是部队的领导,晚上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白天还主动跟战士一块儿去挑粮。付出越多,担当越多,越发让人敬爱。这可以迁移到教室生活中,体现在班级服务岗的自主选择和教室责任的主动担当上。艰苦奋斗和勤劳勇敢的品质,又何尝不是健全人格所需要的。现在很多学生-儿童,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退缩,就连体育锻炼也怕苦怕累。这时候,一定是灵活地渗透革命传统教育的时机,例如在体育锻炼中,在野外活动中,用革命精神鼓励,用充满斗志的歌曲激励,用克服困难后体验到的成功勉励,促进革命传统精神内化为健全人格的重要因子,对儿童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革命传统精神与儿童当下的生活和成长体验紧密联系,并影响和指导儿童的认知和行为,也就慢慢转化为儿童自身稳定的素养,形塑着儿童的品格。当教师从发展核心素养的高度认识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时,如何让革命传统教育深入儿童心灵,如何让革命传统教育随时随地渗透于教室生活,甚至得到彰显,就是一件简单而自然的事情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优秀革命传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这些传统是促进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泼泼的力量,这些传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和强大的魅力。继承和发扬优秀革命传统,不是要重复过去的故事,而是要从过去的故事中汲取精神营养和智慧,创造今天更加精彩的故事,描绘明天更加辉煌的蓝图。回首过去与展望未来之间,是立足当下。面对正在为自己的人生和精神打底子的儿童——教室中的儿童,即祖国的明天和未来,教室生活中的革命传统教育,要将优秀革命传统的种子种进儿童的心田,就要研究、理解儿童,遵循吸引、感染、向往、实践的内化路径,确保这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构建基于儿童理解的革命传统教育,也就使革命传统精神的内化呼应了儿童自我实现的需要。革命传统教育属于德育,德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儿童的道德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自由自主地抵达社会和个体一致认同的自我实现。所以,立足教室生活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做到以上三点,是十分必要的。 赞 (0) 相关推荐 让生命自主自愿地生长 让生命自主自愿地生长 --如何创办一所理想中的滨河小学 理想的教育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然而经历了由传统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新课堂改革浪潮的洗礼,才明白现实与理想永远是站在此岸眺望彼岸.当心中的理想一次次 ... 《静悄悄的革命》 教室,锻炼我们的地方,专心听到最后,锻炼了耳朵,专心的观察发现,锻炼了眼睛,清楚明白的说话,锻炼了嘴巴,开动脑筋思考,锻炼了头脑,锻炼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 ... 读书笔记: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一名好教师?(下)——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世界 3."为未来而工作"的教师是一名好教师 我们认为,教师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负责,而且还要为孩子们的一生快乐和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 新时代教师的六条素养 周耿来2020-11-05 08:58:50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这是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目标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江桥镇中心小学 朱岩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 ... 一场经年累月的自我修炼 关于读书,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读书何须形象大使>,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我以为读书就像饮水.吃饭一样,是一个人的本能需要.既如此,又何必需要设定某个特定的"使者&qu ... 李竹平:班级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儿童成长的真实境遇 一个学生-儿童的成长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自己所在班级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等班级隐性文化,以及诸于教室布置.日常课程生活等显性文化的影响,这是一个难以量化的判断,却是教育理应探究的课题. 全面了解和 ... 李竹平:整本书阅读的重点、难点及其他 注:应<未来教育家>编辑张文佳老师的邀请,参与了他们策划的整本书阅读笔谈.下面是我对其中8个问题的粗浅看法.其他几位同仁的观点,请阅读<未来教育家>杂志相关文章<回归&q ... 2021年前4个月阅读书单 1 《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商业逻辑篇》 段永平对投资的理解对我启发很大,之... 2021年前4个月阅读书单 1 《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商业逻辑篇》 段永平对投资的理解对我启发很大,之... 李竹平:一个学习目标,一个关键任务,就够了 小学语文名师 于茫茫书海中,为你寻找更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和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喜欢我记得点击右上方的三个点,给我标星哦,茫茫人海,永不失散. ... 观点||联动、生动:儿童理解规律的通道 这周的"周二见",[对特级教师的课堂"说三道四"?这个群里的年轻教师还真的敢!| 关注] 我上的是商的变化规律.上完后,照例是交流.大家对三条规律合并成一条规律 ... 李竹平:创造理想班级生态的三个着力点 四十多年前,劳伦斯·A·克雷明(美国)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倡导以生态观看教育,从个体生命成长的角度呼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合作.理解.宽容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 专稿丨基于标准理解的民宿“真核”解剖(附新版民宿标准) . 2019年7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以替代2017标准,为什么在如此短短的时间内即对标准进行修改,其目的和意义何在? [一]问 ... 杨再平:基于科学计量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有效治理势在必行 编者按: 2021年4月29日,IMI学术委员.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应邀出席"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和治理闭门研讨会",并以"基于科 ... 李竹平:如何改善出现状况的班级生态 如果一个班级的生态状况不尽如人意,总是有原因的.或者是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生态创造上缺乏专业能力和情怀追求:或者是班级班主任-教师更换频繁,而不同班主任-教师的理念.风格和行动又缺乏一致性:或者是班级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