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对于存在实性结节、瘤周间质增厚、胸膜接触等的患者,可对其进行肺叶下切除术,而无须进行更大范围的手术。
研究者通过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CT特征的数据得出结论:瘤周间质增厚和胸膜接触情况可以独立预测病理性淋巴血管侵犯(pLVI)和无复发生存率(RFS),患者不进行更大范围的手术而选择叶下切除是可行的。
来源:网络
根据美国放射学杂志(AJR)发表的数据,术前CT显示,在1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pLVI仅发生于实性显性的实性结节(psn)以及实性部分直径超过10mm的实性结节中。通讯作者,韩国蔚山大学医学院牙山医学中心放射科医学博士Mi Young Kim在一份新闻稿中也发布了相同的结论。该研究中共有904例患者接受了肺叶切除术(n = 574)或肺叶下切除术(n = 330) 。 患者中位年龄为62岁,男性(n = 453)和女性(n = 451)分布均匀。 本研究中,由2名胸科医师对术前胸部CT检查结果进行评估。总体来说,10.2%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 = 92)发生了pLVI,但其仅在实性显性的实性结节和实性部分直径大于10mm的实性结节中出现。在实性结节中,pLVI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是瘤周间质增厚(OR,13.22;P <.05),其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0.4%、76.7%和77.4%。另一个因素是胸膜接触(OR, 2.45;P <.05),其灵敏度为35.9%,特异性为82.5%,准确性为74.3%。研究人员写道:“pLVI只发生在实性显性的实性结节和术前CT显示实性部分超过10mm的实性结节中。在这些结节中,瘤周间质增厚、胸膜接触大于结节实性部分的四分之一均会增加pLVI的风险,这也是叶下切除术后RFS的独立预后因素。”本研究的主要限制因素是仅在一个中心进行了研究。 研究小组建议进行多中心研究来确认这些数据的准确性。研究小组还建议,应该仔细对这些特征进行评估,包括局灶性结节、瘤周间质增厚和胸膜接触,以确保对1A期NSCLC患者进行最佳的治疗方案。
参考资料:
https://www.cancernetwork.com/view/preoperative-ct-features-may-help-select-patients-with-stage-ia-nsclc-for-sublobar-res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