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岱:且说“京剧大师”——兼谈于魁智“走麦城”

去年(2002年,转载注)3月20日,上海东方电视台“东方视点”专栏播出宣传当今著名京剧演员的节目,其标题为“京剧大师于魁智”。在大约三刻钟的时段里,介绍了于魁智的成才之路与艺术成就。此前人们曾在中央电视台11频道的“戏曲人生”中中已看到过相同的内容。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央视是“平视”于魁智,而东视则以“仰视”的姿态,给人的感受自然相异。“仰视”的结果便是神圣化,在于魁智头顶戴上个“京剧大师”的桂冠,显然是前所未有之举,令人目瞪口呆。

若是将于魁智视为当今剧坛的京剧明星,我认为比较恰当。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文化报》在 去年3月2日头版左下角,介绍于魁智的图文列入“中国当代明星录”专栏中刊出,就很合适。

关于“京剧大师”的称号,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出版齐全的《中国京剧史》三卷本中,尚未见提起,但并非无人可称为“京剧大师”。在有识之士的心目中,可称为“京剧大师”的前辈名家屈指可数,却已有众望所归的共识。他们都是经过历史的鉴定,在京剧发展史的座标上,属于开宗立派、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例如被公认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梅兰芳和“京剧宗师”杨小楼、余叔岩等,其艺术天赋、功力、才艺成就之高超和影响之深远,非同寻常,至今仍是后人景从效法的典范,堪称不朽的艺术丰碑。

现年42岁的于魁智,20世纪80年代末脱颖而出,1991年底首次在沪献艺,以文武兼备的《打金砖》一炮打响。他师承杨宝森的杨派艺术和李少春的文武老生戏,以嗓音甜润、扮相清秀、翻摔跌打灵巧取胜,在优秀老生人才奇缺的当代京剧舞台上,是位引人瞩目的佼佼者。然而,就其杨派演唱艺术而论,柔媚有余,醇厚不足,乃受其天赋与功力的局限之故。比他小一岁的杨派正宗传人张克就明显地胜过一筹,如张克曾贴演最见功力的杨派双出打炮戏《击鼓骂曹》、《洪羊洞》,于魁智迄今未敢搬演,显然难以胜任。前不久于魁智在京献演的余派名剧《搜孤救孤》,在央视11频道播出,令人失望,很不地道,不如其后辈余派新秀王佩瑜。总之,于魁智在继承前辈名家的技艺上,功底尚浅,所积累的高质量的传统剧目太少,直接制约他在艺术创新中的作为与成败。

客观地说,唯有一出《打金砖》可算是于魁智比较最有把握地显示他全部才艺的代表作。他就 凭此剧打天下,十余年来已演出160场左右,到处受欢迎,因而出版了他唯一的一张VCD《打金砖》。于魁智自己心中有数: 《打金砖》是他的王牌成名作,熟能生巧,技艺上也比较过硬。他主演的其他剧目,便相形见绌。

在2000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的京剧名伶展演专场中,于魁智以《野猪林》中“发配”一折独领风骚,声望大振,观众期待着他献演全本《野猪林》,以观全豹。逸夫舞台经理高美芬因势利导地促成此事,盛邀于魁智在隔年3月中旬来沪亮相。那时,刚出任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的于魁智,在欣然签订演出合同数月后抵沪,2001年3月16日至18日在逸夫舞台连演3场大戏,剧目依次推出《野猪林》、《打金砖》、《满江红》。预售票的热点集中在他在沪首演的《野猪林》上,一票难求并渴盼加演此剧,最高票价每张240元,仍是爆满。16日晚开演时座无虚席,增设加座亦抢售一空。皆因报上的宣传声势大,以1942年前李少春在天蟾舞台连演连满72场《野猪林》为铺垫,一些多年不进剧场看戏的老戏迷也闻风而至,观众将于魁智视为李少春再生,期待他在《野猪林》中的表演,宛如他曾展演过的“发配”一折那般精彩,甘愿争购高价票观摩,以饱眼福。

不料于魁智出场后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 其精神委顿,技艺平庸,唱念勉强应付,嗓音失润,剑舞的招式不规范,不堪入目,林冲的英雄气质荡然无存。演至“长亭”一折林冲夫妻诀别对唱时,于魁智竟忘词,观众情绪一落千丈,剧场气氛骤然冷寂。到中场休息时,观众交谈中无不摇头叹息,连呼“上当”,认为他台上的水平与状态均不如前几年来沪演出《野猪林》的王平(天津京剧团的文武老生),可奈何? ! 未到终场已有不少观众“抽签”退席,怏怏地扫兴而去。此种情景,于魁智自然会感受得到,也许有点压力与内疚,他在谢幕时表白一番,说是自己感冒不适,请观众谅解。此后两天演完《打金砖》、《满江红》时,他仍向观众道歉,还郑重声明: “我欠上海观众一场戏,下次一定要来重演,补偿!”3月19日《解放日报》头版刊登了于魁智演完戏卸装后向观众致歉的图片并附简讯,报导他“这次来沪前后己感冒二十多天”,他对观众表态许愿说: “由于身体状况不佳,没能演好,真对不起大家。等有机会,我一定把三台大戏重新献演给大家”。

然而这种演出后己经伤害观众时的道歉,此刻己无济于事了。在隔天《打金砖》演出时已无加 座票,全剧中“上天台”等重场戏的演唱毫无神采,大失水准,观众议论纷纷,大为不满。幸亏在结尾20分钟的“太庙”一折于魁智尚能奋力一搏,让观众提神喝彩。最can的是《满江红》,上座率约7成左右,剧场门口出价5元一张的退票亦无人问津。

本来,于魁智应万分珍惜此番在沪演出3场戏,由强大宣传声势所营造的人气旺盛的大好机遇,演出成功会让他在戏迷心中的艺术声望坚挺地飚升。如今则适得其反,他在上海的人望遽然跌入低 谷,观众慨叹其此行是“走麦城”。网络上非议种种,口碑之惨,不必转述。

据知情者云,于魁智行前忙于出席某会议10天,当团长则事无巨细均在操心,是在非艺术活动中消耗大量精力,积劳成疾。这次演出并非一项突击任务,早在计划之中,看来他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高度重视,在把握社会活动、行政琐事与演出质量的关系上,没有分清其轻重缓急,忘了演出至上以养精蓄锐为本。再者,既然赴沪前明知身体不适,已患感冒20天未愈,演出力不从心必然会造成艺术质量下降,理应作出应变决断,宁可改期再演,才是明智之举。其实,于魁智确曾有过这种想法,可惜未付诸行动。

在那年央视“戏曲人生”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姜昆从网上获悉于魁智上海之行演出失利的强烈反响,曾直面询问于魁智的想法,于魁智一面支吾其词,说是“我曾经想让观众退票,取消这次演出”,却又未见下文,显然是优柔寡断,怕承担经济损失,缺乏应有的胆识。一方面又不无抱怨地说: “看来演员是没有权利生病的”,言外之意竟是抱怨和责怪观众残酷了。

须知,于魁智已是当今京剧界中青年演员里的领军人物,盛名之下,自当爱惜羽毛,岂可自毁声誉。旧时梨园界演出频繁,有的名角难免偶染小恙,但在尚能坚持演出时,先在剧场门口贴出醒目的告示: “嗓音失润,敬请原谅! 可以退票”。这才是尊重观众知情权的戏德。

演出市场有双向选择的自由,演员与观众应相互尊重,彼此应“换位”思考,演戏是精神产品,明知有质量问题,应主动“召回”,是珍惜自身的品牌声誉,显示以诚信为本的人格力量,即古人所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初,于魁智若是果断地采取退票的措施,必将令人刮目相看。虽然暂时会造成一笔经济损失,日后必将以可贵的品牌效应赢得广泛可靠的市场信誉和利益。如今,则是“京剧明星”蒙上一层阴影,永远留在历史记忆中。

我国先哲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于魁智在访谈中说: “我到35岁以后就可以致力于创新了”。此说本无可非议,但媒体在报导中称赞他的创新实践,跟李少春先生当初开始创排新戏时的年龄相当,这就不符合事实了。

李少春早在26岁(1945年)时就以电影《文天祥》为蓝本自编自导自演了同名京剧,大获成功。27岁时排翁偶虹编剧的京戏《百战兴中唐》,他一饰三角(前演雷海青、中演南霁云、后演郭子仪),文武兼备。29岁(1948年)又自编自导自演了其传世杰作《野猪林》,连唱腔、服饰造型等都是自己设计的。此后演新戏《将相和》、《响马传》、《白毛女》中蔺相如、秦琼、杨白劳的表演、唱腔,也都是他自己精心设计的。于魁智近年来创排的新戏《冯骥传》(又名《弹剑记》)、《兵圣孙武》,均有专家设计唱腔和表演,要赶上李少春,谈何容易。当然,我们乐观其成,盼望早日来沪亮相,让戏迷们欣赏新的艺术成果。

吃一堑,长一智。希望于魁智能在羊年再展新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