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在师生三十八年重逢会上的人生感言

同学们,同事们,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澧县道河中学高八班的同学在这里聚会,是大家毕业后的第一次。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以当年班主任老师的身份,真诚地感谢大会的组织者精心地选择了这么美好的时候——仲春时节,大地昭苏,百花吐艳,道水河春波荡漾,雁门山一身绿装,我们沐浴在浓浓的春色里。

重聚已经相隔三十八年,这对于宇宙长河而言,不过弹指一挥间,而对于我们的人生,却是一段不菲的经历。

想当年,同学中最大的不过十七、八岁,而如今,最小的也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教过你们的老师,有好几位已经作古,健在的最年轻的也过了花甲。亲戚不常走动就会生疏,同学不常联系就会淡漠。

人生不易,同窗难再,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次聚会十分及时,非常有意义的。

同学们,让我们开启回忆的闸门。

我们这个班,还有隔壁的高九班,毕业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时候大家正值青春年少,求知欲望强烈。

是极左的教育理念和政策束缚着我们的手脚,今天叫你去制稻种,明天要你去弄三机一泵,有些必修的基础学科干脆砍掉了。

前天老班长向绪坤向我回忆起当年看电影《决裂》时的情景,仍然满腹怨气。影片中生物教授讲解马尾巴的功能,本是学科知识的正常传授,却被当作讽刺嘲笑的猛料。

升大学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资格本来就是常识,却让角色伸出带茧的手高呼“这就是资格”。这还只是艺术作品中的荒唐,张铁生交白卷上了大学,更是现实中的荒唐。

我们也荒唐过,比如我和杨翠树老师,曾带领大家完全抛开书本,离校一个多月,到县农机厂学习农机维修,门长树大的男生女生,窝居在河堤下的窑洞里,今天回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我也曾带领大家加入全校的“教育要革命”的队伍,去桑木峪探察过地块,准备在那里安营扎寨,开荒种地。虽然因为某种原因没能让我们成为新一代南泥湾人,但这种举措很难让稍懂教育的人理解。

同学们,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在我们毕业学年的后半期,“四人帮”被打倒,国家逐步调整大政方针,教育也出现了曙光。

1977年8月,邓大人亲自主持召开科技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中央决定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

77年12月,我省举行高考,我班易茂中同学和九班曲选辉同学被中南大学录取。他们俩成为我校以后各届弟妹们学习的榜样。

二OO七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纪念年,《常德日报》辟专栏介绍本市高考成果,有记者撰文专题报道了道河中学,文章列举我校数十名有突出贡献的考生,涉及党政军商、科技文卫各个界别,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一时间被坊间称之为“道河现象”,我班易茂中、陈新被列其中。

他们俩均取得博士学位,是科技界领军人物。陈新曾任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现任广东工业大学校长;易茂中任职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因参与研制碳碳飞机刹车盘,与他的团队共同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填补了这个奖项6年空缺的空白,他作为该项目核心专家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中央总书记等领导的亲切接见。记得他参与这项科研之初,我应邀到中南大学参观过他的工作现场,当看到他手臂上因做实验被烧伤留下的累累疤痕时,我为这位曾经的学生,眼前的科学家吃苦耐劳,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深深地感动。

随着国家拨乱反正的深入,社会逐步走向正轨,其他同学也在各自的位置找到适宜的人生坐标。或做工、种田,或公务、经商,或教书、参军,于国于家,各有成就。国家和社会如同一面大圆,每个人如同一个小点,没有小点便没有大圆,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工种的高下。

如今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大舞台,民主、法制在不断完善,城乡差别,脑体差别在不断缩小,前途一片光明。我衷心地祝愿所有同学把握机遇,再接再厉,再创后半辈子的辉煌!

同学们,我当了四十三年教师,任职过五所学校,觉得与大家相处的一年,是我教书生涯中的第一个高潮。分别三十八年来,我和有的同学一直没见过面,有的同学一直保持着联系,有的同学还经常粘在一起。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刘爱国邀请我到他工作之地广州,由他安排,我第一次住上了星级宾馆,第一次坐了飞机。

前年刘爱国和我到新疆与一位有较高职位的师弟会面,合影时我和爱国都要求他居中,他坚决让我站在了中间位置。这虽然只是师生交往中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我在很多场合说过,我从没厌倦过当教师,我始终崇尙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这一轮我是退休了,百年之后如果还有下辈子,我仍然选择这个职业!

同学们,各位来宾,毛泽东主席有过这样的诗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当然只是他老人家年轻时的浪漫情怀,人生哪能二百年呢?离合聚散,生老病死是铁定的自然法则,我们不可能逆天,就算一百年吧,在坐的已经全体越过中线。

谢谢大家 !

(二O一五年清明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