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时刻】蒋勋细说红楼梦 | 第五回(上)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五回 上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生命结局的印证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此书最关键的章节是第五回和第六回。第五回其实是这部近百万字的小说的真正开头。在小说开始时,贾宝玉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叫做太虚幻境的地方,在那里他看到一些大柜子,柜子有很多抽屉。他一一打开抽屉,在每个抽屉里都会看到一张画,旁边写有几句诗。那些诗,是他一生中碰到的女性的命运。
《红楼梦》这部小说结构特殊的地方,在于它把故事结局放到前面来写。很多朋友在人生彷徨的时刻,常常会到庙里抽一支签。这支签告诉你一生会碰到的事情。令人惊讶的是,所有的签都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人对命运的依靠,好像永远没办法完全消除,因为这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好奇,谁都很想知道自己接下来会碰到什么样的事情。像在台湾,好多人会在早上买一份报纸,去看十二个星座及其近期的运势。看了以后你也很难说它对你毫无影响,虽然你只是觉得好玩才看看。你会发现所有关于运势的东西,不管是十二星座,还是你在庙里抽的签,都有一点模棱两可。抽签的人常常觉得很准,那是因为对签你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
贾宝玉打开的抽屉里的判词,就是判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词句,而这些判词都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我们知道判词写的是谁,但不能完全理解很多句子真正的意思。比如“一从二令三人木”,这跟谜语一样。搞红学的人一直在猜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学者的谜底能够真正让人信服。可即使没有猜出来,也知道这是王熙凤的判词。有人认为,人跟木加起来是一个“休”字,就说是她最后被贾琏休了。古代女子被休就是被婆家赶出去,是很惨的事。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说法。曹雪芹留下很多千古难解的谜,有点像我们在庙里抽的签,你永远不知道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而它的精彩也在这里。
小说大结局全部在第五回,如果你想知道《红楼梦》中每一个人的命运,你就要不断回到第五回来看。因为那些诗已经放在那里,你会去印证。就像你在庙里求的签,可能是十年前抽的,你会一直放在抽屉里,隔一阵子拿出来看一看,看到底对还是不对。诗跟生命之间的印证关系全部在第五回当中。除了判词,还有十四支曲子。这十四支曲子也是讲书中最重要女性的命运(十四支是指包括了《红楼梦引子》和《收尾·飞鸟各投林》)。
《红楼梦》里有一个名称叫“金陵十二钗”,指十二个最重要的女子,她们是贾家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巧姐、李纨,还有秦可卿、妙玉。有趣的是,不是一人一首判词,林黛玉和薛宝钗一直在同一首判词里。“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挂中林带玉”,用一个倒读的方法把林黛玉名字放进去了。“雪”一直是薛的谐音,在《红楼梦》当中所有提到雪的部分,都在影射薛家,“金钗雪里埋”讲的是薛宝钗。可它们是同一首诗,是不是作者觉得林黛玉和薛宝钗不是两个人,而是同一个人?或者,对于作者来讲,他一生当中最难以忘怀的两个女性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如何选择是一个难题,选择一个,对于另外一个将是很大的遗憾,因为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典范。
我觉得作者触到了生命的本质,这个本质是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的,是我们从来都不敢说的。你会发现你的一生中,当你决定跟一个人结婚的时候,其实对另外的人可能就是遗憾。《红楼梦》中隐含着很奇特的意思,是说人只要有选择,就会有遗憾。对作者来讲,人世间的美好幸福是不能全得的。有所取,就有所舍;有所得,就有所失。林黛玉和薛宝钗一直是很有趣的象征,好像两人合在一起才是完美,如果她们是两个人,就永远不完美。所以在作者幻想的世界里,在判词当中,她们变成了合在一起的生命形态。不管是判词还是《红楼梦》的十四支曲子,林黛玉和薛宝钗一直是一个特例,这是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
第二个要注意的现象是,如果说《红楼梦》是十二金钗每个人有一首判词,每一个人有一首曲子,就不会有十四支曲子。《红楼梦》的十四支曲子并不是完全在写个人。譬如最后一支曲子明显讲到“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前世欠别人命,这一辈子要把这个命还掉,前世欠眼泪,这一世要把眼泪全部流完,这当然是讲林黛玉的故事。最后讲到“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里写的不是任何个体,而是写这个小说里所有人的下场。所有人来这一世,不管争名还是夺利,最后都会走,作者用了一个近似于老庄的写法,告诉我们人世间所有的繁华到最后都是空忙一场。
第五回要一看再看,以后读到后面任何一章你都翻回来去印证第五回的结局。一部小说一开始就把结局告诉读者,这很冒险,因为如果知道结局,读者很可能就不想看下去了。可《红楼梦》告诉我们,结局不是最重要的,人怎么一步一步走向那个结局才重要。
晴雯:作者疼爱的别具角色
宝玉先打开的是“十二金钗又副册”,第一首判词写晴雯,她是《红楼梦》里宝玉身边一个非常重要的丫头。“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在讲“晴”和“雯”,是她名字里的两个字。说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说晴雯是一个奴婢,一个丫头,可是她“心比天高”,因为她非常爱宝玉,要把自己所有的热情全部献给宝玉。当王夫人觉得晴雯在勾引宝玉以后,将她赶出贾府。晴雯落难,即将病死时,她感觉自己跟宝玉在一起的愿望完全落空了,这是写晴雯的悲剧。也许更重要的是,晴雯之所以酿成悲剧,是因为她始终心有不甘,她不肯认命。她觉得凭什么我身为下贱,就不可以心比天高?她要追求更大的生命激情和人生目标。晴雯最动人的部分是在临终的时候,把她留的三根指甲咬断,交给宝玉。一个丫头要做很多粗重的工作,她竟然留了三根慈禧太后那样的长指甲。从这里可以看出,她一直想去追求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临死前,宝玉赶来看她,她已无法坐起来,便用最后一丝力气咬断这三个指甲,把它给了宝玉,这个场面让人震惊。她觉得这辈子白留了这三个指甲。指甲是肉体的东西,她一直爱宝玉,却没有跟宝玉发生任何关系。第一个跟宝玉发生性关系的是袭人,袭人看起来是最乖的女生,很柔顺。晴雯被赶出去,是因为王夫人觉得她的头发常常梳得不正经、不规矩。可是很奇怪,真正在性方面很大胆的女孩不是晴雯,却是袭人。晴雯什么也没做,所以她觉得特别冤枉。
《红楼梦》的精彩在于,任何角色你都很难解释他是好还是坏,比如晴雯,她是一个生命的现象。读《红楼梦》常常会让我们想到身边的人。在中学时,教官规定头发一定要剪到耳朵上边。有一个女孩不肯听,一定要留长的;裙子一定要盖过膝盖,她就偏偏要露出膝盖来。那个女孩最后被记大过退学,我还记得她哭泣的样子。其实她什么也没做,她比那些私下做了很多大胆事情的女孩子要规矩得多。晴雯就是这样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女孩子。作者对她有一种心疼,她好像惹人厌,好像是一个不规矩的人,可是她比很多不规矩的人还要规矩。作者在看人生的时候有一种透彻,他不是在评判人的好坏,而是在阐发一个道理:人的命运悲剧是个性的悲剧。晴雯是一个泼辣的、有话直说的人。
青春发育中的宝玉(上)
袭人很含蓄,所以她永远让人觉得很乖很老实。其实,袭人一点都不老实。
第五回最精彩的一部分是宝玉的第一次春梦。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到了十二三岁,生理上会起变化。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人跟我们谈这些。爸爸不会跟我谈,妈妈也不会跟我谈。我们家里面的女孩子,她们的生理发生变化母亲也很少会跟她们谈,都是自己去摸索身体为什么发生了这些变化。这里面有羞怯,有羞于对人言说的隐私,甚至还会有很多恐惧。第五回在讲贾宝玉的发育,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子,他的生理自然会有变化。
那一天,宁国府的贾珍跟太太尤氏看院子里梅花都开了,就请荣国府的贾母、王夫人过来赏花。富贵人家平常也没有什么事做,赏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宝玉也被带过去赏梅花,结果喝了酒,有一点微醺,就想睡了。贾母不太放心,因为不是在自己家里,不晓得要睡在哪里。贾珍的儿媳妇叫秦可卿,十七岁的一个女孩子,除了王熙凤以外,媳妇这一辈当中,她是最漂亮最能干的一个,贾母很看重她。伶俐的秦可卿跟贾母说,不要担心,我带他去睡个午觉吧。
一进房去,贾宝玉看到墙上挂了一张《燃藜图》的画。藜是一种草,《燃藜图》说的是勤学苦读的典故,穷人家没钱点灯,读书读到黄昏了,就用燃藜之火照着书来读,此图是鼓励孩子苦读书的。贾宝玉生活在这么有钱的家里,当然不至于燃藜读书,挂这种画是一种训勉。贾宝玉一看就很不高兴,因为他最痛恨的就是大人劝他读书。他觉得那些东西最讨厌,都是很虚伪的东西。
旁边又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教你做人的道理。就是你把人世间的事情都弄透彻以后,“世事洞明皆学问”。学问不一定是看书,学问是做人的道理。你懂得做人,懂得揖让进退,懂得在什么时候跟别人礼貌地寒暄、讲话,熟练处理人际关系,就等于写文章写得很好了。这都是古代八股教育里很教条的东西,有点像“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这类的训诫。这两句话不见得讲得不好,而且有的人还很喜欢。在台湾很多人家里看到的对联,就是这两句话。贾宝玉喜欢真性情,很厌烦这种人际间伪装的东西。所以宝玉立刻说他不要睡在这里,闹着要走,小孩子脾气出来了。秦可卿没办法,只好让宝玉到自己的房间去睡。
请注意,秦可卿与宝玉是什么关系?宝玉是她的叔叔辈,秦可卿是贾宝玉的侄媳妇。旁边的老妈子丫头觉得秦可卿让宝玉去她卧房睡不妥,说哪里有叔叔在侄儿媳妇房间住的,简直不成体统。可秦可卿也是性情中人,她说这有什么关系,他能有多大?这里就牵涉到年龄,读《红楼梦》最关键处就是年龄,因为宝玉才十三岁。十三岁不还是孩子吗?前面提到,他还跟黛玉一同睡在碧纱橱里面,完全是两小无猜的感觉。可有趣的是,宝玉已经开始发育了,他看起来像孩子,其实已经是男人了。
宝玉一进去,一阵甜香袭来。感官第一个放松的常常是嗅觉,嗅觉在感官和性里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同的味道刺激不同的感官,为什么名牌香水卖得这么贵?因为在优雅的调情文化中,它有一种刺激性,它往往比视觉的诱惑性强,会使人进入一种感官朦胧和不理性的状态。人的生命中嗅觉常常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印度教的庙宇里,你会闻到各种香,整个人就有点晕,感官会突然处于不清醒的状态。香本身散发气味,同时也造成视觉上的朦胧感,感官上气味的诱引非常重要。
一阵甜香袭来的同时,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进入视线。一个少妇卧房里的香味和画,都是很私密的,所以宝玉要动情了。他少年发育后的第一次动情是在秦可卿的卧房里。
宝玉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梦,梦到太虚幻境。从太虚幻境出来一个绝色仙女,叫警幻仙姑,这个仙姑跟秦可卿长得一样。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梦是现实的转换,秦可卿变成了梦境中的警幻仙姑。现实中贾宝玉知道这是侄媳妇,不可能对她有非分之想,因为那是乱伦。可在现实中不敢做的事情,梦里面是不管的。作者非常厉害,他已经完全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在写小说了。弗洛伊德在1900年写了《梦的解析》后,西方文学出来一个叫做意识流的小说写法,写人的潜意识及心理状况。《红楼梦》比它要早两百年,它已经写出了潜意识世界,就是贾宝玉梦的意识。他在梦里做爱的对象是林黛玉是薛宝钗也是秦可卿,是一个兼具多种美于一身的女性,叫做兼美。这部小说的超现实主义部分写得精彩极了,我甚至觉得,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比不上曹雪芹。
然后看到旁边的对联。上面写的是:“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这是很奇怪的句子,春天还有一点微寒的时候,你盖着被子睡觉,不愿意从春梦中醒来的那个意境叫“嫩寒锁梦因春冷”。“嫩寒锁梦因春冷”跟刚才的“世事洞明皆学问”是两个极端,后者是虚伪的人世间的教条,前者是真正的性情。因为有一个自己梦的世界而不愿意从梦的世界醒来,这种美是他自己眷恋和沉溺的。“芳气袭人是酒香”,一阵一阵吹过来很美的气味,那是酒的香味。这两句诗鼓励人做梦喝酒,鼓励人沉溺在一个感官世界里。“芳气袭人是酒香”里包含了“袭人”——贾宝玉的丫头,第一个跟他发生性关系的女孩。作者在很多地方作伏笔或隐喻。这个袭人已经是一个真实的人,她不再只是诗句。贾宝玉进去睡觉,外面有四个丫头在等他睡醒照顾他,有麝月、晴雯、袭人、媚人。袭人就在贾宝玉睡觉的房间外面,可是里面的对联上也有她的名字。作者在玩一些非常超现实的东西。
宝玉春梦场景铺排
于是宝玉进了这个房间,决定睡下来。这是一个比他辈分低的女孩子的房间,他平常没有机会来,趁喝醉了酒,他开始东张西望,看到了桌上摆的东西,看到了床和被子。这一段描写用的完全是超现实手法。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大家会不会觉得非常奇怪?如果把它变成写实,直接写案上设着宝镜就好了,可是他加了一个“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这时你会发现,贾宝玉的时代跟唐朝武则天的时代融合了。贾宝玉这个十三岁的男孩子一定偷偷地读了很多爸爸不让他读的,今天叫做黄书之类的东西。武则天有很多宫闱淫乱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可是正经人家的小孩子是不会读的。野史当中讲武则天当时秽乱春宫,甚至爱上了和尚薛怀义。她在宫里设镜,从那个镜子里会看到自己身体跟别人身体在性当中的一个状态。贾宝玉在喝醉酒时看到镜子,他的潜意识跑出来了,就是他平常看过刺激感官的东西,在这个时刻发生了作用。所以一进来就是一个镜子,而且是武则天映照过春宫的那个镜子。宝玉整个生命进到一个非常奇特的超现实领域。很多人不明白这里怎么会有一个武则天当年设过的宝镜。
“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这又是野史。传说汉朝的皇帝宠爱一个长得很瘦的女子赵飞燕。赵飞燕舞跳得非常漂亮,因为她很瘦很轻巧,皇帝特意为她打造了一个黄金盘子,她可以在盘子上跳舞。这些都是贾宝玉这个十三岁男孩子平常偷偷读的野史发生了作用。
“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这又是一个惊人的野史。关于杨贵妃的宫廷故事非常多,《太真外传》甚至说杨贵妃跟安禄山偷情,安禄山拿了木瓜丢过去打到了她的乳房。如果把武则天、赵飞燕、杨玉环的故事都删掉,会发现宝玉看到的只是镜子、盘、木瓜。他看到了三个东西,这三个东西都变成性的联想,这实在是太惊人了。现在,现代派小说家都很少这样写。十三岁男孩子在发育的时刻,大概所有的东西对他的身体来讲,都变成了一个致命的诱惑。我想,男生在十三岁时,跟朋友调笑的东西都跟性有关,一支铅笔或者一个水果都可以讲出有关性的笑话。
真正了解青春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大人有很多道德设防,而这个道德设防使你根本不愿意去了解真实的青春期。有时候父母亲还傻傻地对孩子们隐隐约约讲一些事情,他们不知道孩子已经在网络上看了多少可怕的东西。在一种保守文化中,亲子之间最大的隔阂就在性上。《红楼梦》的作者真了不起,他就那么直接大胆地写出来。贾宝玉的妈妈王夫人如果看到这一段,她真的会吓死了。我相信宝玉如果在今天作为一个中学生,他绝对不是一个老老实实读教科书的小孩,我一直觉得宝玉是一个非常前卫的现代少年。
喜欢古典文学的我们,会自己把它过滤。尤其是很多喜欢古典文学的女性朋友,她们以为《红楼梦》会变成假象,这就错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点都不老实,他没有读爸爸要他读的《四书》、《五经》,而是在读《太真外传》,读武则天的宫闱野史,读那些当时不准小孩子读的书。所以越来越直接地讲到,盘子里面盛着安禄山掷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超现实主义是西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重要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它把写实主义变成超现实,就是人在现实中跟梦会有一种互动的关系。有一天,看到自己最熟悉的家,你忽然发现家里的景象变了,可能是因为你喝了酒,或者你自己放松了,你忽然发现你有很多隐喻的潜意识世界跑出来了。意识的世界是木瓜,是盘子,是镜子,潜意识的世界是武则天、赵飞燕和杨玉环。人有两个世界,就是弗洛伊德讲的所谓“超我”跟“本我”在对话。这一段是惊人的文学杰作,在过去一直没有真正被读懂。贾宝玉喝醉了酒以后那种昏昏的感觉,醉眼惺忪时看到的世界,是这么奇特的一个世界。
“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他要上榻睡觉了,直接说上面设着榻就好了,可又联想到野史上的一个故事。曹雪芹这里写错了,应该是南北朝的南朝有一个朝代叫宋,开国皇帝刘裕有一个公主叫寿阳公主,而不是寿昌公主。可是曹雪芹这里并不在意他写得对还是错。寿阳公主的典故是说,她有一次在梅花底下睡觉,花瓣刚好掉在她的两眉之间,非常漂亮,皇帝就说真美。后来就有很多人模仿她。从此,在额头上画一朵梅花,变成了南朝女性化妆的时尚。
“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同昌公主是唐代皇帝唐懿宗的公主,据说她最会用珍珠做帐子。宝玉进到秦可卿的卧房,看到镜子、盘子、木瓜、榻以及榻上悬挂的珍珠帐子,这是一个女性世界,他全部联想到古代美女,把它们连接到一起。贾宝玉读的所有书都是这种书。其实很正常,这个年龄的男孩子有这种潜意识。教科书跟这个年龄的男孩子想要读的东西总是没有办法连在一起。大人要求他读的那个世界,跟他要读的那个世界完全不同。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往往教科书底下有另外一本书,男孩子读金庸,女孩子看琼瑶。现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底下那本书跑出来了,那本书就是武则天、寿阳公主、同昌公主,他在读所有的美女传记。怎样找到这两本书之间的对话关系,才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一直到现在,青春期教育都是一个大问题。因为青春期是一个半大不小的年龄,大人把他当小孩,他自己觉得是大人。很多青春期的行为,在大人眼中常常被定位为坏,造成青春期很大的压抑。可是如果大人能够了解这样的世界,中间的沟通一旦进行,青春期的教育并不那么难。很多朋友可能经历过或者将要面对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管是作为老师的角色还是父母的角色,如果不了解真相,那是最危险的。可是很可惜,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从来没有懂过。因为没有懂过,所以最后赶走的那个丫头是规矩的,留下那个丫头是最危险的。王夫人根本不知道青春期的儿子在做什么事情。
“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可卿就笑说:“我这屋子,大约连神仙也住得了。”“宝玉含笑”四个字用得真好,就是这个男孩子满意了,觉得可以了,这里可以做一个春梦了。“神仙”两个字在整个中国文学里面都在讲一个意义,就是自由。
“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秦可卿要招呼贾宝玉睡觉了,她要替他盖被子。衾是一种纱做的精致纱被。这里不讲秦可卿替他盖被子,而说拿过西施浣过的纱衾。西施是古代美女,据说她在浣纱的时候,鱼看到她美丽的身影而忘记游水,所以沉到水底。我们常说“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沉鱼”是在讲西施。
中国古代所有黄色小说都假借历史里的美女在写,我年轻的时候还看得到,特别是以武则天为主角的小说。现在越来越少,因为现在西方比较大胆,大家就不再去看中国的了。中国的这些东西,写得很隐蔽,要讲性又不太敢讲。这种东西现在一定落寞了,讲了半天镜子还没有讲到人,你会觉得很无聊。可这些东西,在当时对宝玉有强烈的吸引力,他在偷偷读这些书。宝玉跟黛玉有一次偷偷读《西厢记》,黛玉和他闹翻了,就说我去告诉舅舅,看不把你打死。因为《西厢记》在当时是黄色小说,讲的是男孩子张生违反礼教,爬墙过去跟崔莺莺发生了性关系。严格的大户人家是绝对不让小孩子读这种东西的。《西厢记》在现在是古典文学,在当时却相当于现在的色情小说,其实什么是色情小说很难判定,人的情欲很奇怪,越开放越无趣。人永远在追求极致,可是到最后很可能又回来,发现朦胧的东西反而更有迷惑力。《红楼梦》有一部分在讨论青春期孩子的情欲问题,《太真外传》在当时对宝玉来讲有很多感官的诱惑、性的诱惑,可是在今天很可能就变成很古典的东西。现在大概没有小孩子觉得把一个水果丢到女人乳房上是性小说,可在当时却惊心动魄,那样一个情节已经很勾引他了。
秦可卿又“移了红娘抱过的鸳鸯枕”,红娘是《西厢记》里帮张生和莺莺穿针引线的丫头,在过去的小说里主角一定是小姐。可是在元朝写出来的这个戏曲故事里,红娘变成了主角。这个丫头对于性非常主动,她是追求婚姻自由的第一人。长期以来,《西厢记》一直是禁书,可是几百年来它鼓励了很多人去争取恋爱和婚姻的自由。一本戏曲竟然几百年来变成大家私下阅读的一种向往,要到几百年后它才革命了。所以《西厢记》的社会学意义非常大,红娘变成了一个英雄。
贾宝玉看到枕头,便想到是红娘抱过的鸳鸯枕。如果你读过《西厢记》,你就知道那个鸳鸯枕一来之后就是上床了。所以他要做春梦了,做春梦之前有好多的准备,镜子、木瓜、盘子、帐子、榻,一直到被子、枕头,全部是道具。真正的好作家才能这么细心安排场景。有的小说你只看一次,有的看两三次,可是《红楼梦》大概可以看三十次以上。其中有太多细节,可以让你不断有所发现,他的铺排这么小心,又这么真实。我问过好多朋友,他们读《红楼梦》时都把这一段错过,可是这一段绝对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宝玉的第一次性经验,如果你错过这一段,你根本不知道后面的性为什么会发生。只有整个现实世界被完全颠覆的时候,他才进入春梦。人要从道德的世界走进一个颠覆道德的世界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他内心也有挣扎,可此时武则天、杨贵妃、西施、红娘都在旁边鼓励他,他的《四书》、《五经》的那套程序才会垮掉,是这些人带领他进入春梦的世界。
悠悠荡荡入梦来
“于是众奶母服侍宝玉卧好,款款散去,只留下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环为伴。”所有的人都走了,做春梦不可能旁边有人。一个人对自己性的认知,尤其是男孩子的发育,他的第一次性的认知一定是孤独的,其实是没有对象的,第一个对象一定是他自己。所有的人都走了,只留下四个丫环在房间外面,注意跟刚才对联的暗示,袭人在这里。在房间外面,“秦氏便吩咐小丫环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大家读到这一段会不会有一点奇怪,怎么会安排这一段,秦氏说你们不要走开,宝玉在睡觉,你们在外面看着猫狗打架。每个人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怕狗和猫打架会叫,吵着里面的人。也可以有另外一个解释,就是民间常常用打架来形容性。“打架”是双关语。
“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惚惚”其实是有音无字,就是有一点恍惚了,在入睡之前朦朦胧胧的,还没有完全睡着,可是又已经困到要入睡了那个状态,已经有一点眼睛要闭上的感觉。“犹似秦氏在前”,表示秦可卿已经走了,可是又好像就在眼前,那是什么,是梦。现实里秦可卿走了,梦里面秦可卿还在。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贾宝玉第一次性幻想的对象是秦可卿,因为是秦可卿带他进卧房,他盖的被子是秦可卿盖过的,睡的枕头是秦可卿睡过的,房间内都是秦可卿身体的味道。其实这里是他的潜意识在作祟。
“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这个所在是梦的所在。他的魂走了,肉体留在床上,他的精神跟着秦可卿到了梦的世界。从现实入梦境其实非常难写,作者的转接娴熟极为惊人。细细品尝第五回的梦,梦里面的自己常常是自己不敢面对的自己。贾宝玉醒来后,也不敢再去回忆那个梦了,可是作者把这个梦真实地写出来了。“悠悠荡荡”是没有感觉的魂,不是肉体,就是身不由己,飘飘荡荡,他的感官已经跟着飘走了。
“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这里的形容全部是非常美好的梦的世界,“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没有一点灰尘,一个洁净完美的世界。“宝玉在梦中欢喜,想到:'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此处过一生,纵然失了家,我也愿意。’”儒家伦理最重要的是家,不管逃家、出家,儒家都不鼓励。可是贾宝玉竟然觉得到了这个地方,没有家都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家对他来讲是父母,父母压迫着他去读书、去考试做官。
如果今天十三岁的孩子读得懂《红楼梦》,还是会喜欢这本书的,因为他会认同里面的意识。潜意识里所有的孩子都痛恨学校。宝玉不喜欢读书,他不喜欢学校的八股教育,所以他会说他宁可一辈子住在这里,不要回家了。因为一回家父母老师就逼着他整天读书,读不好就打。这里有一个教育问题。青春期教育,应该是一个对人性了解的过程,而不是教条的强迫压制。如果不对话,它就产生反效果。德国现在提出来,真正的教育应该放到游戏当中去,让他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到很多东西,这是绝对可以做到的。宝玉在逃避现实世界里的八股教育,他要去做梦。
青春期的闲愁
胡思乱想间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何必觅闲愁”一句,好像是一个劝诫,可是青春期不就是闲愁吗?你如果把青春期的日记拿出来看,会发现从头到尾都是闲愁。可是这对青春期的人来讲很重要。闲愁是大人觉得无聊到极点的话,孩子们却会传来传去。青春期本来就是闲愁,绝对不是什么伟大重要的事情,因为他的生命刚刚发育,刚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闲愁本来就是一种淡淡的东西。青春期喜欢读的书,也都不是特别沉重的东西,都是一些跟自己的情感发育相关的内容,有一点感伤、又有一点渴望爱的那种精神状态的东西。琼瑶的《窗外》在当年畅销,就是因为她写出了一种闲愁。
这几句诗把青春期淡淡的感伤全部写出来了。我最大的梦想是,有一天我要对十三四岁的小孩讲第五回,因为我觉得它完全是青春期教育。青春期开始觉得人生无常,觉得身体有变化,觉得自己不再是小孩,要变成大人,觉得生命有这么多的渴望,可又有这么多的哀伤。在西方也有一个描写青春期的伟大文学作品,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个年龄是一定会为爱而死的,再大一点就不会做这种傻事,可那个年龄真的会做这种事情,因为他觉得生命就是唯一的一次,第一次的爱情是这么完美。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都泪如雨下,任何时代的人都喜欢读到这么令人感动的文字,是因为我们的初恋大多没有实现。我们很希望自己的初恋像罗密欧和朱丽叶这么轰轰烈烈,可是我们没有完成。《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如此。这两部戏剧都在讲青春期一种非常单纯的爱。可是那种爱在我们长大成人的过程里,慢慢被伪装成别的爱了。等到你三十岁左右结婚的时候,爱是有很多客观条件的。而真正的初恋是没有条件的,就是爱得要死要活,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宝玉开始入梦了,进入一个美好的世界,碰到仙姑,这个仙姑开始开导他。他听到一个女孩子在唱歌,“歌音来息”,看到走出来一个人。“蹁跹袅娜,端的与人不同。有赋为证”,写出了这个女孩子的美。
“赋”在中国文学里很特别,它受到《楚辞》的影响,有很多文辞的堆砌,有很多的感叹词,像“兮”字等。汉代成为赋的一个高峰,司马相如、扬雄都是写赋高手。过去常常因为重视“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忽视了赋这个传统。唐宋八大家就是有话直说,比如《祭十二郎文》是有话直说,文以载道,有很深重的人生意义在里面。赋是充满了华丽辞藻的堆砌,其中并没有重大的内容。所以文学就变成两种,一种是有很重大的事件和意义,比如《正气歌》;还有一种是没有什么事,只是要形容一个东西,比如《上林赋》,写一个园林的美。赋是形容词最多的文体,此处的赋文形容一个女孩子的美,她又像黎明又像雪又像风,走路时像柳树摇曳。阅读这种文体,大部分人都有点不耐烦。可我觉得,赋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辞学,练习修辞最好的文体就是赋。能够在这里看一下这个女孩子从出来就变成各种感觉,她的声音,她的笑容,她走路的感觉。读完这个赋,如果你要形容一个人的美,不管是男性对女性美的形容,还是女性对男性美的形容,你思考一下,可以写到多长,如果没有修辞学的训练写不出这样的赋。曹植的《洛神赋》就讲一个女孩子在洛水上飘的时候的美,“凌波微步,惊鸿一瞥”,都是里面的佳句。后来,金庸在小说里竟然把“凌波微步”变成一种武功招数。
作者才华惊人,他可以写出各种东西。从最八股的文章到最具赋体的文字,他在小说里变成了不同的人,他一直有各种变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