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式创新(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28)

实施建议:

1.开发、设计校本德育课程的主体,既需要熟悉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也需要了解当地的乡土资源、学校的发展情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

2.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调动家长、学生和社区(乡镇)成员的力量。学生家长往往具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比较熟悉当地的乡土资源;学生有着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有着自己的阅历、经验和爱好,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都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参考依据;社区(乡镇)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社区(乡镇)人员在当地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在课程开发尤其是课程开发前期的资料收集阶段,学校需要争取社区(乡镇)人员的支持。

3.在选择校本德育课程内容时,必须认真审查家乡的文化资源,从教育性上予以把握,剔除不合时宜的内容,将最优秀的地方文化纳入校本德育课程

4.在课时安排上,学校可以根据校本德育课程的内容特点,同国家德育课程、地方德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德育专题教育。

5.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校本德育课程中,要改变学校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念。除了可以利用课堂实施教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组织学生走进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科技馆、社区养老院等开展教学。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 2017

1.实践——体验式

道德的本性在于实践,活动才是学生道德形成的根本途径。研究已表明,“道德源于人类协调社会关系和完善自身的需要,它产生于实践,且只能通过实践产生”。

教师必须树立起新的德育观,遵循“活动一体验一领悟一内化”的过程,真正实现由接受道德向建构道德的飞跃。教师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感受环境、活动认知和亲手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觉把理论知识同实践认知相联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捕捉儿童思维的火花,激活儿童的道德认知,引领儿童在操作中内化道德品质。教师还应掌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德育规律,科学设计活动层序,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并讨论准备出下一个活动方案。

2.问题——探究式

问题——探究模式指从问题出发,紧紧抓住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程序,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用引发的新的开放性、发散性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果。教师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现象或生产中某个实际问题直接或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给学生,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意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辩论,使学生得到感官刺激,情感被激发,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中而产生解决某种现象、问题的冲动或欲望。这样,学生就可以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认知。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并给予适当的组织和指导。倡导一种新型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3.情景——陶冶式

此种方法是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寓教育于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方法,此法表面上“无言、无形、无求”,但实际上却“通过渗透,给学生上着揭示各种道德内容的直观课程”。教师可通过利用学校环境、社区场馆、自然环境、文化传统、青少年德育基地等资源,创设一定的教育教学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起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教师应注意将环境的创设与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说服相结合,“要善于启发学生领悟情景,并引导学生细心品味'境中之情、境外之音’抒发内心之真切感情”。学校通过转变管理作风,推行民主治校;转变教风,强化教书育人;加强制度建设,树立文明的校风以及建设美丽整洁的校园等一系列措施,努力为学生创建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4.影视——欣赏式

德育工作应该是“动心”的教育,教育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出辉煌的乐章。德育影视课程资源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无可比拟的丰富性、特有的形式多样性以及特有的真实的情感和情景感动学生。

学校开设电影课程、采集影视资源时,应充分研究学生生命发展特点、需要动机、学生生活。学校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民族重要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学校文化、历史文物、当前热点和问题、中学生《守则》和《规范》等采集、整合影视资源和文本资源,并把丰富的、感人的、真实的、新颖的德育素材,分门别类,整理成“德育影视课程资源库”,上传到校园网,供师生使用。在影视资源的采集上,应突出真、亲、新、美。真——真事、 真情、真话、真心,“真实就是力量”;亲一一采集的资源可亲可近,让学生心有所动,只有学生愿意感受,然后才有学生的感动,身边事,热点事,警醒事等;新一一新鲜的东西,才有味道,才更耐人咀嚼;美一一美好、美妙、美丽,让人有美的享受。

5.模拟——引导式

此种方式是让学生在控制的情景模拟状态下进行练习,在行为模拟过程中,道德行为主体表现出与学校某一特定德育目标方面相关的行为。学校德育是一种模拟现实的教育,脱离实践的道德教育难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也就培养不出真正的道德人。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道德资源,组建象“模拟法庭”、“模拟家庭”、“模拟社区”、“模拟联合国”等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寻找道德的生活价值,将学生道德知识向行为内化转变。

学校要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就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层次的对象和对象层次的不同,遵循道德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实际,适时地提出既有针对性又有操作性的目标要求,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状况、个性特点、文化教育背景及其实际生活经验等情况,选择和确定课程资源内容,注重德育实践,让德育真正落到实处。

李维春 《城市小学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2006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要求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指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个人创作、情境体验、榜样示范、街头宣传、文体比赛、演讲、调查家乡新貌、社区服务为主的德育模式。德育可以结合传统民族活动进行德育,让学生认同自己本民族闪光点和热爱自己家乡;结合当地名人事迹进行德育,学习先进模范,增强学生为人处世的自信心;也可以建立、利用德育社会实践基地,举行户外参观、学雷锋、植树造林、手拉手互助等活动进行德育,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除了本校教师外,还聘请社会上有经验的、有特长的知名人士为辅导教师,教学生唱山歌、刺绣、讲故事等,培养了民族歌手、民族舞蹈队、刺绣高手等。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接受校本美德的熏陶。

农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评价目的进一步细分:

⑴判断德育校本课程的效果,评定等级;

⑵改进、提高教师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水平;

⑶引导、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⑷有效地管理德育校本课程。

德育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内容,一方面包括对德育校本课程目标、计划、实施等方面的诊断。如评估地域民族文化,地域自然资源,学校的教育传统等;德育资源的开发程度;哪些内容体现了德育校本课程特色?课程效果如何?……另一方面主要包括学生的道德发展评价即学生参与德育校本课程活动中的思想品德知、情、意、行的表现。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更为恰当。

量化评价是德育评价的歧途,应该采用质性评价,降低客观、精确要求而注重评价的人性化,增强评价的感染力。质性评价认为评价手段不局限于笔纸评价,还可以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除此之外,运用鼓励性评语和肯定性评语给予学生信任和情感关怀,促使学生道德健康发展。

德育校本课程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不是对立性关系而是建设性关系。评价方法上建议采用多主体评价,多主体评价指综合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助评、教师总评的评价方式。学生自评指学生把自己现状与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相比较,判断自己有无变化以及变化程度的大小。家长和教师一样参与学生道德发展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家长最能理解孩子,其评价对学生影响力较大。教师总评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道德发展水平。与此同时,通过评价,家长和教师将进一步理解学生进而有效指导。

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多主体评价不但能促使学生道德反思、内化,而且有利于不断完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这些评价方式不仅更好地发挥了各种评价功能,还能使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研究者、创造者。

韦忠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2007

(0)

相关推荐

  •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今天有幸参加了2020年吉林省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省教育学院赫坚书记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做了详细解读,使我受益匪浅,也认识到作为学校一名管理者肩上的担子. <指南>中明 ...

  •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式创新(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29)

    第一阶段:根据课程目标,编写教材体系 <好习惯·好生活>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仪习惯,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属基础性教育,所以要贯穿在五年的小学基础 ...

  • 差异教育观照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37)

    异教育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课程目标就是要到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体性和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其课程观包含如下三种含义: (1)差异教育的课 ...

  • 课程整合的必要性(专题文献摘录43)

    当代课程整合问题成了整个社会关注和改革着力的热点, 这既是当代教育与课程改革深化和落脚到课程组织结构优化的现实必然, 也是从近代以来学校课程有规律地不断变迁的历史必然. --黄甫全 1997年 整合课 ...

  • 课程领导的策略(专题文献摘录3)

    课程领导的成功实施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是一种心智交融的过程. 校长首先应该主动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以身作则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加强自己在课程领导方面的理论修养,提升业务能力,积极推进新的 ...

  • 课程领导的内容(专题文献摘录2)

    校长课程领导的主要内涵有: 第一,规划学校的发展愿景和课改方案: 第二,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课程开发组织: 第三,引发教师内在动机,组织合作的教师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

  • 课程领导的内涵(专题文献摘录1)

    [题记]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工作有一个优良的传统.每一次组织教育科研研讨培训活动,策划和组织的人,要围绕活动的主题,编辑一本学习材料,统一命名为<教育视点>.每一次教育视点的编辑过程,需 ...

  • 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点(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31)

    我校在德育校本教材建设和设计主题活动时主要考虑了社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载体,已作了许多努力,如,邀请公安及检察院的人员来学校给学生讲法律知识和青少年权利保护知识,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请交通部 ...

  • 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点(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30)

    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点(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30)

  •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27)

    构建动态校本德育课程的原则 1.生成性与预成性相结合 构建动态校本德育课程应注重预成性与生成性相结合.根据国家.地方育人 要求及学校育人目标,校本德育课程虽有生成性特质,但目标.内容.过程等必定有着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