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孤独的行者——收藏家的境界!
收藏,不论你收藏什么品类,在大众人群中永远是小众。不相信你可以看看周围的人有几个在玩收藏?肯定寥寥无几,这是社会的正常态,因为收藏是基于衣食无忧基础之上的文化的探索和精神上的享乐,但这并不意味着衣食无忧后的人们都会进入收藏领域,收藏行为仅仅发生在富裕而有文化品位的相对高端人群中的极少人数的小众——而号称8,000万之众的现代中国收藏大军其实大都是从事于古玩交易的,和真正意义的收藏家全然不是一回事。
任何事物必然离不开从低级到高级的金字塔自然法则,所谓的“收藏群体”大体可以按照水平的高低分为高中低三层结构的金字塔。最底层的人数众多,但基本还没有什么眼力,主要是边看边学或者拿着物件到处打听真伪贵贱。中层的,已经牢记了许多别人各式说教,见到易于老化的民窑器或者残器、修复器还敢认,但是遇到真正的官窑器特别是“老器贵新”的好品相器物或是稀有品种就看不懂了。尤其这个层次中的浅薄之人自以为“武艺高强”了到处喊假以显示自己“懂”,仗着自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会被惩罚,往往恣意恶口相向他人。就像北京琉璃厂一位世家店商的老板对笔者说过:古玩这一行人人都认为自己是条龙,别人全是虫。居于金字塔高层的有造诣的收藏家人数很少,修行至此的收藏家已经不看那些破破烂烂的物件了,他们已经翻越了所谓“高仿品”和“老器贵新”的迷惑高地,脱离了真与假、价值高与低的纠结,而是在艺术性、历史文化性和兴趣方面探索、研究、欣赏,不具备如此造诣者万万算不得“收藏家”!
所以,爱好或从事古玩的并不等于就是收藏家。如果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古玩常识,致力于收购古玩目的在于转手就卖掉,那是在做古玩生意,这和“收藏”没有一毛钱关系!面对一件器物上来就品头论足论真假的人充其量只是个半吊子,因为他还处在真假不辨的阶段,所以他的注意力和兴趣只能集中在真假问题上,就像猎犬对识别猎物气味一样的敏感——习惯动作而已。
真正有造诣的收藏家不但要有古玩真伪“看得懂”的能力,更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不具备这三重修养根本就算不得是个收藏家。收藏家看到古玩器物一眼之下对与不对已经了然于胸,器物如果是不对的,对中低层人士一般不愿意发言——因为对没有悟性的人你就是掰开了揉碎了地解释他也不见得能听懂——白费口舌。器物如果是对的,顶多辅以细节的验证和识别而已。
有造诣的收藏家更着眼于器物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的评价——因为这才是对器物真正意义的理解、认识和欣赏,这就需要收藏家必须具有相应的历史、美学、文学、哲学、科学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修养,因为任何一件古代艺术品都传承着历史文化的信息,没有相应的知识和文化修养的储备你怎么能看得懂?所以,成熟的收藏家是不会轻易和底层中层的人交流的,更不愿意出示自己的藏品给不懂的人看——这就是“收藏”一词的本意,即收到了“宝贝”藏起来——到了这个层次的收藏家是很孤独的,犹如独自穿越艺术森林的旅行者。收藏家只有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和知音才有交流和沟通的兴趣,也就是典故中的“高山流水,子牙伯期,琴瑟相和,此乃知音”,所以当你也感觉到缺少知音、感到很孤独的时候,当你有许多宝贝不愿意给那些看不懂的人看的时候,你就成了“孤独的行者”——有造诣的收藏家,因为“阳春白雪和者盖寡”!鲁迅说过“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进而,收藏家最高的精神境界是“陶醉”!极端地讲,收藏行为如果能达到纯粹的精神世界、宗教似的虔诚和热情,陶醉于对藏品的理解、崇敬、喜爱,把人的最高智商和情商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程度,那还有什么可以词汇可以赞美呢?例如近现代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为了收藏自己敬仰的艺术品不惜倾家荡产而“重重地”收于怀中,当自己被绑票生命危在旦夕之时却嘱咐家人宁可自己被害也不能用藏品赎身,如此价值连城且重于生命的瑰宝他却又分文不取“轻轻地”捐赠给了他爱的国家,然而你想到了吗他最后年老卧于病榻之时却被冷酷地处置于社会底层百姓杂处的“普通大病房”里——理由是他不够“局级”!这就是一位伟大的收藏家——孤独的行者!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