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如何用计把托孤大臣李严搞掉的?

刘备叱咤半生终于成就帝业,但却未来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悦就接连遭受了亲友离散悲痛、国土丢失恼怒、兵败夷陵的愤恨。公元223年,这位汉末枭雄突然病重垂危,于是,安排后事便成了当务之急。然而,谁能继承他的遗志?谁能辅佐幼主刘禅呢?马超本是一方诸侯,势穷来降,不能委以重任;赵云性情过于耿直,不谙为官之道,难以统领全局;关羽、张飞、庞统等人俱已故去。想来想去,跟着自己打江山的就只剩下孔明一人了。但是刘备仍不放心,孔明才堪大用,但主少国疑,难保孔明未来不欺凌幼主。于是,刘备又想到了一个制衡诸葛亮的人物,此人便是李严。然而,这个刘备苦心经营的平衡局面,却引发了一场持续近十年的“宫心计”。

在刘备的计划中,诸葛亮为丞相,掌控朝局;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从而使二人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局面。但是,诸葛亮虽然感动于刘备托孤的真挚情感,却似乎从未想过遵从刘备的遗命。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刚刚故去,诸葛亮便开始了他排挤李严,重新划分蜀国权力架构的行动。

一、分权制衡

刘禅继位后,蜀国做出的第一个重大人事调整便是提拔赵云。《三国志》记载“建兴元年,为中护军”。显然,刘禅一继承大统,赵云便担任了中护军之职。那么,这个中护军是做什么工作的呢?其职责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统领禁军,其二是负责军官选拔。这一职务显然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却与刘备临终时的布局相违背。因为如此一来,蜀国的军事权力就被分割为内外两部分了,即李严统领外军、赵云主管内军。

尽管违背刘备的遗命,但在刘禅看来似乎也是顺理成章。当时的李严,以中护军之职屯驻永安,这并不能令初登大位的刘禅完全放心,至少要将禁军掌握在手中方能安心。而赵云无论人品口碑,抑或是与刘禅的私人关系都没问题,自然是担任这一职务的最佳人选。而在李严看来,这似乎也不是大事,毕竟自己手握蜀汉最重要的四镇之一——永安,又有统领全军之名号,禁军一事,是否归属于自己便不太重要了。为了安抚李严,刘禅与诸葛亮又加封李严为都乡侯,这可是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的爵位,李严心中自然乐得开花。

二、明升暗降

在这样一种平衡的状态下,诸葛亮与李严共同辅佐了刘禅四年。期间,诸葛亮曾经南征孟获,李严因为需要防守永安方向,顺理成章的被排除在了这次军事行动之外,不过诸葛亮显然通过这次与“蛮夷”的战争在军中树立了威信。

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诸葛亮以屯驻汉中,即将伐魏为由,建议李严转任江州都督,以便于负责诸葛亮北伐后的国内事宜。这一调动似乎又是合情合理,但造成的结果却是李严由边关守将,逐步向腹地和诸葛亮靠拢了。当然李严之所以乖乖就范,因为诸葛亮又给了他两个甜头。其一,任命李严为前将军;其二,让接替李严都督永安的陈到也归属其统管。这看起来确实是扩大了李严的权力,但其实却是抑制。首先,又永安转向江州,更靠近诸葛亮的势力范围,便于诸葛亮的控制。其次,交给李严统领的陈到是何许人也?那是与赵云齐名的刘备旧臣啊,真要有什么事情,他会帮着李严吗?李严又指使的动吗?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诸葛亮以曹真逼近汉川为由,命令李严提兵进驻汉中。与往常一样,这次调动又是给予了李严足够的好处,先是封李严为骠骑将军,接着又以任命其子李丰为江州都督为条件,让李严乖乖离开了江州。李丰的能力和威望能胜任江州都督这一重要职务吗?显然不能,李丰临终前最高的官职也不过是朱提太守而已,能让他担任江州都督,不过是诱使李严到汉中的诱饵而已。而这也为后来李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可以看出,从建兴四年到建兴八年,李严的职位逐步升高,已经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但他的实际权力却被逐步削弱了。

三、军粮纷争,落井下石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北伐中原,身处汉中的李严则当仁不让的成为了诸葛亮北伐的军需官。这一次,通过木牛转运粮草,诸葛亮的兵粮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于是,司马懿只能坚守不出,与诸葛亮对峙。然而,就在一切都朝着有利蜀军的方向发展时,蜀国内部却出问题了。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李严假传皇帝口谕,说军粮不足,命令诸葛亮撤军。对此诸葛亮丝毫没有怀疑,在撤退过程中在木门道设伏,杀死了魏国名将张郃。而到达汉中后,李严却又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另一方面,李严又对后主刘禅说,前方大军不过是伪退,实为诱敌之计。诸葛亮知晓后怒不可遏,将此前二人往来的书信全部公之于众,而李严言行前后不一,百口莫辩。

显然,这一场军粮纷争是诸葛亮与李严政治斗争的高潮,李严通过不断的向朝廷、向诸葛亮要官要爵,满足了自己的私欲,却依然要受到诸葛亮的节制和打压,这使他想要放手一搏;而诸葛亮也开始觉得李严“功高”难赏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诸葛亮抓住了机会,利用李严在这一事件上的纰漏落井下石,直接将这个位极人臣的托孤重臣推入深渊。

当时,除了在朝廷中揭露李严的过失,诸葛亮还联名所有蜀国军方要员,上疏皇帝,要求罢黜李严。在这一封联名信中,包括魏延、吴懿、姜维在内的所有前方高级将领都有署名,与其说是李严搞得天怒人怨,倒不如说是军方集体逼宫,要求皇帝罢免这位所谓的军方一把手。

最终,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位托孤重臣,军方的主事之人,被连降N级,贬为庶民。诸葛亮甚至连戴罪立功的机会都不给李严了。

从李严的失败,我们可以看到,他并不一定是有宏图大志的人,但是却是个十足的官迷,诸葛亮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把李严一步步逼上绝路的。即便诸葛亮最初没有谋害李严、打压李严的心思,至少也是诸葛亮一直采用不合适的斗争策略,才使李严最终身败名裂。

刘备白帝托孤虽然成为千古佳话,但其效果却未必算佳。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虽然竭尽心力辅佐刘禅,但却并非依照刘备当初的设想。遥想当年东吴孙策故去之时,留下遗命,以周瑜主外、张昭主内,最终巩固了江东基业,使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备白帝托孤的设想或许也是参照了当年的孙策,但却没能实现。或许诸葛亮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执政思路,他感谢刘备给他的机会,却不想受到刘备遗留框架的束缚。若诸葛亮能老老实实的遵从刘备遗命,或许蜀国会有不同的命运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