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咬牙切齿漂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过舒心日子?

这是干嘛播客第2595篇原创,共2860字,阅读需8分钟

这两天,杭州的区划调整引起了非常大的讨论。

中国的造城运动,分为三轮。

第一轮,行政撤并。小一点的区,没有扩容的本事,没有多余的土地,就并入大区。比如杭州把下城区并到拱墅区,把江干区并到上城区,就是1+1=2。

第二轮,开发区变成真正的区。比如杭州的钱塘新区,把原先的下沙、萧山并进来了,未来科技城成为新的余杭区的版图,原先余杭那块就变成了临平。

第三轮,是想象力区。比如2017年富阳并进杭州,成为富阳区。现在杭州还有三个想象力区,一个是代管的建德市,一个是淳安县,还有一个是桐庐县。

看地图会发现,这三个地方特别大,十倍于拱墅,十倍于上城。

原先杭州是个特别小的城市,城市的扩容不足,城市小了就没了想象力。现在新的区域设定以后,新的城市区东西跨度特别大。城市的骨架变大,发展就不会受限制。

我们这代人居住的城市,总会有一块新城区,有一块老城区。老城区住着原先的人,未免他们的利益受损,所以就不动。后来的人,想要在这片土地创业的人,就跟政府迁到新城区,开始开发土地,慢慢发展起来。

新区飞速发展,老区没落,要么把老区拆了,如果拆不动,就变成文保单位,基本上全中国当年都是这么个玩法。

可是现在这套玩法玩不动了,不纳入杭州的骨架,意味着没有地铁通过,TOD的项目是非常珍贵的。不纳入大城市管辖,文化、教育、医疗这些资源就盘不活,格局上不去。

就像原来的鄞州之于宁波,萧山之于杭州,萧山纳入杭州管辖后,发展非常迅速。眼下拱墅区和下城区的合并,就是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整合。

北、上、深早早就开始了这种盘算,比如当年的宣武区消失,上海的闸北并入静安,南山新区变成了南山区。等等做法都预示着背后的问题:城市发展,必须得符合原生的要求。年轻人进入杭州,几乎不可能在老的区域买房子。

2017年把富阳纳入到杭州,这两年把临安纳入杭州,年轻人来了,去临安买房也算是杭州人,坐地铁上班。杭州未来的余杭区,有杭州西站,西站是把浙江省包括安徽,靠近浙江环线的人,运到杭州来上班。

杭州西站到温州才一个小时,很多人可能双城生活,杭州西站就变成了血液的心脏,从全省各处吸血进来,哺育杭州。

原来年轻人来杭州要待得住,必须得有房子,现在不需要了。就像在昆山居住的人到上海工作一样,现在人在江苏生活,在上海上班,各处都在发生。原先我们觉得这是国外的事,比如在马来西亚一桥之隔的地方,对面就是新加坡,大家在马来西亚生活,去新加坡工作,因为有差价。

在三四线城市生活,在一二线城市挣钱,这里面有巨大的价差。回老家一个月3000,上海一个月6000,现在可以过上这种生活了,只不过赶个早上的地铁。住在海宁的,现在很多来杭州上班,高铁坐到东站再坐地铁,还比杭州有的地方来得都要快。

但有一个问题:在大城市淘金,幸福指数会非常差。

在老家,中午还能回家吃个饭,睡个午觉,可是在杭州几乎不可能。十几年前我去北京,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是一天一倒班,做一休一制。租住在房山,在顺义开车。因为要交接班,有时候晚上在车上睡一觉,车里一股被窝的味儿。

杭州慢慢也会有这样的需要,如果想长期扎根,最好就是以小孩的学区房为主,大人辛苦点也就辛苦点,工作单位没得挑。

一旦哪天崩溃,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也是这些辛苦。一个哥们早年在上海,上班挤地铁挤到哭,最后回老家去了。

对于大城市来说,年轻人就是干电池,是来这个城市放电的。外地年轻人一波一波地涌进来,每一个人的存在感就越弱。

城市骨架大了,跟个体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上海南京路走一走,会觉得特别自豪,觉得自己是上海人。但是大部分有这种想法的,又是住在笼屋里边的年轻人。

越是底层反而越是对这种东西越认同,越到中产阶级及以上,这些东西跟你有什么关系呢?好好挣自个儿的钱,回归到朴素生活。

当年吸引年轻人来的这些东西,跟这帮中年人没什么关系。这些财富,这些看着宏伟的东西,都是一种召唤,吸引年轻人来的一种手段而已。

当你真的来了,为这个城市添砖加瓦了,但是在这个城市不挣钱,过得不幸福,这些漂亮的房子就会变成对现在的一种讽刺。

在大城市,除了多点见识,别的跟小地方也没啥区别。在小地方你还能过得很舒心,在大城市反而未必。通勤时间就是大问题,每天都听播客,听完看视频,完了都还没到。通勤时间太多了,有人就直接给我建议:“博叔你多做点节目吧,我每天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久。”

住得越来越远,工作的地方越来越西,小孩读书没办法,小孩在东边读书,只能选择跟小孩团聚,否则就只能周末跟小孩团聚了。工作没有办法去更换,待遇还不错,杭州很多的互联网公司都在西边。

前些年深圳的,一个人换了个工作,他整个生活圈都要换。当时就觉得,这样的生活我受不了。可是现在一看杭州的城市骨架,其实也差不多了。这就是一个城市大发展的结果:不会对中年人友好,会对年轻人优待。

年轻人为什么来呢?总不能只开发一个区,饼摊大了才都买得起。就像上海的静安,外地人在静安呆下来了,可是突然公司搬到浦东去了,怎么办?那就住在静安,然后去浦东上班。大城市可替代性更强,谁离不了谁呢?

大家全都是机器的零件,由于收入溢价高了,老家更回不去,这所谓的价差,买的就是你的生活和你的委屈。

回老家基本上能够进入到熟人的圈层,能够让你过得更加舒服,跟在大城市非常弱的存在感,形成鲜明的反差。但是在熟人社会,屁大点事谁都知道,如果是个在乎隐私的人,在老家就是个异类。

我还是不建议回老家,因为在老家,是拿“不舒服”换舒服,拿“没有隐私”换取方便。

而大城市必须得耐得住寂寞。上班的地方让你跟社会有点接触,可别的就别想了。20年前我在上海的感觉就特别深刻了,交一个住静安寺的朋友,自己住在浦东新区大拇指广场,我要跟他见个面,约在新世纪,那地方又逼仄又狭小,两人膝盖对着膝盖,坐那儿聊天,聊完了之后赶最后一班地铁各奔东西。

所以大城市打拼,交朋友代价成本挺高的,除非是很功利地交朋友,比如说男女朋友,事业上的合作伙伴。

欲望和野心在大城市会被拉得更大,身边成功的例子,会逼着你百爪挠心地觉得自己必须会成功,因为大城市的天花板更高。在小城市能看见的天空就那么点,都被权贵阶层占据了,可是大城市的天花板相当于被掀掉了。

哪些人更适合来大城市闯闯,哪些人更适合在小城市呆着呢?下半集跟大家聊。

写在最后: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城市要发展,就要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尤其是优质的年轻人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血液。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政策也更偏向于更有利于年轻人。

而很多年轻人,面临的一方面是城市的高消费、高房价、工作内卷,另一方面则是更多的机会,更好的社会资源。面对这样的选择,是继续留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到老家,回到小城市,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

—— saadiya
本篇文章节选自《干嘛电台》-“脑洞大开”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