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 | 我的大学(59)
59
9月29日,早上五点钟起床,第一站是去东湖。我们班大家乘坐一个大巴车,那时候去东湖的路全是沙石路,路面坑坑洼洼的。一路颠簸,摇晃得我直想吐。
东湖位于绍兴古城6公里的箬篑山麓,早年它原是一座青石山,从汉代起,石工相继在此凿山采石,隋朝时,杨素为修筑罗城,大举开山取石。历经千百年一代代石工的鬼斧神凿,搬走了半座青石山,遂形成了险竣的悬崖峭壁和沉幽深潭。清朝末年,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看到这里风景绮丽,发现了采石场遗迹的价值,便斥资改造,筑堤围湖,使堤外是河,堤内为湖,湖中有山,山中藏洞。因湖在绍兴城东,故名东湖。东湖从此成为号称“天下第一盆景”。
如果说杭州西湖是一位端庄大方的大家闺秀,那么绍兴东湖就是一位待字深闺的小家碧玉。东湖的美在于峰奇、水秀,在阳光照耀下,湖面金光闪闪,偶尔一阵微风吹来,波光粼粼、美不胜收,几十条乌篷船游戈其中,船夫头戴黑毡帽,光着的脚吱呀吱呀的摇动船撸,真是舟在湖中行,人在画中游。
我们一组六人,以赵就平组长马首是瞻,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行在一起。我们走过揽月桥,沿青石板铺就鹅卵石镶边的小径向东行走,不多远,就见一石砌门楼,门楣上的额题为“陶园”。门联“崖壁千刃此是大斧劈画法,渔舫一叶如入小桃源图中”点出了园中景色的特别之处。
进入陶园后,我们在贴近山的一侧逶迤而行。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周围的景色很平常,没有让人惊艳的地方,甚至怀疑大名鼎鼎的东湖是徒有虚名。
“寒碧亭”在游路的起始处,是一座三角形单檐攒尖顶小亭。寒碧亭附近,有乌篷船码头,游客可以乘船从水上游览东湖。我们六人就从这里乘船游览,给我们撑船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穿着破旧的黑布衫,戴着黑色旧毡帽,脸色黧黑,人很瘦,但他很健谈。他先问我们是从哪儿来。接着他就给我们讲有关东湖的传说故事,还唱起俚歌,逗我们开心。
不久,我们就通过一座梯形三孔石板桥,不过远处就是白玉长堤。这是一条自西北延伸到东南的堤坝,同时也是游客游览的游道。堤坝远岸一侧是一道与堤坝完全平行的花墙,墙上镶嵌着各种镂空花窗,这道花墙大概有八九百米长。在堤坝的弯折处,建有一座梯形石板桥,桥下是沟通湖水和堤坝外古运河的水道。
我们继续沿湖堤航行。我脱掉鞋子把脚放在水中,脚面泛起白白的小浪花;也有人把手浸在水中,撩起水抛向空中。一会儿,就来到了秦桥。传说秦始皇东巡时曾经在箬篑山下休息饮马,故命名“秦桥”。
“仙桃洞”是利用采空的石壁雕凿而成的水上石洞,乘乌篷船可以进入其中。洞门两侧写着一副对联:
洞五百尺不见底,
桃三千年一开花。
继续东行,迎面石壁上镌有“羞花落雁”四个大字。离“羞花落雁”刻石不远,是另一处石刻“龙池”。所谓龙池,不过是刻石下方的一个方形小水池。石板小路的末端是一个小半岛,半岛上的六角单檐攒尖顶石亭叫“饮绿亭”。由饮绿亭向北,一座三孔石板桥,叫霞川桥。因小桥的三个桥洞把湖水分成三行,在晚霞映照下像一个“川”字,故名“霞川桥”。
我们在霞川桥上岸,顺着桂岭方向走去,它是一条蜿蜒在湖水之中的石板小路。走在小路上,可以近观刀劈斧削的峭壁。这一段峭壁是整个东湖最奇绝、壮观的部分,那些石工们无意间留下的取石痕迹,让原本平常的山体陡增了动感和活力,堪称巧夺天工。
继续前行,即是整个景区的尽头。这里有两座主要建筑:一是两层楼阁“稷寿楼”;一是戏台“扬帆舫”。稷寿楼里陈列有1954年毛主席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等陪同下游览东湖的照片。“坐乌篷,品黄酒,看社戏”是东湖游览的招牌节目,扬帆舫就是社戏演出的主要场所,稷寿楼底楼则是观戏的雅座。
东湖之美,既有别于那些完全出自人工的园林,又区别于那些不加修饰的自然山水,隽秀和雄壮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结合。
东湖游玩之后,我们有一段时间的自由活动时间,我和吕为苗、柳祖交等就爬上会稽山,山上佳木葱茏,阴天蔽日。那时刚好是栗子成熟的时候,地上掉了很多的栗子,我们就用脚把外面的皮刺踩掉,紫褐色的栗子又大又香,我拣了许多回来当作纪念。
欢迎关注“流水船歌”
欢迎点赞和留言,欢迎转发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