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一)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

清代著名武术家苌乃周先生言:学拳宜明其理,传其神,顾其名,思其形,方能精妙入细。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太极拳界公认的拳论之一。

在现在极少见到的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所著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澄甫公对此专门注解,并作为“王宗岳原序”视之。著名太极拳家陈炎林所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也收录此拳论。

研读此太极拳论,虽然简单易解,但是真正体悟上身确是不容易。我对此拳论的体悟,也是时断时续地时有所得。特别是自己“龙虎劲”的骨架基本形成之后,回过头来再体悟此拳论,甚是敬佩前人的太极智慧。

前段时间,陆陆续续和拳友分享了一些体悟。应拳友相邀,形成文章合集,以便于拳友参阅。

一、气敛入骨的关键所在是什么?

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杨澄甫先生注解: 心为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沉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我的行拳体悟体悟有四:

之一。

关于行功心解的释义,太极老人黄元秀先生的理解也是非常中肯。他说:“行功心解四字,即道家炼气修心之法。行功是外,心解是内,即内外兼修,即是动静双修,便是性命双修。前人称为太极手法,今人改称太极拳。”

何谓心解?

我查了查字典,即心中领会的意思。之于太极拳,我们关键要领会什么?四个字,动静双修。

之二。

肾主骨,肾充则骨强。静养肾,心静才会让肾气充足。进而,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达到阴阳调和、水火相容的平衡关系。若如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生活中,烦躁是肾的克星。为什么肾虚的人脾气大,容易发火,情绪不稳定?心火和肾水阴阳失去调和所致。

清静,一是种强大的能量。

古人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又说:“身静则生阳,心静则生慧,气静则生神,神静则生精。”

站桩的好处就是这个道理。站桩静心,心静则养肾。人的肾气足了,则精气神就足了,顺之自然又是肾水生,肾水生则灭心火,心火灭则人清静。这样,人的身体就形成了一个健康的良性循环,而这个循环的关键所在,就是清静。

之三。

真正的静,乃是动中求静。

以前和拳友们聊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动为阳,静为阴。动极生静,静极生动。因此,我们要体悟太极拳的静,须动中求静,这也是反者道之动的太极思维。

但是,动中求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人的大脑是个很难控制的东西。虽然难,但还需坚持体悟。

之四。

澄甫公释义说,“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沉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从澄甫公这句话可以看出两点:一是,杨氏太极拳也有缠丝劲,并非陈氏太极拳独有。二是,行拳走出双螺旋缠丝劲,即是曲中求直,更能气敛入骨。这也是我最想告诉拳友的内容之一。

二、练习“虚领顶劲”须特别注意什么?

十三势行功心解言: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杨澄甫先生注解:精神为一身之主,不但练拳,无论作何事,有精神迅速,必不迟慢,所以讲拳必提精神为先,欲要提精神,头容正直要顶劲,即泥丸宫虚灵劲上升,此法悟通,就是提精神之法也。

之于此段拳论,我特地再看了看杨澄甫先生所著的《太极拳使用法》。这本书现在很少见,我们常见的是澄甫公所著的《太极拳体用全书》。

先看看太极老人黄元秀先生的理解。他说:“有虚灵顶劲,则精神自然提得起。精神提起,则身体自然轻灵。观此,可知舍精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躯使,不能转动如意矣。”

我的体悟有三个方面:

其一。

关于顶头悬,即虚领顶劲,我在《杨澄甫真传太极拳十要的行拳体悟(一)》已作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其二。

关于泥丸宫,我不想作很多解释,因为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不建议用泥丸宫来练习太极拳的虚领顶劲,容易走偏。

其三。

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虚领顶劲不是头顶上顶起来的劲。

按照反者道之动的太极思维,虚领顶劲之反为“实沉底劲”。

哪里来的“实沉底劲”?

松开双胯和双肩之后,便会尾闾下垂,进而气沉脚底,进而气贴于脊,进而龙脊形成。此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虚领顶劲,而不是刻意为之。

三、太极拳的圆活之趣是怎么得来的?

十三势行功心解曰: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注解:意气,即骨外、肉内流动物也。至于练拳打手,想得言不出着一种的兴趣来,必使流动物满身能跑。意左即左,意右则右,就是太极有虚有实的一种的变化气的换法,犹如半瓶水,左侧则左荡,右侧则右荡。能如是,不但得圆活之趣,更有手舞足蹈之乐,至此境地,若人阻我练拳,恐欲罢不也,因知身体受无限之幸福矣。

之于此段拳论,太极老人黄元秀先生是这样理解的。他说,与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外虚实分得清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

我的体悟是这样的:

之一。

太极拳的圆活之趣,首先须具备太极拳的生理骨架,须松开“人体万向轴”,松开双胯和双肩,松开清代著名武术家苌乃周先生所言的关键“十二节”。

人之关节衔接,如机械表轮,若有一个表轮运行不畅顺,则会影响一块手表的正常运行。

之二。

太极拳的虚实变化,可分三种:

一是拳架主导的虚实变化。

比如形意拳的三体式,重心前三后七。杨氏太极拳的白鹤亮翅,重心则是几乎全部置于右脚。

二是意之主导的虚实变化。

为何意能主导拳架的虚实变化?因为,意属阴,意到哪里,哪里便属阴,阴为实。故澄甫公说:“意左即左,意右则右,就是太极有虚有实的一种的变化气的换法,犹如半瓶水,左侧则左荡,右侧则右荡。”

三是手型主导的虚实变化。

此种虚实变化,需练到一定层次的太极拳者才能体悟,我的体悟,至少松开双胯和双肩之后才能有此变化。

比如静站无极桩,若右手慢慢变掌为拳,此时,右手便会自动地内旋向前上方打出,同时带动左脚向前外扫出,左手也慢慢变拳外旋回收至耳旁。

之三。

太极拳的圆活之趣乃至手舞足蹈之乐,皆来自随机换意。当意念控制太极拳的行拳路线时,你真得会发现太极拳之妙、人体之妙。我是深有感触的。

这种妙,之于养生太极拳,可慢慢体悟。但之于实战太极拳,因为速度太快,则很难体悟。

四、怎样发敌于丈外?

十三势行功心解言:发劲须沉着松静,专心一方。

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注解:与人敌先将敌治住,打他一个方向,即敌向歪捌的那个方向;如发劲,无论一手,肩肘要沉下,心中要松静,发劲专打敌一个方向,我劲不散,敌不难跌出丈外矣。

澄甫公的这段注解非常精彩,咱们慢慢欣赏一下。

第一步:先将敌治住

怎样将敌治住?按照澄甫公的说法,就是攻击敌方向外歪挒的那个方向。这个方向的判断比较简单,我就不说了。

第二步:发劲专打敌一个方向

怎么发劲?澄甫公说了三个条件:一是肩肘要沉下,二是心中要松静,三是发劲专打敌一个方向。吾之体悟,与拳友分享。

之一。

推手和实战之中,将敌治住是很难的。即使对方不懂任何武术,只使用蛮力,也是很难治住。所以,推手和实战当中,尽量不要有拿住治住对方的想法。

之二。

专打一个方向,除非对方没有还击的时间,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对方受力跌出,但是也给对方化打创造了“四两拨千斤”的条件,自己被打出的风险同在。

故芗斋先生说:“技击断手之际,不论主动之发力与被动之接发力,在我则意无定向,无的放矢,六面支撑圆活,突击内战,何处触敌,何处惊炸,既圆活又直射,神意形力,似粘糕之妙,即在于此。如果力有执破体不均整,则不能臻此意境也。”

我是很认同芗斋先生的拳悟的。

之三。

怎样发敌于丈外?

推手可以,但实战技击之中很难。当然,我是相信这种功夫存在的,只是吾辈没有练到而已。

【待续】

(0)

相关推荐

  • 绿氧谷太极微言[17]

    尚和:有形无心,执心是病.无心有性,本处大定.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群主好!群里有哪位老师能用自己的话详解其中道理,功德无量!感觉蔡岳老师知识博深.期待 ...

  • 习拳 练功、会练 会养

    导读 DAODU 太极拳是一种生命科学,能有效地促进人体生命向健康方向发展.并成为最佳的身心养生运动.神奇的健身功效日益为世人所瞩目,所称赞.      太极拳通过"意.气.神.形" ...

  •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二)

    研读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最大收获便是让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论体系有了一个更加系统的体悟. 本文集作为我的体悟之二,与拳友分享. 体悟之五:非下真功夫,难见太极拳"尾闾中正"的真面目. ...

  •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01):气敛入骨的...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01):气敛入骨的关键所在 十三势行功心解曰: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杨澄甫先生之注解: 心为精神意气之 ...

  •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及注解 众谱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及注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 ...

  • 「经典」民国太极老人黄元秀注“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气收敛入骨,工夫既久,则骨日沉重,内劲长矣.以气运身者,所谓 ...

  •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转变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 ...

  • 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解及其详解

    十三势行功心解 武禹襄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人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 ...

  • 《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需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

  • 太极拳的攻防之秘: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集解(六)

    太极拳的攻防之秘 一一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集解(六) 李新方 [原文]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解曰]一切武术,不论内家还是外家,传统还是现代,中国武术还是 ...

  • 十三势行功心诀

    十三势行功心诀 轻则伶,伶则动,动则变,变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