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不听话,唐太宗一番话说的属下服服帖帖,赵匡胤只用一招搞定

皇帝最烦的就是功臣不听话,功臣毕竟不是普通员工,对自己贡献很大,对于他们的管理自然不能简单粗暴,但又不能不管。如何管理功臣,我们可以从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手里学一学,他们二人都是管理大师,学习的好榜样,很善于治理人,处理关系。

众所周知,尉迟恭是唐太宗手下最重要的大将,他出身很低,打铁出身,也没有什么文化,但因为翘勇善战,于是在乱世脱颖而出。他本来是跟着刘武周的,但能力出众被李世民看上了,将其劝返。

他跟了李世民之后,战功赫赫,参与唐初统一战争,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中颇有功勋。

后来在玄武门之变中,据说尉迟恭是此次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并且亲手在玄武门杀死了李元吉。

因此,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尉迟恭被授予右武侯大将军、吴国公,并且和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同列,食邑一千三百户。而且后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他排名前十,比秦琼他们排名靠前多了。我想他之所以排名靠前,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

总之,尉迟恭是唐太宗非常信任的功臣,而他也因为仗着唐太宗的信任而持宠生娇,瞧不惯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文臣,经常打他们的小报告,在唐太宗面前诋毁他们。

《旧唐书》记载:

敬德好讦直,负其功,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必面折廷辩,由是与执政不平。

没办法,唐太宗只好将其调离京城。尉迟恭估计满肚子的怨气,所以,在贞观六年的一次宴会上。

那次唐太宗临幸武功庆善宫举办的盛大宴会,出席的人很多,包括尉迟恭。尉迟恭也是喝得有点小醉,趁着酒醉发泄心中的不满。

当然,他不能直接对唐太宗发火,把火发到了一个坐在他上席的大臣:“你有什么功劳,胆敢坐在我的上面?”

坐在尉迟恭下面的任城王李道宗一看,事情不好,忙来相劝。谁知尉迟恭不但不领情,反而打了尉迟恭一拳,差点把他的眼睛打瞎了。

李道宗是皇室宗亲,唐太宗的堂弟,也是战功赫赫的一个人,他的功绩不比尉迟恭少。你尉迟恭却把人家打成这样。所以,唐太宗知道后非常生气。但他没有直接发火把尉迟恭怎么样,而是对他说了一番话。原话是:

朕见汉高祖诛灭功臣,意常尤之,故欲与卿等共保富贵,令子孙不绝。然卿居官数犯法,乃知韩、鼓菹醢,非高祖之罪也。

意思就是说: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我之前很看不惯的,而且还常常责怪他。当我当上皇帝后,我很希望和功臣们同享富贵。但是总有一些人屡次犯法,居功自傲。现在我终于明白,刘邦杀韩信等功臣,并不完全是刘邦的错!

尉迟恭听完这番话后,明白了内情,他是个聪明人。从此之后,开始闭门谢客,不关心任何事情,最终得善终。

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直接点名说尉迟恭的不对,而是旁敲侧击,这种做法既保全了尉迟恭的面子,不会让他很难堪,也起到了点拨的作用,就是让你尉迟恭收敛,不然下场很惨。

宋太祖赵匡胤也有类似故事。

李汉超是北宋的开国功臣,他战功赫赫,深受赵匡胤的信任。建国后,他被赵匡胤派往关南,主要防御契丹。关南地区即今保定一带,与契丹接壤,在当时是重要的边防区。

契丹隔三岔五的就跑过来,实施扰民政策,越过边境侵扰,边关民众饱受折磨。自从李汉超到关南坐镇后,狠狠地打击了契丹军,让他们不敢再随意挑衅、欺负百姓。

所以,李汉超很受当地民众的爱戴,但也有例外的,有个老百姓就一纸诉状告到了赵匡胤手中,说李汉超强娶民女、欠债不还。

赵匡胤接到诉状后,认为事情非同小可,于是亲自接见了告状的老百姓。了解完情况后,他对告状的老百姓说:“你女儿如果若不是被汉超娶进门,会嫁给谁?”

告状老百姓说:“只能嫁给老百姓。”

赵匡胤又问:“李汉超到关南任职前,契丹怎么样?”

告状的老百姓说:“时常受契丹欺凌,我们没好日子过。”

赵匡胤再问:“你们现在又怎么样呢?”

告状老百姓回答说:“现在契丹不敢来了。”

最后赵匡胤说,这不就行了吗,李汉超是大宋朝廷的重臣,你女儿嫁给他做妾远比去做一个普通农妇强啊。如果李汉超不为你们守住关南,你们怎能有好日子过呢。

告状老百姓一听有道理就回去了。

那么,事情就此结束了吗?没有。打发完告状老百姓后,赵匡胤马上给李汉超送去了一笔钱,还叫人带话说:

“你这臭小子,欺负老百姓,这种事情别干了,赶紧把欠的钱和人家闺女还回去。钱不够用,为何不告诉大哥我,我给你!”

据说李汉超听到这番话后,痛哭流涕,从此,死心塌地、安分守己为赵匡胤镇守边关。

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的智慧。他没有直接让李汉超和告状的当面对质,保全了李汉超的面子,也没有让事态扩大。给钱的方式直接让李汉超认识错误,恩威并施,让他以后不要再犯。

综合来看,唐太宗和赵匡胤的做法都差不多,都是恩威并施,高抬轻落,适可而止,既让功臣认识错误并改进,又让他们服服帖帖,实属智慧超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