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纪广东普宁学宫

关于广东省普宁市洪阳城内建于明代的普宁学宫,陆陆续续关注着也做有九年的摄影记录了。这些年来,除了得些图片之外,也因文化同好,认识不少本土和外地的朋友,或往返走过于学宫内外;在乡土见闻上,认知是获益甚丰的,特别是主持重修勘察设计学宫的华南理工李哲扬兄的指教。所获这些,原该与很多人一样,得有多种想法吧。可想了想,真不能忘了初衷,最根本的想法便是最好了。而此,已经是时做个完整的图文整理了,一是备忘,给自己一个留念;一是分享,让有心人更关注乡土。
    本篇图志继前篇《初纪广东普宁学宫》,即延2010-2016年全记录之后,续2017至现岁2018年8月止,姑以再纪名之。

洪阳城所在,中有前后两小丘,古称厚屿。城以前后山为核心,有内外环水而呈内外葫芦的风水设计,学宫就出于内部的葫芦嘴处。

广东普宁学宫,是岭东潮府九邑中现存一处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及社会价值的官办大型古建筑,就本邑而言,则是唯一、仅有、幸存的了。普宁学宫是明清官方所设孔庙、儒学之处,民国起改做县立第一中学等教育机构,自古以来,为本土人才培养贡献良多。学宫的设立,是地方教育发达和人文昌盛的象征标志以及灵魂所在。

普宁学宫是多个单元建筑组成的古建筑群,其位于内外葫芦状的洪阳城西门内葫芦嘴处,坐北朝南,前临城外来水处,两侧溪水环绕,其后倚南山小丘,旧时登高可远望平川,是邑内形胜之处。学宫周围环境现仍保存着基本完好的古城肌理,包括传统民居、祠堂、庙宇,以及地形地貌、古城水系、道路、桥梁系统等历史环境要素。学宫目前保存有左、中、右三路建筑,整体格局基本完整,昔日壮丽庄严、文雅庄重的气息依稀可辨。

关于普宁学宫的建筑历史,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潮州知府林杭学、乾隆二十七年(1762)潮州知府周硕勋所修撰的两版《潮州府志》,以及乾隆十年(1745)普宁县令萧麟趾修撰的《普宁县志》、光绪版《普宁县志稿》等地方史志文献,皆记录详尽,尤以乾隆版为最。从方志上可获知,明嘉靖四十二年普宁置县,其后学宫便立学规制;万历三年修明伦堂及两校舍,及后数年则逐一完善各配套建筑如大成门、棂星门、名宦乡贤祠、儒学门等;万历三十三年、三十六年重修;清顺治年间,土寇陷邑、海寇破城,学宫遭拆、毁;康熙朝的六十一年间陆续有重建增建;乾隆二十年重修大成殿、大成门等大型修缮(现存大成门大成殿子孙楹底面可见题记:大清乾隆贰拾年岁次乙亥拾月谷旦鼎建)。普宁学宫作为一县之庙学,一直使用到清末。自民国九年(1920)起,政府于祠开设县立第一中学,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改设为乡镇保甲长训练所,后又恢复做校舍之用。共和以后也先后将之作为中小学校舍。

1961年,学宫被普宁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6月,受普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开始对普宁学宫进行现场勘测和修复设计研究。

2013年1月,普宁学宫修缮保护设计方案全面完成。

2015年12月10日,普宁学宫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7月5日,《普宁学宫抢救性修缮工程设计服务招标公告》发布。

2018年7月,普宁学宫启动修复。

现存所见由三路多座功能建筑组成的普宁学宫,核心是中路中间奉祀先圣的大成殿连东西两庑至大成门。大成殿的梁架是目前仅见的四载七木瓜古建实例;其后是一排七间的明伦堂,现已开始拆掉为做教室隔间砌墙的土角,其后是洪阳城内后山上的惠风亭。大成门两侧沿用有门塾古制即门中有塾置乡贤祠、名宦祠两功能间,门前现泮池没了,左右腾蛟坊、起凤坊没了,棂星门堵掉(2018年8月17日重新开通),门外万仞宫墙照壁剩下基座与太和元气石匾,并城内河上的进贤桥、石围栏。除了中路核心之外,学宫许多功能建筑还是有保存下来,东路儒学门,现是进入学宫的唯一通道。进入儒学门首先看到的是传说魏忠贤生祠,实为石亭和石像,按本地人说法,这个被凿掉鼻子的石人是状元,所以俗称状元石,旧时若到此处上香拜孔子爷,也要来此处拜拜。据另外介绍,石亭里头原有一大石碑,后被凿称四段用于西村窑厂之用。状元石后是土地庙和龙珠南泉,功能完好,在这重修学宫的节点上,马上复用。说起龙珠南泉,2013年第二次来到学宫所见,其草木横生,不扒开还看不到井。除了龙珠井之外,学宫内还有另外一泉。龙珠泉后则是整个学宫东路最主要的功能建筑儒学堂,其后的射圃现古榕参天,再后的暹华楼、教谕廨均完好。西路有南山学舍门,现封掉,沿着小巷子直入是省牲所,其后训导廨正在拆墙恢复原貌。

华南理工的李哲扬兄这样说:普宁学宫保存了大量明清粤东地区学宫建筑的历史信息(包括与地方政治、社会、经济、民生等多方面关联的历史见证),从总体布局、平面规划、构架形式、尺度比例、材料运用到装饰处理等多个方面,其中不乏早期明代事物与信息,是反应本土古建筑技术与艺术特征的主要典型案例。

2017年,学宫的春冬

初春,来自于深冬,且刚刚过。
    2016年底入手无人机,开始玩起航拍,曾想找个时间来飞下洪阳城,关键是记录一下普宁学宫,然一直都没有成行。2017年丁酉岁的二月,过来洪阳镇鸣岗村看永春寨的探男孙摆丁桌开丁戏借糖狮。上午在鸣岗拍了现场一些之后,顺着问起同行洪阳城内南门的朋友关于学宫新近情况,遂知要修了,而且资金到位,很快。赶紧的,正好飞机还有个电池,就过来城西城顶路上水关边放飞机航拍学宫。这是第一次放飞机记录学宫,这飞机一上去,真的感触良多。飞机升空几十米的时候,监控器里头便看到了让人惊艳的画面,一座内外环水圆形的城,就这样清晰形象具体的展现在眼前。象征普宁教化的灵魂所在,城内的学宫所处,是大圆内的另一个圆,其环水还以八卦状布局,古人的设计让人惊叹。尽管之前是有看过洪阳城的卫星地图知其完整,却远远不及再近距离的看。这样的古城,在如今难能可贵了。如果城顶路还是城墙,应该画面更完美。
    2017年初春拍了学宫,中间只路过没进去过,到了年底已经深秋过去入冬了,再深冬时已是2018年初,做了两次航拍,专门做了个小视频。初冬深冬的学宫,草木的颜色变化最明显。

棂星门和大成门(门两侧是名宦祠、乡贤祠)。

中路:东西两庑、大成殿、明伦堂。西路:省牲所、训导廨。东路:射圃、暹华楼、教谕廨等。

大成殿后明伦堂。

暹华楼的屋顶。

从东面侧看普宁学宫。

在后山顶俯览学宫。

后山。

深秋初冬的学宫,草木在末夏过来,还很青翠。

按文献资料和现场遗存信息,普宁学宫的修建历史沿革大致如下:

明嘉靖年间(1563-1566),为普宁设县之初,学宫开始立学规则。

万历三年(1575),知县刘钝,始建明伦堂、两学舍。

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赵献,建文庙两庑、大成门、棂星门、名宦祠、乡贤祠、儒学门。

万历二十五年(1579),知县王稷,因明伦堂及耳房遭飓风毁拆,故重修,并建启圣祠。

万历三十二年(1605),知县沈如霖,主持学宫大修,于明伦堂后隙地建敬一亭。

万历三十六年(1608),知县阮以临、教谕黄秉中,主持重修学宫。

清顺治五年(1648),土寇陷邑,学宫遭拆毁。

顺治八年(1651),知县季廷樑,主持重修圣殿。

顺治十二年(1655),海寇陈豹破洪阳城,学宫被毁。

康熙九年(1670),知县叚藻,重建圣殿、戟门、启圣门。

康熙二十一年(1682),教育潘浩元,重建教谕廨。

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汪溶日、教谕潘浩元、训导潘扬臣,建棂星门,立腾蛟起凤坊,将原庙前溪南的照壁移立溪北。

康熙六十年(1721),知县罗秉琦,重修圣殿、启圣祠、东西两庑、明伦堂、学廨。

雍正元年(1723),朝廷诏令,改启圣祠曰崇圣祠。

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大成殿、大成门,两殿构架子孙楹底面现存有题记。

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大成门,大成门心间后跨灯梁底面留有题记。

中华民国九年(1920),于学宫内开设普宁县立第一中学,其后陆续作为教育机构的校舍,具体情况不详,如射圃后增建的暹华楼等。另,棂星门西侧增设南山学舍门,具体情况亦不详。

从文献资料和现场遗存信息看普宁学宫的兴废过程,其历史格局和现存关联密切的事情有如下:明嘉靖四十二年创立,一说万历三年创建堂舍。万历十三年扩建,其在明伦堂两学舍之外,建文庙两庑、大成门、棂星门、名宦祠、乡贤祠、儒学门,主体格局已经形成,奠定了主要格局。清顺治五年土寇陷邑拆学宫、顺治十二年海寇破城毁学宫。康熙九年重建圣殿、戟门、启圣祠;康熙二十一年重建教育廨;康熙二十二年重建棂星门,立腾蛟起凤坊,移建照壁,即经十余年的分批重建,被拆被毁的学宫格局逐渐恢复。乾隆二十年,重修大成殿、大成门,这是最后一次大修。(本段数据统计资料参考自哲扬兄大作:《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文字有增减)

洪阳城的来水。

深冬的学宫。

2018年7月,学宫的重修开始了

关注学宫从2010年就开始了,作为普宁教化的灵魂象征所在,作为普宁现绝无仅有唯一的官方古建筑,不忍看其衰落消逝,等了好久好久,终于等到了重修,希望这一次可以凤凰重生。6月7月间,从德安里杨兄处得知学宫将修,不久后,杨兄告知重修开始,于是在25日午后赶来学宫现场,这里许多无所谓的参天大树已经斩去,部分改建的墙壁房屋也在拆除……。
    顺此,拿着相机对建筑进行一次记录,另外也放飞机,做全景记录。
    据介绍,学宫将按华工的修复方案进行重修,这听来颇感欣慰,就等着看吧。

八卦布局的葫芦前畔。

普宁学宫在创立扩大拆毁重建数百年的过程中,有部分单元建筑在志书上有记录到,东路:

儒学门,也称启圣门,位于东侧,现存。明万历十三年建、清康熙九年重建。
    魏忠贤生祠,儒学门后,县志图有记,具体不详。
    土地宫,儒学门后,县志图有记,具体不详。
    龙珠南泉,儒学堂前,具体不详。 
    儒学堂,位于大成门东,县志图有记,具体不详。
    射圃,县志图有记,位于儒学堂后,其余信息不明。 
    暹华楼,位于射圃后、教谕廨前,志书无记,按推测应为民国时增设。

教谕廨,位于大成殿东,按判断即现存之会文精舍,原额羽翼宫墙,后废。清康熙二十一年重建、清康熙六十年重修。

儒学门。

据说这个是传说中魏忠贤生祠。实际上,是一碑亭,而碑不知所终了。

据说这个是魏忠贤石像,本地人则唤之状元石,拜之称吉。

大成门和儒学堂。

土地宫。

宫内,神坛已经设起。

龙珠南泉。

射圃。

暹华楼二层的入口。

教谕廨,位于大成殿东,按判断即现存之会文精舍,原额羽翼宫墙,后废。清康熙二十一年重建、清康熙六十年重修。

普宁学宫在创立扩大拆毁重建数百年的过程中,有部分单元建筑在志书上有记录到,中路:
    万仞坊,即万仞宫墙照壁,位于棂星门外,原位于庙前溪水南侧,后移溪北,现地面以上部分不存,基础遗迹则仍可辨。明万历十三年建、清康熙二十二年重建。
    棂星门,三座规格,位于及门外,现存实物。明万历十三年建、清康熙二十二年重建。
    泮池,位于戟门外,已不存,遗址为学校篮球场所覆盖。明万历十三年建、清康熙二十二年重建。
    腾蛟起凤坊,一在学宫左,一在学宫右,皆不存。清康熙二十二年建。

戟门,即大成门,面三间,位于大成殿南,现存实物。明万历十三年建、万历三十六年重修、清康熙九年重建、乾隆二十年重修。

名宦祠,一间,位于戟门左,与乡贤祠、戟门即大成门联为一体,形成一主二从外观五间的建筑体量,现存实物。明万历十三年间、清康熙九年重建、乾隆二十年重修。

乡贤祠,一间,位于戟门右,与名宦祠、戟门即大成门联为一体,形成一主二从外观五间的建筑体量,现存实物。明万历十三年间、清康熙九年重建、乾隆二十年重修。
    东西两庑,各阔五间(实物看为六),位于大成殿前左右,现存实物。明万历十三年建、清康熙六十年重修。

大成殿,或称圣殿、先师殿、圣庙,面阔五间,位于建筑群的中心位置,现存实物。明万历十三年间、万历三十三年修、清顺治八年重建、康熙九年重建、康熙六十年重修、乾隆二十年重修。县志文中记为三间,然志图及现存实物皆为五间。

明伦堂,面阔五间,位于大成殿北,现存实物,其后墙已紧靠山(县志图记后方还有崇圣祠,存疑)。明万历三年始建、万历二十五年重修、万历三十三年复修、万历三十六年复修、清康熙二十五重建。

敬一亭,位于明伦堂后隙地,已不存,清乾隆十年时候废。明万历三十三年建,勒“视、听、言、动、心”五箴于亭上。

另,惠风亭,位于后山,志书无记,修建于民国,现存。

关于普宁学宫大成门、大成殿,哲扬兄的大作《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中是这样的描述的(文字有增减):
    现存的普宁学宫大成殿和大成门为清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之遗构,其保存了相当多本土明代建筑的做法和风格特征,并在历次修建中揉进了其后本土清代建筑的一些装饰做法。就构架所反映的总体历史信息而言,其样式比揭阳学宫大成殿早。目前潮州府九邑所保存下来的传统建筑当中,这两个殿堂大木构件的一些做法是很独特的,对研究本土明代建筑具有重要价值。

普宁学宫的最后一次重建活动,发生在清康熙九年(1670),故现存大成门、大成殿及东西两庑的平面格局,至晚是清初的,也可能是明代始建时的面貌。

戟门,即中三间的大成门,其左右单间门塾各为名宦祠、乡贤祠。明万历十三年间、清康熙九年重建、乾隆二十年重修。

在这里看过去,原来应该是有泮池的,现在都埋在球场下。

大成门。

屋架楹母下的子孙楹地面提及写:大清乾隆贰拾年岁次乙亥拾月谷旦鼎建。

大成门的屋架结构和花胚装饰。

大成门面阔五间,中央三间为门道,外侧两间为房间。中央三间每间均开门,有梁架,屋深十一架,前后各挑一架在外出檐,类似北宋《营造法式》中“十架椽屋分心前后乳栿用五柱”的侧样格式;使用中栋柱和前后对称的梁架,门开在中柱一线,类似使用宋式“分心槽”平面的构架;外侧两间为夯土墙体封闭的房间,朝向后方的院落开门。
    普宁学宫的大成门,是明清潮州大型门式殿堂的代表,与潮州开元寺天王殿一脉相承,同样的三段式平面构成与形体里面,同样是保存古代门塾制度的门屋实例。此大成门构架的木瓜使用比较自由,与“五脏内”的定式不同,为相对较早的做法。中栋柱为木质圆形梭柱,线条清秀流畅,其余立柱为方形石柱。中央三开间的三道门楣上尚保存木质门簪,心间门楣之上是明代风格的横批花格,两旁次间门楣之上的襻间采用“牵手栱”的连栱做法。连栱中的栱身单跨甚大,为现存潮州传统建筑中最为绵长舒展的木构连栱,对比普宁城隍庙(明)、揭阳城隍庙(明清)、揭阳学宫(清)等实例,样式最为大气古朴,为明代大式殿堂的做法,与其建筑年代与建筑性质配合。普宁学宫大成门的木构连栱,可能是实物中最早的样式,原普宁城隍庙三山门中的连栱,其样式年代应仅此于前者,近年却以重修工程之名被完全毁去,极为可惜。

木构连栱、木质门簪。

东西两庑、大成殿。

大成殿总面阔五间,总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平面柱网整齐,三间殿身带周围廊,殿身左右及后面三面以夯土墙体围闭,墙体位置与柱网轴线重合,室内外空间的划分与殿身周围廊结构的划分一致。殿身架深十五架,侧样形式为前后三步梁用四柱,中间大梁跨深九架;周围廊深三步。殿前带宽广月台,台前正中设台阶上下,台阶落在庭院正中直通大成门甬路(即古制之“唐”)上。周围廊前后各一对东西阶,亦为先秦古制之保存。
    此殿现存梁架的总体形态表现为清代中后期构成特点,使用木瓜叠梁叠斗的定式,花胚等装饰构件的加工明显是当地清代中后期的风格,但所用之方斗则为明代样式。前廊梁架处理作轩廊卷棚顶装饰,梁架采用驼峰叠斗组合弯板花胚形式。
    最特别之处为殿内梁架,不像常见的“五脏内”般使用三道横梁、五个木瓜的格式,而是使用了四道横梁、七个木瓜,为现存传统殿堂使用木瓜叠梁叠斗的例子中唯一超过三叠梁的实例,应征了匠师访谈中所获知的信息:不止三叠梁,传统还有四叠梁,乃至五叠梁的做法。上下檐均不做飞子,歇山做法简单,夯土墙直上,收山为零,为传统做法。

歇山重檐的底檐已经蛀坏了。

这个地方,就是正座学宫最中心最神圣的地方。

四道横梁、七个木瓜,为现存传统殿堂使用木瓜叠梁叠斗的例子中唯一超过三叠梁的实例。

暗八仙法器花胚。

在2016年的时候,有朋友来到学宫内,大成殿的西南角檐栏屋顶就已经坏掉了。

大成殿后,底层出檐已经全部倒塌,太和元气四字已经完全消褪消失。

训导廨被改建增建的部分正在进行拆除。

普宁学宫在创立扩大拆毁重建数百年的过程中,有部分单元建筑在志书上有记录到,西路:
    南山学舍门,位于棂星门西侧,志书无记,具体不详,按推测应为民国时所设。

省牲所,现存实物,按判断即为大成殿右侧小院,建筑三间,庭院内有水井一眼,曾作学校食堂用。
    训导廨,位于崇圣祠西面。清康熙六十年重建。  
    崇圣殿,面阔五间,原位于明伦堂北侧,已不存。明万历二十五年始建、清康熙九年重建、康熙六十年重修、雍正元年更名。按嘉靖九年诏始建,名启圣祠;雍正元年追封五代王爵,于祠内按昭穆位次安设神牌,更名崇圣祠。

大成殿前西侧的门楼,门上内外额原有字,这会都看不到了。

被改建成橱房的省牲所。

惠风亭。

水泥结构的惠风亭,还配有两尊石狮子。亭内有民国纪年亭记,具体看不清楚;石狮有面,背无雕刻,怀疑不是亭之原配。

明伦堂后侧。

明伦堂一角和大成殿一角。

2018年8月,重开学宫棂星门

大概是上世纪共和以后,作为本邑教化之用普宁学宫的棂星门才被封掉?算起来,也有一甲子了。8月3日,象征普宁的圣贤之门,总算终于重新打开了。在杨兄这头获知情况后,赶着而来。闻知门开而来,却巧遇相关单位的头人们和指导专家在开会,事后据说怕影响重修,希望不要拍照不要宣传,不知该说什么好,表示理解吧,那就应了吧。
    对了,棂星门主门牌坊刻有中正门三字,北侧门柱刻普宁县立第一中学。
    做个小记录,可能也仅至此而已了。

在进贤桥上看普宁学宫前,这会门前已经围起工场铁皮。

许久不见,南山学舍的匾额终于是坏掉了。

棂星门重开了。

泮池旧址上的建筑垃圾开始清理了。

大成殿之间。

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

儒学门。

魏忠贤生祠、土地宫、儒学堂。

射圃。

暹华楼。

教谕廨。

戊戌岁这半年多来也没写多少东西,不过几十篇图文记录还是有的。这些图志中,我想,普宁学宫这两篇,应该是最难整理的吧,可也是最容易整理的。说难,大概是图片太多、信息量太大,要一次性做详细点呢,还是简单随意好?最后想了,还是详细的吧,毕竟这一次整理了,以后可不一定有时间再来做这事,这事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换句常听到而通俗点的话说:又不是赚钱的事情,那么费劲干嘛呢这是。是啊,为什么啊?可这是我想要做的事情。说容易,因为这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即使花多点时间精力,都觉得值得,而况对于学宫,我想我还是相对了解比较多的。虽然之于其他人或物,这些是一文不值,或者会变成随手拿来,没关系没关系。
    这两篇关于学宫的记录,从2010年6月17日起,一直到2018年8月17日止。其实后面应该会有一篇《三纪广东普宁学宫》吧,可能是关于重修过程或者重修完成后的学宫记录。不过目前拿个相机进去学宫拍照,应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就顺其自然吧。乡土的见闻,不都如此吗。

大成殿。

省牲所、训导廨、明伦堂、后山。

关于学宫,再补充:目前所发现,普宁学宫内有六块碑刻,两方为大成殿后主墙上的先圣神位碑;一是嵌于省牲所光绪年间的碑记;一是嵌于大成殿内东侧民国二十九年立的《普宁县立第一中学校史略》碑记;一是嵌于大成殿内东侧《普宁县立第一初级中学》碑记;一是嵌于暹华楼民国三十八年的碑记。此六碑,后二者无法辨识。此外,普宁学宫所处为洪阳城内厚屿南北二山之南麓,此二山又称前山后山,大概前山为南?故而这些时间常写学宫位于后山南麓,或有误,但就此申,不改了吧。学宫万仞宫墙照壁有太和元气石匾,据说当初被破坏时候,匾额被拆成两畔,移架附近窑厂窑门,传有神奇,后华工哲扬兄勘察时,乃寻回并存于村委处。可惜,目前还未得亲眼一见,仅见于图。
     更多的,不知道怎么说了。在此,感谢这么多年来一同陪伴我去学宫的诸位文化同好,感谢在学宫关注上提供各种帮助和便利的朋友们,感谢华南理工的李哲扬兄多次指教。另,本图志诸多文字信息数据资料冒昧摘用哲扬兄的大作《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表示感谢。

乡土见闻,仅以为记。

20180921
    完。

声明

本作品为【普宁青年摄影】【岭东文化】【普宁村落】荣誉出品。

若有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安静声音】的署名,并保留原图片水印和本段声明等。

请尊重个人劳动成果!谢绝图片、文字、文段的非完整性转载!请勿剽窃性抄袭。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如作品著作权、作品中出现人物的肖像权等。

作品中原创图片、文字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

  • 这些数学家的生平居然如此不可思议!

    牛顿(1643-1727)实际上跟康熙帝(1654-1722)是同时代人,同时代的人还有莱布尼茨(生于顺治三年),惠更斯(生于崇祯二年).笛卡尔生于万历二十四年,费马生于万历二十九年,洛必达生于顺治十 ...

  • 故宫院刊 | 王子林:清代太和殿的两次重建

    本文根据档案文献的记载,对紫禁城太和殿是否在明代皇极殿的基础上重建作了梳理与厘正,认为清代太和殿经历过两次重建:顺治二年为第一次重建,康熙三十四年为第二次重建.同时,作者结合<太和殿纪事> ...

  • 滕王阁的二十九次重生

    说起古城南昌,人们就会想起滕王阁:来到古城南昌,必然要登临滕王阁.正如一位学者所云:"南昌有滕王阁,乃一省之徽:犹如北京有天安门,为一国之徽."人们不禁会问:古城南昌为什么要建此名 ...

  • 初纪广东普宁学宫

    这半年多来很是懒散,积累了不少图文还没写个完整记录,感觉是欠了什么,有些惶惶.于是赶紧鼓起动手,但这下来都二三十篇图志,有点心力不足.趁此,我想,还是得快点把普宁学宫从2010到现岁2018的九年记录 ...

  • 庚子深秋的普宁学宫

    普宁学宫,本地人俗称之黉学,其位于广东普宁洪阳城西.按资料上记载,洪阳城内的普宁学宫落成于明万历三年(1575),清初由于动乱遭拆毁,至时局稳定的清康熙六十年(1721)进行重修,修后历代均有修葺,现 ...

  • 庚子初春的普宁学宫

    庚子年前有文管部门来电话找要一些普宁学宫的老照片,说是要搞个电视节目等春节播出,让市民知道学宫在重修.那几天找了时间翻了老照片,有些感慨.不久后还真看到一集节目.记得学宫是前年戊戌岁中夏天的时候开始重 ...

  • 己亥初夏的普宁学宫

    关于广东省普宁市旧治洪阳城内的普宁学宫,就不啰嗦再多介绍了,反正就是全国各地县城设治时候原本必有的标配,用于教育而象征教化的高大上综合性建筑群,但又大部分在共和以后改作他用或直接铲掉,能存留下来的都是 ...

  • 己亥暮春访普宁学宫

    己亥年开春至今,昨天(4月10日)才择日撞日来到旧县治洪阳城西门内的普宁学宫,除了是CCTV中国影像方志纪录片广东卷普宁篇的摄制前期踩点,也是想关注一下这里的修复工程进展得怎么样了.相机是有提前准备的 ...

  • 2018年底的普宁学宫

    2018年11月23日午后,与潮阳来的朋友走访洪阳,专程至学宫,为了看看工程现场.因各有一段时间没来过,再见,真心感叹,这修复过程,确实修旧如初,可保留的古物件都保存下来,该恢复的也都恢复起来,作为偏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揭阳学宫

    揭阳学宫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韩祠路7号.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阳学宫初创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从宋至清,经过规模不同的35次修缮.调整和扩建.其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是清光绪二年(公元1 ...

  • 广东肇庆德庆学宫:古建瑰宝 化润千秋

    德庆学宫:古建瑰宝 化润千秋 "江山连肇庆,云物接苍梧".岭南古郡--德庆,地处我国南方黄金水道--西江中游北岸,山水秀丽,人杰地灵,又位于两广交通要冲之地,"扼广右之门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肇庆德庆学宫

    肇庆德庆学宫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德城镇朝阳西路26号.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德庆悦城龙母祖庙西46.1公里. 德庆学宫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是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