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长恨歌”
1
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最早的记忆,来自央视1990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唐明皇》。
那一年,我10岁。
剧中,25岁的林芳兵饰演的杨玉环,珠圆玉润,芙蓉如面,果然“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唐玄宗是由33岁的刘威饰演的。刘威不是我欣赏的类型,因此,对唐玄宗并无多少印象。
2
对他们的爱情有了更多了解的,是1996年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
酷热的午后,我宅在家里,读《唐诗三百首》。无意中,读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120句,840字。
无论世人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有多少是非功过的评价,但,在白居易笔下,他们无非和世人一样,渴望朝朝暮暮,渴望白头偕老。
不过,唐玄宗的帝王身份,终究让他们的爱,成了一曲千回百转的爱的挽歌。
当杨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时,不知唐玄宗是否在内心哀叹,“愿生生世世,不再生于帝王家。”
3
总觉得,唐玄宗的爱情,来得太晚。
这位25岁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27岁在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的天之骄子,将人生中最好的年华,献给了江山社稷,献给了开元盛世。
经历过开元盛世的唐朝“诗圣”杜甫,安史之乱后,含泪写下《忆昔》二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字里行间,是对开元盛世的深深悼念。
身处繁华,不以繁华为繁华。但,一旦失去繁华,那种苍凉和痛苦,是未曾经历繁华之人难以体会的。
4
唐玄宗得到了天下。但,在他内心深处,似乎一直有种不甘。
他仪表堂堂、才华横溢、通晓音律、擅长书法。这样一个多才多艺之人,却一直没有遇到一个让他怦然心动的人。
比唐玄宗晚出生87年的白居易,似乎读懂了唐玄宗的这份不甘。他在《长恨歌》开篇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白居易明白,巅峰只有一点点,容不得许多人站。因此,站在巅峰的那个人,注定是独孤的。
贵为天子的唐玄宗,虽然得到了天下,却未必能得到另一个人的真心和真情。
这,或许是唐玄宗功成名就后的另一种遗憾。
5
这一切,在唐玄宗54岁那年,突然发生了改变。
公元734年,唐玄宗的儿子李瑁,娶了15岁的杨玉环,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
不过,此时的唐玄宗,并没有见到杨玉环本人。
他们的相遇,是在五年之后,739年。某一天,54岁的唐玄宗见到了20岁的儿媳妇杨玉环。
或许,人和人之间是有眼缘的。在别人眼里,杨玉环或许只是很美。但在唐玄宗眼里,她的美,却有着一种无法抗拒的致命的吸引力。
那一瞬间,唐玄宗忽然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别样的感觉。
是似曾相识?抑或久别重逢?这世间,竟然还有这样惊为天人的美丽女子?一生纵横捭阖、阅人无数的他,这一刻,心潮澎湃,再也无法平静。
这一年,唐玄宗54岁,比杨玉环足足大了34岁。在古代,34岁的差距,是可以让他当她的祖父的。
钱钟书在《围城》中说,老年人一旦恋爱,就像老房子着了火,无法遏制,不可救药。
爱上了杨玉环的唐玄宗,突然感觉过去的54年中,从未为自己好好活过。人生苦短,去日无多,他不想再为大唐天下而活,他要为自己好好活一次。
于是,他抛开年龄、伦理、辈分等所有问题,下诏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赐道号“太真”。
五年后,744年,唐玄宗下诏令杨玉环还俗,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
6
从744年到756年,唐玄宗和杨玉环朝夕相处了12年。这是他们一生中“最美的时光”。
在杨玉环面前,唐玄宗不再是大唐的皇帝,而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多情才子李隆基。
他们的爱情,不是一个皇帝对一个妃子朝三暮四的玩弄和宠幸,而是两个情投意合之人的惺惺相惜。
他们的爱,是平等的。据说,杨玉环生气时,还会赌气回娘家。这样的爱,不正是唐玄宗一生渴望的真爱吗?
李隆基通晓音律,杨玉环能歌善舞。他和她之间,有太多共同爱好。
在古代帝王中,李隆基堪称音乐造诣最深的帝王。后世的梨园弟子,奉其为祖师爷。
相传,他曾在梦中听到天上的仙乐。醒来后,他迫切渴望将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就连上朝的时候,怀里还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偷偷按玉笛上的孔笛。无奈一直无法谱全这首曲子。直到有一天,李隆基眺望远山时,刹那间,梦中的仙乐全都想起来了。
他激动万分,一气呵成,谱完了《霓裳羽衣曲》。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当杨玉环轻舒水袖,依韵而舞时,在一旁为其伴奏的,正是李隆基。
7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窦唯和王菲。
1996年7月,王菲嫁给了窦唯。1997年1月,王菲在北京协和医院产下窦靖童。
1998年,两人一起开巡回演唱会。王菲演唱窦唯为其量身定制的《末日》,窦唯则在背后为她打鼓伴奏。那一幕,让无数fans激动不已。
虽然他们1999年底正式离婚,从此各奔东西,再无交集。但他们曾经“琴瑟和鸣”的日子,将一直定格在喜欢他们的歌迷心中。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也是如此。多年后,当杨玉环已经香消玉殒时,李隆基在冰冷的深宫中孤枕难眠,哀叹“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8
和杨玉环在一起时,李隆基或许忘了自己是一个帝王。或者,多么希望,自己不是一个需要决策天下大事的帝王。
但事实是,他是帝王,是一个掌握着天下命脉的帝王。
身为帝王,他的幸运,是可以得到天下。他的不幸,是他一不小心就会失去天下。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带着杨玉环仓惶逃亡蜀中。
途经马嵬坡时,“翠华摇摇行复止,六军不发无奈何”。面对全军将士的抗议,即使是贵为天子的李隆基,也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在亡国之恨面前,杨玉环,注定成了世人眼中的“红颜祸水”。多少委屈,多少无奈,又能怎样?
一旦背负上这个罪名,除了自缢,她已别无选择。
从此,留下唐玄宗一人,孤零零地活在这个没有杨玉环的人世间。
9
读了很多遍《长恨歌》,曾经一直不明白,为何白居易要用全诗一半的篇幅来描写杨玉环死后,李隆基对她刻骨铭心的思念。
如今,有点明白了。
或许,人总是这样,拥有时未必会珍惜和懂得。只有有朝一日彻底失去,再也找不回来时,才会痛彻心扉,痛定思痛。
无论帝王,无论凡人,莫不如此。
因此,当白居易在《长恨歌》结尾写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时,唐玄宗的心情,是否就像辛晓琪唱的那样,是多么痛的领悟!
只是,这个领悟,来得太迟了。
此恨,注定绵绵,没有尽头。跨越千年,成为另一种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