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为了你”
这封信摘自2017年1月出版的《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女儿们的50封信》,写于2016年10月21日。
1
亲爱的欢乐:
周末,送你们上兴趣班时,总会看到一群妈妈们坐在一起聊天。
妈妈们感慨:“为了孩子,没时间逛街,没时间旅游,没时间和朋友聚会……等孩子大了,我们却老了。”
当妈妈们在聊这些时,我常常见缝插针去处理一些琐事。比如去超市买菜,去银行取钱,去常逛的几家服装店买衣服,或者抽空做个面膜……
你们学你们的,我忙我的,彼此都没有浪费。
2
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孩子都多多少少听过这些来自家长尤其是妈妈们的苦口婆心的唠叨。
或许,在妈妈们看来,说这些是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希望孩子理解并感恩妈妈的付出。
而在孩子眼里,这些话听多了,却未必会被感动,反而会在心里嘀咕:“我又没要求你这么做,干嘛把责任都推到我头上?”
你们还没出生前,我就告诉自己,不要做一个“怨妇”式的母亲。不要对你们说“为了你,我做出了如何如何的牺牲”之类的话。
如今,10多年过去了,我想,我应该做到了。
3
在于丹的《从星空到心灵》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当女人觉得她为家庭、事业做出了牺牲,这就给她的抱怨找到了最佳理由。她会跟孩子说,妈妈就是为了你才弄得蓬头垢面,你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吗?然后对老公说,我就是为了这个家才操劳成这样,你不好好爱我,你对得起我吗?当一个人总是这样抱怨的时候,就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亲情之间的绑架。”
我不想用爱的名义去“绑架”你们,也不想用爱的名义去“埋怨”你们。我一直相信,在爱的世界里,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当我们对孩子说“为了你,我如何如何”时,其实潜意识里,已经在“计较”我们的付出值不值得,会不会有回报。
我始终认为,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本身就是父母心甘情愿的。这个付出,和孩子无关。
付出本身,就是快乐。
4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左手的掌纹》。他说:“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
你们的到来,让我重温了那半个童年。10多年来,我一直不觉得我为你们付出了什么,反而时常觉得,你们给了我很多、很多。
从小到大,我的性格中,总有一些“多愁善感”的成分。有过青春期的孤独,也有过刚从校园到社会时的焦虑;有过浑浑噩噩过日子的迷茫,也有过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悲观。
然而,这一切,在我成为母亲后,有了根本的改变。
生活,变得越来越饱满而有张力,丰富而有期盼。不管身处顺境或逆境,只要和你们在一起,看到你们依依求抱的眼神和憨态可掬的动作,我就有一种被需要的自豪感。心,变得越来越笃定、充实。
能够爱与被爱,这是生命的幸福和奢侈。所以,哪来的“牺牲”呢?
5
2015年6月播出的《杨澜访谈录》,访谈嘉宾是杨振宁先生和翁帆女士。
在看那期节目之前,我对杨、翁的“往年恋”也多少有些不理解。但看过那期节目后,对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忽然有了一些理解和认同。
他们在节目中多次谈到,婚后的11年,谁都没有认为自己为对方作出了“牺牲”。节目最后,杨先生自信、幽默地说:“年老的杨振宁愿意看到翁帆再婚,年轻的杨振宁不愿接受翁帆再婚。”
杨先生和翁帆的互不谈“牺牲”,让我感到,他们的爱是健康的、阳光的。
其实,无论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还是夫妻、恋人之间,如果将“为了你,我做出了多大牺牲”挂在嘴边,这样的爱的表达方式,无疑是有问题的。
6
爱之道无他:用对的方法,爱对的人。
我们常说“任劳任怨”,就是既要“任劳”又要“任怨”。如果只“任劳”不“任怨”,那么,所有的“劳”,或许都白费了。更何况,本来就没有什么好怨的啊。
一切抱怨,都是对光阴的浪费。一切付出,只是因为——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