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187章)

第187章 朝堂发力
自张九龄、裴耀卿734年五月双双拜相后,李林甫便卯足了劲似的,加紧了助寿王李瑁登上太子之位一事。他明白,要想当上宰相,除了攀附武惠妃这条路子,别无他路。
这日是立夏,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等,照例雷打不动地到紫宸殿参加早朝。
先是侍中裴耀卿上前奏事道:“陛下,自去年疏通漕运以来,微臣已沿黄河建置河阴仓、集津仓、三门仓等三大仓,征集天下租粮,由孟津溯河西上,如今已在长安积存粮米二百万石,大约可以省下运费十万缗,请陛下放心。”
看着比自己年长四岁的裴耀卿,李隆基满意地点了点头:“裴卿辛苦了。”
接着是中书令张九龄上前奏事道:“陛下,微臣自兼河南稻田使以来,心中常有不安,恐负陛下所托。所幸今年关中风调雨顺,河南屯田,引水种稻,丰收在望,微臣心内稍安。陛下体恤民生,让百姓休养生息,乃天下黎民之福。”
“张卿多虑了,但凡交代你的事,朕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张九龄为人持重,行事稳健,颇得李隆基信任。每每有人向李隆基推荐贤才时,李隆基总会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张九龄在他心中的分量。
待诸位官员奏报完毕,高力士准备宣布退朝时,黄门侍郎李林甫忽然上前一步,笑容可掬道:“启禀陛下,去岁关中饥荒,寿王主动请缨,留守长安主持开仓赈灾事宜,替陛下分忧,安天下民心,善莫大焉。如今海清河宴,仓廪充盈,寿王功不可没。微臣以为,陛下宜封寿王开府仪同三司,以嘉奖寿王纯孝勤勉之心。”
李林甫话音刚落,在场诸位无不齐齐看了过去。天下谁人不知,皇上专宠武惠妃,对惠妃所生的李瑁高看了何止一眼?李林甫这一提议,不正是欲投皇上之所好,投惠妃之所好么?
李隆基似乎也有些意外,微微一怔,看了一眼李林甫,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朗声笑道:“李卿所言甚是。凡人立身,忠孝为本。寿王至忠至孝,当该嘉奖。传朕口谕,封寿王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
张九龄和裴耀卿相视一眼,一颗心不由揪了起来。李林甫这一提议已经够突兀的了,不料皇上的口谕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不过,细细回想起来,自打去年秋天让寿王留在长安处置开仓赈灾事宜以来,这样明里暗里抬举寿王、贬抑太子的事,皇上做得还少么?此番封寿王开府仪同三司,在诸皇子中首开先河,这让太子在诸兄弟面前如何自处?置太子的颜面于何地?须知太子乃是国本,若皇上一味贬抑太子、抬举寿王,极易引起兄弟相争,此乃取乱之道,李唐皇室在这方面的教训还少么?
当张九龄、裴耀卿还在为皇上的这道口谕忧心忡忡时,紫宸殿内响起了高力士拖着长长尾音的传令声:“今日立夏,皇上体恤百官,特赐冰消夏,钦此……”立夏的早朝,便在这惯常的立夏赐冰中悄然结束了。
不知是张九龄、裴耀卿的奏事让他颇为安心,还是李林甫的提议让他甚是欢喜,早朝结束后,李隆基心满意足地舒了口气。高力士忙上前笑道:“启禀陛下,惠妃娘娘让老奴禀告陛下,她已为陛下备好午膳,请陛下下朝后移驾含凉殿。”
李隆基揉了揉额角,起身哈哈笑道:“好,朕这便过去。”
五月的日头已有些毒辣,虽然侍从小心翼翼地沿着树荫而行,虽然肩舆上笼着一层透气的轻纱,但空气中的暑气依然让李隆基额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不过,待靠近太液池南岸的含凉殿后,这份暑热便渐渐消失了。
含凉殿依水而建,四周绿树成阴,任凭其他地方闷热难耐,这里却是凉爽宜人。更妙的是,含凉殿四檐装有精巧的引水管,可以将太液池的水引上屋檐,被四周装有水力转动的风扇一吹,便可激成水雾吹进殿内,顿时满室清凉,可谓“甘泉将避暑,台殿水光凝”。
果然,一步入含凉殿内,李隆基额上的汗珠便瞬间消了下去。殿内四角各摆了一个精致的铜冰鉴,丝丝凉气正从铜冰鉴里源源不断地冒出来,让人不由为之神清气爽。听到“皇上驾到”的声音,武惠妃忙迎了上来,只见她穿了一件湖色轻纱高腰长裙,巧笑嫣然道:“陛下倒是像躲在门外看着似的,妾身刚让人做好了酥山,陛下便到了!”
“这才五月,便开始吃酥山了?朕不是和你说了么,酥山虽然香甜,但到底过于冰寒,不宜多食,况且……”李隆基手上微一用力,便揽过武惠妃的柔软腰肢,在她身上轻轻摩挲,低声笑道,“况且,你不是还想再为朕添个皇子么?怎么不知道保养身子了?”
“陛下,容臣妾只吃一口嘛,好不好?”武惠妃素来喜吃甜食,尤其是酥山。酥山底层是冰,上面一层一层浇了奶酪和酥油,做成山峦的造型,放到冰窖里冻上一个时辰,便大功告成。酥山的颜色,除了最常见的白色,还有红色或绿色。因为武惠妃爱吃酥山,李隆基便将白色酥山取名为“凝脂白”,红色酥山取名为“贵妃红”,绿色酥山取名为“眉黛青”。
“好,好,你爱吃,朕还能拦着你不成?对了,今日朝堂上倒是有一桩好事,你猜是什么?”李隆基撩起袍角,在铺着玉簟的便榻上散腿而坐,看了一眼武惠妃,心情甚是舒畅。
武惠妃虽早已从武玉娘口里得知李林甫要在朝堂上提议封瑁儿开府仪同三司一事,但在李隆基面前却要装得一无所知才好,便低头凝神思忖良久,摇头轻笑道:“臣妾久居深宫,只知道捣鼓一些吃食罢了,哪里猜得出朝堂上的大事?陛下真是难倒衡娘了。”
“说起来,今日之事,不仅你猜不到,便是朕也不曾料到。你知道么?黄门侍郎李林甫竟当着诸位相公的面,提议封瑁儿开府仪同三司。你不知道,当时诸位相公的脸色有多不好看。朕么,自然是当作不看见,顺水推舟,当场便允了李林甫。”
“是呢,去岁李侍郎随陛下前往洛阳时,臣妾冷眼看着,他倒还是个明白人。言谈举止,无不合陛下心意。他今日愿为瑁儿说话,倒也不枉陛下如此待他。”说话间,小宫女已经用端盘捧上了白色、红色、绿色酥山,恭恭敬敬地放在便榻中间的案几上。
“臣妾替瑁儿谢过陛下,陛下是尝'凝脂白’呢?还是'贵妃红’、'眉黛青’?”不待李隆基回答,武惠妃便用银匙舀了一勺白色酥山,递到李隆基面前,风情万种道。
李隆基凑上前去,囫囵一口吞了下去,目光却从武惠妃凝脂般的丰胸前扫过,哈哈笑道:“什么'凝脂白’,朕倒更想吃一口真正的凝脂白……”李隆基话音刚落,武惠妃便一脸春色地嗔了他一眼,正想再喂他一口“贵妃红”时,双手已被他牢牢拢在了怀里,脚下一轻,便被他打横抱起,往内殿走去……
她伏在李隆基强有力的臂弯里,心中暗喜,看来,有了李隆基的专宠,再加上李林甫的助力,瑁儿当上太子之事,已是板上钉钉、十拿九稳了!(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皇上看孙子洗澡,皇孙溅了皇上一脸水,皇上大喜:这屋有3个天子

    唐朝始建于公元618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中最有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李隆基出生于公元685年,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但他早年时过得很艰难,虽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237章)

    当崔希逸向王维吐露这件不敢和外人道的心事后,心里好受了许多.王维也感动于崔希逸对他的信任,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河西节度使管辖范围很大,下设赤水军.健康军.玉门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等.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199章)

    第199章 烫手山芋 这天,当武玉娘蹙眉告诉李林甫,张九龄拒收紫竹席,武惠妃很生气时,李林甫哈哈大笑道:"这很意外么?我早就知道会是如此!" 武玉娘一脸不解道:"既然你早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191章)

    第191章 侍郎拜相 咸宜公主的婚事定了后,735年春天,武惠妃开始操心李瑁的婚事. 这日,李林甫让武玉娘进宫捎话给武惠妃,为了彰显寿王的地位,寿王所娶的女子宜出自崔.卢.郑.李.王等世家大族,李林甫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3章)

    "仙芝--"莲儿似醒非醒,口中一直叫着仙芝的名字. 屋中放了两盆燃得正旺的炭火,王维往盛着热水的铜盆里浸了浸手,直到手上完全热乎了,才小心翼翼地往莲儿额头上摸了摸,两天了,烧依然没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2章)

    风追着风,云堆着云,四野凄沧,草木含悲. 莲儿做了一个梦,一个很长很长.似乎没有尽头的梦. 梦连着梦,梦套着梦,梦醒了还是梦.有些梦倏忽即逝,有些梦萦绕不去,一个接着一个,如一条时而舒缓.时而湍急.时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1章)

    当李隆基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他才突然意识到,要找一个能接替他们驻守潼关.剿灭叛军的大将,并非易事. 思来想去,李隆基决定让曾经的两镇节度使.西平郡王.突厥老将哥舒翰出马!哥舒翰出生于699年,此时的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0章)

    高仙芝并不知道,洛阳城破后,封常清写好了表文待罪,苦于一直没有机会送呈皇上.临刑前,他交给边令诚,请他务必送呈皇上. 边令诚不以为然,随手扔到了一边.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他在军中无聊,让陌刀手把封常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09章)

    高仙芝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他能想到的是,皇上会因为他和封常清退守潼关而发怒,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皇上会因此要他们以死赎罪!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人一直在李隆基身边煽风点火.火上浇油,他就是和高仙芝有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07章)

    潼关守住了,长安暂时安全了!然而,高仙芝却隐隐感到不安. 在他决定将5万大军撤回潼关时,一个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不经一战就放弃陕郡,皇上会怎么看他?他如何向皇上交代? 但是,当时危在旦夕的情形容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