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积阴德,升官做尚书

古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话一点不假。还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话更道出了救人性命会积下大阴德,从而得到上天眷护善人得福报的真机。

明朝时,浙江台州有一位好学深思的读书人,姓应,名大猷。他为人正派,举止端庄儒雅,勤奋好学。因此他一向喜欢山中清静幽雅,远离尘嚣的环境,十分向往有这样一个专心读书、研究学问的好地方。

后来,应大猷打听到城外山麓中恰巧有这样一座精致的房屋,房主人因为屋中常常闹鬼,不敢住在里面。以前曾经租给好几位房客,那些人都因为屋中经常闹鬼,无一例外的都先后搬走了。应大猷素来就相信鬼神的存在,但他却异于常人。他听到了这些传言后,心想:“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心正压百邪。这样清静读书的好地方,我绝不能错过!”。

他主动征得房主人的同意,便高高兴兴的住进了人人退避三舍的屋子里。在这样清静的环境中攻读诗书,真感到心旷神怡、尘虑全消。当天晚上他正在津津有味的在灯下读书,忽然听到屋外有稀奇古怪的叫声,他照样心地泰然,若无所闻,聚精会神地读书。后来他不但听到鬼的叫声,而且还时常听到鬼与鬼之间的对话。

有一天,他无意中听到一个鬼说:“前村有一个妇人,她的丈夫在外地作生意,多年不归,多方打听也杳无音讯。她的父母以为儿子没有回家的希望了,就要逼迫媳妇改嫁。可是那个妇人很贤惠,也很有气节。她打定主意,宁死也不愿改嫁。后来公婆逼迫的越来越紧,她觉得无路可走,就盘算着要上吊自杀。她真的上吊自杀了,我马上就可以找她当我的替身了!”另一个鬼说:“你再有几天就有出头之日了,真是可喜可贺。”应大猷听后,才知道先说话的那个是一个吊死鬼。

应大猷无意中得知前村的妇人即将要被迫上吊而死事情,对那妇人顿时起了恻隐之心,决定要想个好办法搭救她。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个好主意。他急急忙忙的跑回家中,卖了几亩田地,卖了四两银子,又马上伪造了一封丈夫写给那妇人的家书,把四两银子和家书想法捎到那妇人的家中。那妇人家接到了信和银子,当然是喜出望外。可是仔细一看信的内容,不像丈夫的笔迹,因而又疑信参半。但妇人的公婆认为,信可能是别人代笔写的,银子更不会是假的,断定儿子在外面安然无恙,就再也不提让媳妇改嫁的事了。当然,那村妇也打消了上吊自杀的念头。又过了两天,妇人的丈夫竟然从远方回到家中。全家人真是欢喜无限,自此又和好团圆如初。全家人敞开心扉谈起此事,猜不透那封信和银子是从哪里来的,只好都虔诚的感谢好心人的暗中救助。

过了几天,应大猷又听到那两个鬼之间的对话。那个吊死鬼说:“我本来可以找到替身,只因自己不知保密,上次与你说话,无意中泄漏了机密,被那屋子里读书的秀才听到了,没想到他竟然破坏了我的大事!我现在真是后悔啊!”另一个鬼紧接着问:“既然这样,你为什么不去祸害他报仇呢?”那个吊死鬼说:“这个书生心肠慈悲,救了妇人的命,听说积了大阴德,将来要得到大福报,官职要做到尚书令呢。我怎么敢去祸害这样大贵的好人呢?”

后来,应大猷应试果然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后来又被皇帝封为刑部尚书。应大猷回忆以前所听到的鬼的两次谈话,深信因果报应真是确实不虚。从此更加努力行善,遇年岁饥荒,常捐谷赈济;遇戚友急难,常委曲维持;任刑部尚书时,执法端严,不媚权贵,多次平反冤狱。剁遇有横逆,常反躬自责,怡然顺受。子子孙孙登科第的很多。

人生在世,谁不想得到平安幸福,谁不希望子孙贤达。切莫因觉得善小而不屑去为,更不要因觉得恶小就可以放纵为之,正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只有早早播下重德行善的种子,将来才会收获天赐神赠的善缘福果。应大猷救人积阴德 ,到后来金榜题名升官作尚书的事例,不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吗?见贤思齐,我们何不从现在起就虔心践行之?

(取材自德育古鉴及了凡四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