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中读帖:王羲之《丧乱帖》
蒙中读帖:王羲之《丧乱帖》
关于《丧乱帖》
能最微妙的记录人情绪变化的艺术,余以为首推音乐,其次是书法。古来一流大家作书,往往将起喜、怒、哀、乐、悲、欢、苦、愁一一寓之于笔端。法为情用,意随心生,行于当行,止于当止,千载以后,居然还能藉纸上墨痕与来观者交心,此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世存古迹之显者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丧乱帖》、颜真卿《祭侄稿》、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苏轼《黄州寒食帖》等无不如此。
《丧乱帖》全文共8行62字,是王羲之五十岁以后的作品,通篇笔法跌宕,气势雄奇,字迹自然,生于情而发于意,从中可以窥见丧乱时期王羲之痛苦不安的情绪。同时也能见到王羲之笔下丰富多变的笔法。
读《丧乱帖》,常联想到关于今人学王字,《兰亭》真迹湮灭,世传摹本各呈一面,大王笔法被搞得神秘而玄深。于是人们纷纷将目光聚集在以《丧乱帖》为首的几件流传有绪的唐摹手札上。今日学大王一路行书者,多以《丧乱帖》作王羲之基本笔法的“标准器”,不是笔笔从此出,则以为非二王嫡传。殊不知王羲之字千帖千面,备极变化,岂能以一帖尽其法。
了解和学习王字,我们大多用历代的摹本与刻本,历代的摹本与刻本保留了王羲之字的形,失掉的却是书法点画中最宝贵的自然态,明人学阁帖,多沾“枣木气”,诸如大名鼎鼎的王铎之流也在难免。摹、刻本所反映的点画是造成“描”、“画”等曲解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要多看古人真迹,须用心体会其笔下的自然之迹。我们将这些摹、拓本和现存的魏晋人墨迹残纸作番比较,便可见出什么是点画中最宝贵的自然态。(图二)
我们将这些摹、拓本和现存的魏晋人墨迹残纸作番比较,便可见出什么是点画中最宝贵的自然态
今人学此帖,多停留在被概念化的字形和作夸张处理用笔上。对于王字笔法,字法的“所以然”,往往少了如古来学王而能自立者那些独立的洞见和对书法艺术本质的深层次理解。滞于捧心敛眉,东施效颦之境。例如将摹本中出现的技术性处理的接笔痕迹,当做王字的不二法,刻舟求剑,笔笔如此,放弃了连贯的笔势,造作板滞,进入歧途。(图三)
还有一种,将晋人书写在折纸上因折痕产生的被称为“截笔”的点画,在今天平铺的纸面上 “做”将出来,当作是王字的不二法,也是一个误区。本来自然的书写状态,因此变得不自然了。(图四)
今人展示书法的形式是展厅,重视觉冲击和大效果,重通篇字里的空间构成关系。于是多有用西方造型艺术的法则来将中国书法的点画,结字等统统打散分析,安排组合者。往往忽略古人字里的书写关系,点画的自然状态,"写”渐沦于“画”。古人笔下“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飘若游云,惊若游龙”的自然书写态遂不复存焉。(图五)
书画一体,用笔正是一体的“一”之所在。昔年读大涤子《画语录》,于其“一画”之指久不得解处。后读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乃悟。至此,习古人书画,于此“一”字,每多会心。(图六)
《丧乱帖》中用笔的切和翻折,给人的印象极深,不由让人想起唐代欧阳父子。墨色的交叠,在摹本中已然模糊,而古人强调的墨气,在真迹中,很值得研究笔法者用心体会。(图七)
关于用笔结字,古人有正、险之论,正为常,险为变,之所以谓之险,因其有稍过则谬之意,弄险需备正,古来绝顶高手往往在用笔结字上善于弄险,并且能严格的掌控其度。今人弄险,往往尺度太过,险不从正中来,故笔下多失度。并且今人有些字的处理方法惊人相似,证之古人,多有谬处,可见由于正的缺失,弄险起来,办法也局促,故虽本意在刻意求变,却大都写成接近的样子,也正体现了“不学乏术”这句话。(图八)
今人通行的"走之"写法和字典收的古代大家的"走之"比较.
在字间的连带上,受摹本的影响,往往会有这样的不自然处(图九)(右边为今人书)
古人笔下自然的连带(图)
习书日久,对于古今不同人物的字,越来越倾向如是观:有的人的字,只能仰望;有的人的字,只可玩赏;有的人字,值得学习;有的人的字,令人厌恶;有的人字,唯有同情。如王羲之此类帖,便是只能仰望和玩赏者,初学即以此上手,多入魔道。
观古今善学者,皆不以王字面貌为体,悟其笔法规律,证于个人之智慧。故善学者求其基本规律,活学而用之;次者守一帖法,以求渐变;下者还珠于人,空椟自守,不免入于歧途,难以自返
蒙中
1976年生,重庆市人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现为重庆出版社美术出版中心编辑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
青年创作部副主任
巴渝印社社员
书法作品参加中国书法首届、第二届兰亭奖大展
全国首届草书大展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提名奖)
作品入编《2004年七十年代书家作品图鉴》等出版物
出版物:《中国当代中青年书画家精品集·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