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
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丧乱帖》好在哪里?
丧乱帖
“羲之之书晚乃善”语出唐宋八大古文家之一曾巩之《墨池记》,意思是说晋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好。《丧乱帖》是王羲之个人书法风格成熟、晚年五十多岁时的代表作。《丧乱帖》所写的,是公元356年永和十二年八月的事。
《丧乱帖》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草书。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8行62字,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4厘米。在圣武天皇时期传入日本。2006年3月于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展出。此帖早在唐时就传入日本,或谓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
《丧乱帖》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帖》释文大意:羲之顿首:时局动乱不堪,先祖的坟墓再次遭到不幸、受到残害,追忆之思之甚、哀号伤心之极,都痛彻心肝,面对悲痛如何是好!虽经立即修复,但无机会飞奔驰往一吊先人,悲哀之情愈来愈深,如何是好!面对信纸泣不成声、悲不成言。王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丧乱帖》神采外耀,笔法精妙,动感强烈。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侧之风的代表作品,历来为书法学习者所重。
《丧乱帖》用笔已脱尽隶体,结体全失平正,以欹侧取势。其挥丽自如之态,更觉老练畅达,无一丝造作处。前二行有雄强、浓郁之美,后六行是另一种惨淡之美,可看出王羲之情感的变化。《丧乱帖》由行入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情绪,草字愈来愈多,最后两行已不见行书的综影,全部是草书。但观其此帖,却显得和谐统一,有自然渠成之感。恰如庾肩吾所言:“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流,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铦。……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凝神化之所为。”《丧乱帖》是信手而书之珍品。简而言之,赏析如下:
一、抒情典范。
书法与写字的不同在于书法强调抒情性。《丧乱帖》为抒发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故挥洒淋漓,流贯不羁,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写《兰亭集序》时的心情以轻松欢快为主,所以,字形大小及节奏变化不大。
频有哀祸帖
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
,字侧仄更甚,
墨色枯燥相间而出,
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二、右军风骨。
右军风骨从汉魏风骨中出来,它还不脱汉魏的凝重与浓郁、不脱汉魏的莽苍之气;但王羲之又出以自己的风华,——这才是右军真面。苏轼说,晋人作字之旨就是“简远”,也未免不是偏见。右军书有其“简远”的一面,但《丧乱帖》中的“追、绝、虽、即”诸字雄强浓郁,这才是右军真面。
三|、创造精神。
在《丧乱帖》等帖中,今草的草法、草势被王羲之引入到行书的书写之中,不仅行书中杂糅今草体,而且出现了王氏今草书中笔势贯通的“字群结构”。在行书中夹杂草字草法,似始于王羲之。王献之创制兼行带草、流变简易的行草体势,或受到王羲之《丧乱帖》等帖行书态势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