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现“天坛”,揭秘北魏皇家祭天遗址

现今位于呼和浩特市的武川县,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六镇中的“武川”镇,而北魏六镇是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平城时期设立的军镇,是北魏国防的生命线。

北魏六镇·武川镇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的文物普查中,根据《魏书·高祖纪》的记载:“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在由平城迁都洛阳之前,于七、八月间北巡盛乐及阴山地区,先后举行了“谒金陵”“行幸阴山,观云川”“幸阅武台,临观讲武”等活动”,发现了此处位于大青山乡坝顶村西南约1公里处蜈蚣坝的“北魏遗迹”。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并通过2019~2020近两年的发掘,结合建筑形制,初步被确定为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同时根据出土文物以及相关资料推断,这处北魏祭天遗址使用时间大概在公元430年至490年,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就不再使用了,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坝顶遗址三维扫描效果图(上为北)

该处北魏皇家祭天遗址是由内而外构筑而成的,分为祭坛、内环壕、内垓、外垓、外环壕五部分;整个遗址本体的占地面积达7620平方米,目前已发掘面积为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

北魏皇家祭天遗址·航拍图(上为北)

北魏皇家祭天遗址·遗迹分布示意图

祭坛位于遗址的中心位置,由一周夯筑土墙环绕而成,墙体底宽约8.5米,顶部最宽处达5米,残高2.9~4.4米。祭坛内径约15.5米,外径约32.5米,东南方向设门,方向为143.5°。

北魏皇家祭天遗址·祭坛

门道(进入祭坛内部的道路)长约8米,宽约1米,两侧可见残高0.9~1.7米的炭化木壁柱。

北魏皇家祭天遗址·门道

从门道进入祭坛内部,环绕墙体内缘是成排的房址,中间部位为一个略呈方形的露天场所,边长约6.5米(推测为皇帝祭天的“灵台”)。

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壁柱和倒塌房屋遗迹

而建筑房屋的木头均已炭化,材质有榆木、松木、柳木等。夯土墙内壁之上可见环绕的木壁柱22根,残存高度约1米,相互间距在2~2.5米之间。从部分可辨识的房屋坍塌遗迹观察,房屋内部均有木柱支撑,两侧有成排的木柱隔墙,顶部木椽作架,其上覆盖草拌泥。(房屋推测毁于北魏六镇起义因火烧损毁)

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坍塌的草拌泥屋顶

初步考古研究推算,整个祭坛内部的房址大约为9间;而这些房屋,可能具有安放祭祀的“木主”神祇的功用,并在大部分房址内出土陶器、石器、铁器等文物。

出土文物·石器

出土文物·陶器

距祭坛墙体外缘约4.4米,有内环壕环绕,为在山体基岩上开凿而成。内环壕开口宽约5.1米,底宽约1.2米,深约2.3米。内环壕底部,有两个地点出土了用于祭祀的动物骨骼,主要是马、羊的头骨和肢骨。

内环壕底部·祭祀动物遗骸

内环壕外侧为内垓,由内环壕中挖出的砂土夯筑而成,内径约55.5米,外径约67.5米,墙体宽约6米,残高0.5~1.2米。内垓外侧为外垓,由外环壕中挖出的砂土筑而成,内径约81.5米,外径约89.5米,墙体宽约4米,残高0.4~1米。外垓外侧为外环壕,开口宽约3米,底宽约0.85米,深约1.4米,外环壕开口外缘的直径约98.5米。

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外围夯土

综合来看,蜈蚣坝遗址的性质,就是北魏阴山皇家祭天遗址,最早可能修筑于太武帝拓跋焘“阴山却霜”期间。自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亲自主持阴山祭祀并迁都洛阳后,北魏皇帝已不再巡幸盛乐及阴山地区,但祭祀活动应当没有中断。

结语:蜈蚣坝遗址的发掘及其性质的认定,填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祭天遗存的一个空白。北魏王朝传承并延续了华夏传统的祭天礼仪,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真实体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