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声音元素
《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历史故事片,影片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在故事情节上,《金陵十三钗》中的十四位秦淮女子,为了保全女学生的清白,让出了生的希望,此时她们人性中的善得以复苏,“肮脏”的灵魂得以升华。整部影片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渲染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之美。同时,这部影片还运用了精湛的视觉和听觉元素,本文则主要聚焦于这部影片中的听觉元素。
一、电影中的语言
法国著名的电影声音理论家米希尔·希翁在其著作《视听——幻觉的构建》一书中论述道:“电影声音几乎都是以语言为中心的,语言声总是被给予特权,从其他声音中突出、分隔开来。”[1]这种做法其实是基于人类的行为习惯,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人总是先去听人声,在理解人声的意义之后才会去关注其他声音,如风声、交通声等等。所以要想深入探析一部电影中的声音元素,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电影中的语言。理论家米歇尔·琼对电影中语言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并开创性地将电影中的语言分成三种类型,即戏剧性语言、文字性语言、发挥性语言。[2]
(一)戏剧性语言
戏剧性语言即由场景中的人物发出的语言声,其作用对于观众来说就是告知和理解,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叙事发展等等。这些语言和人物动作结合在一起构建了电影的视听集合。电影《金陵十三钗》,主要聚焦的是南京沦陷的时代背景下的女性角色和女性形象,其中的女性人物玉墨、书娟、豆蔻等都处于突出的角色地位。综观整部影片来看,这部影片的戏剧性语言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口语化
在电影中为了准确的刻画人物形象,对现实生活场景进行复原,必然要求剧中人物的台词是口语化的、生活化的。《金陵十三钗》中有大量的台词都是用南京话来进行口语呈现的,这种做法不仅使观众更有代入感,而且还显示出了整个创作团队对待艺术作品认真、敬业的态度。影片中玉墨和书娟的扮演者——倪妮和张馨怡都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在大银幕上再现方言,使南京城的气息扑面而来。
2.职业特征
在影片中为了塑造出女人们和女学生们不同的人物特征,在他们的语言上也进行非常明确的区分。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几句台词就塑造出了“秦淮河女人”在国难当头依然毫无顾忌的“商女”形象。例如,小蚊子说:“洋人留胡子,随便脱裤子”。再如,红菱说:“到底是秦淮河的头牌,玉墨啊,用劲笑,让大鼻子上火”。这种色情俗语,直接显现出了他们的职业特征。
和“秦淮河的女人们”形成直接对比的,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学生们。相比于女人们的世俗和妩媚,女学生们应该是年轻纯净的、不谙世故的。因此在语言刻画上就会更加的谨慎,要显现出女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要表现出他们作为文化的人的优越感。
(二)文字性语言
电影的文字性语言,通常是指电影的画外解说词,即声源不在画面内。文字性语言可以出现在影片的任何一个阶段,起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阐释创作者的创作观点、说明前因后果的作用。相较于和画面连接紧密的戏剧性语言,文字性的语言具有某种优越的视野和角度。《金陵十三钗》是以书娟为主要视角来展开叙事的,书娟的画外音在影片的开头、结尾、和其他情境中出现了多次,以对影片的重要信息进行补充性说明。
但对于文字性语言,也要注意使用的时间和方式要恰当,譬如在一些需要适当留白的片段中,语言的“离场”恰好能够使观众更积极地参与对影片解读。而如果强行加上创作者单方面的解读,反而会抑制观众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解读的空间。
(三)发挥性语言
发挥性语言是指一种不可被直接听到的,需要依靠观众的想象力来进行补充的一种特殊电影语言。在影片中的功能是对人物进行侧面表现或者对情节进行延伸表现。发挥性语言是一种非常强大而精巧的叙事工具。例如,电影中适当的语言省略就是发挥性语言的一种形式。在影片10:04,女学生和拯救他们生命的军官们擦肩而过的场景时,进行的艺术化的升格,将两种人物交叉的时间延长,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眼神互相望向彼此,虽没有任何具体语言的发生,但是其实在他们目光相对的时候,语言是被隐去和省略的。这里就需要依靠观众的想象力去猜测在他们眼神相交的过程中彼此想要表达的话语。
二、电影中的音乐
对于一部优秀的影片来说,音乐在电影中不仅承担了重要的美学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能够揭示多种内涵的“非语言的语言”。电影《金陵十三钗》的音乐作曲是由著名的音乐家陈其钢先生负责。在这部影片中标志性的音乐元素主要由两种,一种是表现女学生的教堂圣咏。另一种是展现风尘女子的琵琶音乐。这两种音乐都是与银幕上所描述的情境直接相关的,音乐和电影镜头一起,使剪接在一起的影像呈现出秩序感,表现出了电影的节奏和风格,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具体的功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
(一)情感表现
电影中的音乐可以帮助我们相信、并沉浸到影片中的虚拟世界,从而使影片得以建构完成。影片中的音乐不只是支持银幕上的画面,更多的是帮助我们感受到那些不易看到的和不易听不到的、影片主角的精神过程和情感过程。例如,在《金陵十三钗》中,对于玉墨的背影的画面刻画有三次,且在这三次分别使用不同节奏和旋律的琵琶配乐,来表现玉墨内心的情感变化、男主人公John对玉墨的情感变化。这些微妙的情感情绪变化是很难用画面语言完整的刻画和传递出来,但是通过电影音乐,就可以把这种情感恰当地表达出来,且能够被观众所感知。
(二)体现影片整体的连贯性
电影音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填补声音或者画面的间断缺口,使一些空间上不太连贯的镜头更加连贯,使影片的过渡变得更为平滑,同时巧妙地隐藏电影中所运用的技术技巧,避免给观众造成一种出戏的感觉。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多次空间场景切换的时候都使用了音乐先于画面出现的手法。例如,在影片35:35的时候,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在安置好蒲生之后,毅然决然的离开相对安全的地窖,选择继续守在教堂的对面的破楼里继续守护女学生们。在从教堂地窖到教堂外的场景切换时的背景音乐,渲染出了李教官临危不惧的勇敢以及甘愿保护女性同胞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该音乐也使场景的转换更加自然、流畅。
(三)叙事提示
音乐可以帮助观众确定故事背景、人物特征以及叙事事件。贯穿全片的《秦淮景》是根据江苏的地方民歌《无锡景》改编而来[3],为了使这首乐曲更加符合影片的设定,在原曲的基础之上做了一些修改。这首《秦淮景》旋律非常的优美,曲调婉转悠扬,再配上秦淮河女人们的声音,把江南吴语的气质全都彰显出来了。间接交代和强化了故事的发生背景,有利于观众沉浸感的营造。并且《秦淮景》多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片中。例如表现在玉墨和约翰两人的感情时,《秦淮景》是由小提琴的来演奏的,这种中西结合的音乐形式,不仅是对玉墨和约翰二人的爱情的诠释,也象征着两国文化的交融。
三、电影中的音响
《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基本的音响元素便是枪声、炮声。但同时,这部影片又不同于大多数以男性人物及男性视角为主的传统类型的战争影片,而是着力描绘战争背景下的女人们,所以需要展现的是一种悲壮的力量,需要烘托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绪。这些特点就要求在对这些音响元素的细节处理上要注意有所区分,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本片独特的美。另外除了枪声、炮火声这些重要的音响元素,贯穿全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喻是彩色的玻璃。笔者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本片优秀的音响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表现战争场面的音响
在南京被大雾弥漫的潮湿的冬天里,一群女学生在拼命地奔跑,枪炮声、子弹声不时袭来,这是影片的开场画面。为了表现这种寒冷、迷雾和恐惧,影片的炮火声和子弹声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如果仔细地听,会发现该影片的炮火声都是有点闷闷的。这是因为在制作的时候,对这些声音的高频分量进行了一定的衰减。心理声学的实验表明,如果一个声音中包含较多的高频成分,则声音听起来就会感觉更明亮、更暖;相反,则声音听起来就会感觉很沉闷、压抑。
当旁白说到“南京被轰炸的十几天”的时候,突然一颗从迷雾中穿越而来的子弹,从观众头顶上划过,慢速通过湿雾,发出“丝丝”声。这种极其逼真的声音设计使坐在电影院中的观众如亲临战争中的场景中一般,有效地渲染了战争的恐怖感和观众的紧张情绪。而这种声音设计主要得益于电影声音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声音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对声场的还原能力越来越强。如今,在电影声音领域最先进的杜比全景声打破了声道的限制,赋予电影制作者完全创新的控制能力,制作者可以通过可视化的界面准确地确定这些声音的发声位置。这种全新层级的艺术创作自由,实现了音频与画面的精确匹配。
(二)玻璃打碎的声音
本片中,玻璃碎的声音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为了将这个意象表达得更加的生动和唯美,这三次玻璃的碎声也做了非常多精心的处理。第一次是在抢厕所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子弹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调动了起来,伴随着破碎的玻璃声,子弹穿过女学生的身体,打破了教堂里的平静,这里玻璃碎声显得非常的强劲、粗糙和残酷,因为这预示着更大的危险即将到来。另外两次,是李教官为了救书娟开的两枪,子弹穿过厚厚玻璃,打在日本官兵的身上,书娟得救了。这次玻璃碎的声音,处理的更加细腻和柔和。这显然是一种诗意化的处理,原因是这声响对于书娟来说应该是救赎的声音,所以即使是玻璃破碎的声音,但对于书娟来说,这声响应该是优美的、动听的。此时的声响让整个故事场景都更具感染力和戏剧张力。
四、结语
电影声音的出现使电影从一门纯视觉艺术变为一种视听结合艺术。米希尔·希翁在《视听——幻觉的构建中》强调,是电影中的声音即:语言、音乐、音响一同赋予了影像时间感和空间感。从以上对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各类声音元素的表现力分析可以看出,电影的声音和画面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声音和画面一起构建了影片所塑造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