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 Käthe Kollwitz

微店:森雅艺术馆
www.triceratops-design.com

珂勒惠支,1890

凯绥·珂勒惠支,1867年出生在德国柯尼斯堡的一个商人家庭,其家族虽然不是贵族,但在当地非常有名望、受人尊敬。他的祖父和父亲作为知识分子,崇尚法国大革命、参加民主运动。他们对当时普鲁士僵化的思想与教育极为不满,因而在家族内聘请内部教师进行家庭教育。当珂勒惠支14岁时,她的父亲发现了她的艺术天赋,专门为她开设了一门素描课,从此走上了绘画艺术之路。

珂勒惠支5岁,1872年

1884年7月,17岁的珂勒惠支与她一生的伴侣卡尔订婚,卡尔是一位医生,当时还在柏林学医,这成为珂勒惠支前往柏林学习艺术的契机。
在他们正式结婚后,她经常去卡尔的诊所帮忙,并在闲暇时以这些病人为模特完成素描稿。卡尔的诊所开在工人区,大多为贫穷的底层工人在此安静等候。在这里,她开始直面病痛、死亡、饥饿、失业、悲惨的妇女与儿童。
这一时期是她创作的早期,主要描绘压迫与反抗,《织工的反抗》是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此时的德国处于转型时期,新兴资本家无情的剥削却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工人,反抗、罢工都被普鲁士专制政府所镇压,珂勒惠支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在1894年至1898年间创作了第一套由6幅铜版画和石版画组成的组画《织工的反抗》。这组作品取材自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暴动史实。

珂勒惠支,织工的反抗,铜刻版画 24×29cm 1893-1897年

随着她与卡尔的两个孩子出生,在完成艺术创作的同时,她亦要承担起母亲的责任。身份的改变,带来的是她作品开始围绕母爱与孩子的题材。
1914年,残酷的一战爆发,珂勒惠支的小儿子受到了德国爱国情操的感染而选择参军,不满一个月便不幸牺牲,这成为她作品主题从反抗到母爱的转折点。
死去的孩子静静躺在母亲的大腿间,画中的人物笼罩着一层骨白色,细微特征清晰可见。母亲如同一个粗陋的老妪,彷彿刚从一个噩梦中醒来,一个所有父母都会被困住的、最糟糕的噩梦中醒来。她身上沉重的肌肉就好像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作品《哀悼耶稣》中的玛利亚一般,但是在这里悲伤把她变得更像是一个动物而非一个圣人。悲伤化作阴影蔓延向她裸露的四肢。她的嘴巴埋于孩子的胸间,似乎想要把她的孩子从死神那里唤回。这幅《女人和死去的孩子》几乎不给人任何喘息的机会,这也是凯绥·珂勒惠支关于战争的一幅最重要的作品。
随着战争继续,越来越多的年轻生命丧生于这毫无意义的战争中,她代表着千千万万丧子的母亲完成了一系列作品,如《不准碾碎为播种用的种子》。画中的妇女形象便是珂勒惠支自己,她曾写道:“如果可以,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回在战争中丧生的小儿子彼得。同时她也在思考,这些自愿参军的年轻人们原本可以成为朋友,却在战场上无情的相互残杀,他们真的需要战争吗?这一切不过是既得利益者们的炮灰而已。所有的思考让她创作了一个雕塑《相爱的人》,刻画的是一位母亲抱著在战争中牺牲的儿子,她儿子的双臂却从她的怀抱中滑落下来。
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死亡与物资的匮乏冲击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政府为了解决种种问题大量的印制钞票导致通货膨胀。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父亲与丈夫的妻儿们,却得不到这个国家起码的温饱保证,这悲惨的生活反映在《德国儿童在饥饿中》和《面包》中。
1928年,珂勒惠支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版画部主任,同时被授予教授的学衔,这是德国艺术教育界的第一个女教授。她要为她的儿子,为阵亡战士墓塑一个纪念碑。这个计划曾多次被搁置,她自己有时也不能肯定,她的思想是否能在这里恰当地表现出来。八年之后的1932年,她终于完成了两座巨型石雕。石雕塑造了一对悲痛的夫妻。他们被安放在弗兰德恩阵亡战士墓,那里也葬着她的儿子。然而乱世之下,她一个人的呼吁太过单薄,一个女艺术家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随着希特勒上台,鉴于珂勒惠支的影响与创作内容,官方开始打压她,撤掉了她的院士荣誉和她在柏林女子艺术大学的一切待遇,在她66岁高龄的时候,还逼迫她离开艺术学院,并撤销了她「大师画室」版画部主任的职位。甚至在德国的艺术学院当中, 有着这样的口号:「不要更多战争主题,不要当更多的珂勒惠支!」,但珂勒惠支认为大多数观众是厌恶艺术弄虚做假的。即使是平淡的东西观众也还是喜欢的。对真正朴素的艺术,他们肯定会支持。珂勒惠支是一个出色的观察者,她的作品充满了力量,但同时兼有无与伦比的细节,虽然这似乎与其他更前卫、更当代的作品相异,但人们不断被她的绘画和雕塑打动。
从1933年起她越来越感到自己“衰老、虚弱与无力”。在那个无法躲避的恐怖时期,丈夫卡尔是她的主要精神支柱。她与卡尔共同度过了52个年头。1943年卡尔去世后,她做了一个梦。此后不久,她在日记中描述了这一梦境,梦中他们互道晚安,手握着手相互倚靠着。两年之后,凯绥·珂勒惠支于1945年4月22日逝世。
珂勒惠支作品的最大特质就是充满感情。她作品中透露出的母爱如同巨大的火焰,经久不息。她作品中的母爱不仅仅是给予她在战争中死去的孩子,更是给全世界曾饱受苦痛的人。「母亲」成为珂勒惠支作品里的主要形象,她们绝望、瘦弱甚至枯槁,力图用身体保护还没有被弹片伤害到的孩子,她的雕塑作品似乎是含着泪雕出,母亲枯骨又似山海般沉重。

53岁自画像  石版画  32.4×24.3cm  1920

侧面自画像  石版画  51×36.5cm  1927

沉思的女人  石版画  60×44cm  1932

双手叠交的女人  铜板蚀刻版画  28.6×22.8cm  1898

女工的左侧面像  石版画  26.5×31.5cm  1903

母亲怀中  铜板蚀刻版画  20×12.5cm  1910

摇篮边的母亲  铜板蚀刻版画  27.4×14.6cm  1897

在听音乐的囚徒  石版画  33×31.5cm  1925

一个女人在她腿上的死亡  木刻版画  26.5×31.5cm  1921

被压迫者  铜板蚀刻版画  24.1×63.5cm  1900

断头台边的舞蹈  铜板蚀刻版画  58.5×41.2cm  1901

俘虏  蚀刻版画  33×42.7cm  1927

碾死  铜板蚀刻版画  25 x 31.8 cm  1910

反抗  铜板蚀刻版画  48×56cm  1921

暴动  铜板蚀刻版画  29.9×31.8cm  1910

珂勒惠支,四个女性案例研究,木炭笔,1888-1889年

珂勒惠支,车站工人,水彩,1897-1899年

珂勒惠支,格雷琴(Gretchen),1899年

珂勒惠支, Zertretene - Leichnam und Frauenakt am Pfahl,1901年

ISBN:9781911300304
出版社:Paul Holberton
尺寸:23.2 x 1.5 x 30 cm
语言:英语
页数:184
装帧:简装

ISBN:9781911300304
出版社:Paul Holberton
尺寸:23.2 x 1.5 x 30 cm
语言:英语
页数:184
装帧:简装
作者:Petra Kuhlmann-Hodick
出版日期:2017-10-10
(0)

相关推荐

  • V艺术|寇疆晖:眼见为虚,探索真相,收获未知!

    初见艺术家寇疆晖的印象是为人温和谦逊,儒雅健谈.身为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副教授又有海外留学经验的他,只说自己是一个爱学习,喜欢不断追问的人. 但是,在他的石版画作品中,所传达出的绘画语言丰富性,所积蓄 ...

  • 表现主义 死亡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暴力或和平,期待已久或突然,它最终会降临到每个人身上.在这个以战争和社会动荡为标志的时代,这个普遍的主题对表现主义艺术家来说变得更加有力和相关. 尤其是,表现主义者重新描绘了中世纪 ...

  • 平凡的世界:世界以痛吻我 我要报之以歌

    如果要给年轻人推荐一部入世启蒙书,少东家会毫不犹豫的选<平凡的世界>. 这是一部给人勇气,甚至可以改变人生的书.这部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 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如何做一个不平庸的平 ...

  • “世界以痛吻我 我要报之以歌”,在挫折中实现个人成长

    人大部分是在什么时候成长的呢?挫折,因为挫折和困难使人们改变和坚强.人们如果感觉自己很幸福,即使是简单的吃饱喝足,没有什么积蓄,也不会想着改变.但真发生什么意外事故,比如生病了没有钱医治,才发觉应该改 ...

  •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近日杭州保姆纵火案受害者家属林斌生,向武汉捐赠5000只口罩.他有一次上了热搜榜,这个被残害的男人,说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2017年6月22日,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再平凡不过 ...

  •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42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经典名言

    稿子君 7月27日 要想使文章出彩儿,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实践,来提高我们的文字水平,锤炼我们的思想.大部分喜欢写作的人还会引用名人名言来提高文章的分量.说起名人名言,就不能不提 ...

  • 《二十二》:世界以痛吻她,她报之以歌!

    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 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 会有很多人死去的. --陈林桃(山西幸存老人) 文丨旧故麻袋 ∨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关于"慰安妇&q ...

  • 世界以痛吻我 我却报之以画:电影《弗里达》

             1954年,47岁的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完成了生前最后一幅画,在墨西哥的文化中,切开的西瓜意味着死亡,奔放的红和鲜嫩的绿,让死亡仿佛变成了一件值得欢庆的事,也许是预感到死亡将至, ...

  • 世界以痛吻我 我却报之以“诗”

    [留美学子]第2405期 7年国际视角精选文摘 教育·人文·名师·媒体生态圈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导语 一个诗人的天赋与特质,在某种意义上,恰是生命中的重大缺失和不可挽回无以弥补的人生遗憾,而这种缺憾 ...

  • 世界以痛拥抱,我仍报之以歌

    植善于心 率真而美 哈喽,各位亲爱的小伙伴,你们好! 我叫小T,我想你们并不认识我,但是我是无忧君的好朋友,也是和大家一样关注[只生欢喜不生忧]微信平台的粉丝. 今天我想分享我的成长. 我从小是个乖乖 ...

  • 泰戈尔诞辰160周年 |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他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 ...

  • 苏东坡: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没读苏东坡:人生不读苏东坡,读尽诗书也枉然. 可以这样说,年轻时我们大多数人对诗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种狂放不羁的性格喜欢的要命. 而且即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