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164)乌头桂枝汤 :痛经、经行身冷 -- 马氏妇科
乌头桂枝汤
【原文】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金鉴》认为“抵当”二字系衍文。)《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组成与用法】
乌头实中者五枚,除去角
上一味,以蜜二斤(《千金》原书作“蜜一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 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功效】温中散寒,和营解肌。
【医案】
1.痛经
初诊:2005年10月31日。黄某,36岁,痛经反复发作10年,每于经行7~10小时出现小腹疼痛,持续2~3小时,直至阴道排出膜样物疼痛才消失,如遇到寒冷天气,则痛经加剧,经量少,3天净,经行失眠。月经周期35天。带下不多,纳可,二便正常,平素怕冷。末次月经10月10日来潮。输卵管结扎术后已11年。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痛畅,宫颈光滑,在宫颈12点钟处见一约0.1mm×0.2mm大小紫蓝色结节,子宫后位,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活动度可,无压痛,右侧附件压痛,左侧无压痛,三合诊子宫后壁触痛。西医诊断:(1)膜样痛经。(2)宫颈内膜异位症。(3)右侧附件炎。
治法:温经散寒,止痛。
方剂:乌头桂枝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制川乌5g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6片 大枣6个 炙麻黄6g 淡附片6g 细辛5g 益母草30g 蒲黄10g 五灵脂10g 血竭5g,7剂。
二诊:2005年11月7日。经期将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上方加延胡索10g,7剂。
三诊:2005年12月23日。上次月经11月7日来潮,无痛经。此次月经12月17日来潮,小腹仅有轻微隐痛。两次行经均未见子宫内膜排出。舌脉如上。
中药守10月31日方续进7剂,并嘱咐经前一周开始服用,直至痛经时间过去为止。
四诊:2006年2月6日。月经1月16日来潮,下腹隐痛,4天净。
中药守10月31日方,7剂,嘱经前一周开始服用。
五诊:2006年3月8日。月经2月18日来潮,无痛经,经量中等,3天净,泛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10月31日方加煅瓦楞子20g,7剂,嘱经前一周开始服用。
2.痛经
初诊:2005年8月23日。林某,14岁,自初潮起至今每次月经来潮第1、2天小腹痛甚,腰痛,伴恶心呕吐食物,面色苍白,两目昏花,全身发冷,出冷汗,大便溏薄,腹痛时下腹喜按。月经周期基本定,经量多,经色鲜红,偶夹血块,7天净,纳便正常。末次月经8月10日来潮。舌红,苔薄白,脉细缓。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治法:调燮寒热。
方剂:乌梅丸。
乌梅10g 细辛5g 淡附片5g 黄连3g 当归9g 黄柏5g 桂枝6g 党参12g 干姜5g 川椒4g,7剂。
二诊:2005年8月30日。经期将近,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加益母草2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7剂。
三诊:2005年10月28日。月经10月10日来潮,痛经明显减轻,但恶心、腹泻等现象尚存。舌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经和血止痛。
方剂:乌头桂枝汤合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失笑散(《和剂局方》)加味。
制川乌5g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6片 大枣6个 益母草20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蒲黄10g 五灵脂10g,7剂。
四诊:2005年11月23日。月经11月1日来潮,痛经明显减轻,恶心、呕吐、腹泻、出冷汗等现象均消失。舌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上方加九香虫10g、鹿衔草15g,7剂。
再随访2个月经周期,无痛经。
3.经行身冷
初诊:2005年12月15日。苏某,26岁,因原发不孕3年、子宫内膜异位症、两侧输卵管不完全性梗阻就诊。月经12月12日来潮,经量稍多,今经量已减少,伴全身濇濇发冷,小腹尤甚。舌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经化湿散寒。
方剂:乌头桂枝汤合甘姜苓术汤。
川乌6g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5片 大枣6个 干姜5g 茯苓10g 炒白术10g,4剂。
二诊:2005年12月23日。服药之后身腹冷即除。
【方剂比较】
桂枝加附子汤与乌头桂枝汤的比较:
方 名 |
药 物 组 成 |
||
桂枝加附子汤 |
桂枝汤 |
附子一枚 |
|
乌头桂枝汤 |
桂枝汤 |
乌头五枚 |
桂枝加附子汤是治疗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方剂;乌头桂枝汤是治疗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的方剂,前者由桂枝汤加附子一枚组成,后者由桂枝汤加乌头五枚组成(原文乌头分量缺)。附子与乌头同一物,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根(子根),乌头为该植物的母根。因此,两方的组成可以说是相同的,但用药份量有异,只是传统中医认为乌头以散寒止痛见长,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
【按语】
乌头桂枝汤是治疗“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的方剂。此方由桂枝汤加乌头而成,桂枝汤和营解肌,乌头温里散寒。
原文称该方为“抵当乌头桂枝汤”,《千金》、程本无“抵当”二字,《金鉴》认为“抵当”二字系衍文。在方剂部分,原文乌头分量缺,徐鎔据《千金方》补入。可见原文是一条错漏简。
其实,桂枝汤本身就是一张温中调理荣卫的方剂,可以治疗痛经之轻症,加乌头一味,温里散寒止痛的功效便更强,因此可以治疗与“寒疝腹中痛,逆冷”性质相同的重症痛经,是毋庸置疑的。
案1痛经属于西医的膜状痛经,是痛经之中腹痛程度较重的一种。其实,这种痛经在清代的《胎产新书·女科秘要》中有记载,称“经来不止,兼下牛膜一样片色,昏迷倒地,乃血气结聚,变成此症,症虽惊人,却无事”。该案见有遇寒痛剧,宫颈下唇轻度紫色,排出膜样物之后痛消,寒凝瘀血滞结于内的症状显著。《素问·调经论》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因此除了使用乌头桂枝汤之外,再佐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增强温经散寒之功,另加益母草、血竭、失笑散等药活血化瘀,以增强治疗效果。
案2痛经症见腰腹痛下腹喜按,呕恶面白,身冷出汗,便溏,属于《灵枢·五邪》所云的“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者,又因经色鲜红,舌红,起初诊断为寒热错杂之证,投乌梅丸虽效,但恶心、腹泻诸寒象未消,改用乌头桂枝汤加益母草、金铃子散、失笑散,以温经和血止痛,诸症向愈。
《素问·皮部论》有“邪之始然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案3则为经行身冷,绝非外感可比,当属于《素问·气交变大论》中的“清厥”(四肢逆冷)。缘由营卫虚,阳气不能敷布,寒湿停留之故。以温经和营卫的乌头桂枝汤合治疗“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的甘姜苓术汤获效。案2、案3观其舌质均红,而能用如此温热之药而效者,识证必确而方能舍舌从证也。
对于上述寒性痛经或经行身冷,除了经前药物治疗之外,日常保摄十分重要,必遵《素问·藏气法时论》“禁寒饮食寒衣”之训,方可无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