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苏东坡在诸城为一男人写了首词,成为千古绝唱!
在潍坊,除了嫦娥,与中秋节有关的另一位著名人物,非大学士苏东坡莫属!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仙,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已经成为咏唱“中秋”的千古绝唱。
苏东坡写这首词的地点是密州,也就是现在的潍坊诸城市。
在他37岁时,出任密州知州,此前官杭州通判。
官职由通判而知州,是提拔了,但从杭州大邑到了当时的山野小城,苏轼开始还是有些失落的。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这个自称可以配玉皇大帝聊天,也可以和山野村夫唠嗑的天真君子、文坛领袖,绝不会囿于这种牢骚和落寞,而是快速适应了密州的环境,并找到了无穷的乐趣。
熙宁八年(1075),苏东坡重修超然台。
在密州西北的城墙有个始建于北魏的废台,苏东坡复加栋宇,作为登眺之所,增葺而成一座新台,他的弟弟苏辙取《道德经》“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意,为哥哥的杰作起名超然台。
此间苏东坡也悟出了“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并写成了《超然台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楼记双绝。
此后的超然台,苏东坡在上面开过好几个大Party,他在政务之余,邀同僚,会朋友,欢聚台上,或远眺诸城名胜古迹,凭古吊今;或席地而坐,引吭高歌,抒发个人的情感;或挥毫泼墨,写下传唱千载的名篇佳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苏轼在熙宁九年中秋节登台赏月,欢饮达旦,大醉后一气呵成的。
后人有言:“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天下第一中秋词”遂成定论,至今无人超越。
很多人误以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写男女之情的,其实苏轼的这首词是写给一个男人,他的弟弟、一生知己苏辙的。
这可是苏东坡自己说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里的子由就是弟弟苏辙。
苏轼与苏辙堪称史上最深兄弟情。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苏轼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他们还是同科进士,同年步入仕途。两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斗争中共同进退。
苏轼个性鲜明、旷达洒脱;苏辙则沉稳内敛、颇有谋略,与苏轼性格互补,还常常给予兄长以忠告,所以他的仕途更平坦一些。
“乌台诗案”期间,苏轼罹祸,苏辙欲学汉代淳于缇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苏轼出狱以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嘴,以示三缄其口。元佑年间,子由升为尚书右丞;子瞻又遭人排挤,乞求外任。子由连上4札,亦乞外任。这是怎样的兄弟情深!
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中苏东坡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
这正是:
天下高台何其多,大才今古数东坡。
熙宁九载中秋夜,超然台上吟明月。
长饮不消思弟意,千年一愿映山河。
绝唱万古声贯耳,苏仙词后无秋歌。
(点击下面的广告也是对作者的打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