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针道精髓 弘国粹中医
橘井泉香,千年中医,世代传承。观三寸天地,并济刚柔;原络五输,普济标幽。青龙摆尾,赤凤迎源,苍龟白虎尽神通。补与泻,九针十二原,三因中庸!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无忘之于人。辨上下阴阳,虚实寒热;刺之有道,行之细审。穷吾一生,百世经纶,置于寰宇若微尘。覆手矣,万千大玄机,在气在魂!
针道今真传世人,针法之晦亦长。岐黄开万世慈航,以期万民无恙,然自元明以降,鲜有真章,大道若亡,妙法不昌。吾辈师从陇上,幸登郑氏之堂奥;得闻秘学,愿阐之以渡津梁。
观夫针道,是与神应。损盛补虚,天道居乎其内;物极化生,易理寓乎其中。天地交感而人生,阴阳合气而道成,神藉腧穴以出入,气凭经隧而游行。针以调气为用,气以平和为宗。心法明兮手法通,心手一兮应合鸣,变而无痕兮如有神通。然功修气养,临证方见真功;志定神凝,运针始得从容;明道守法,随心如意于其中。
夫针者,法天、法地、法人。天有九星,人有九针,地有十支,人有三阴三阳手足十二经。天有四时顺逆,针有补泄徐疾。地有四渎五岳,经有卫营气血。四时九星之有序,河渎山岳之齐备,可应针法于经络之血气。夫三统天地人于易,易分阴阳而用八卦,故八卦者肖天地人也。
天之五行涵养于地, 人因其气与其中,故头肖天之穹,肺乃苍之星。心若日之行。地上以为阳,而下以为阴,故肝木生地上之阳也,而根于阴中。地者,西南之坤土主腹以培木者,脾土也。生木者,肾水也。震根深入土下三焦之行也。三焦者,肾间之动气也,统乎诸阳六腑。四时之变,旱涝之灾,有治易阴阳之相搏。经闭不通,可行灵枢之针道。十二经脉以配地支,左右五俞正是天干。奇经八卦不相离,三阴三阳六分历。阳经之井起庚申,阴经之井出甲乙。寅卯木肝胆之属,未戌土恰能消谷。丑三焦含人元有水金之性情,辰心主纳五行有木火之升腾。又曰乾督坤任离冲坎带在四正,艮兑震巽阴阳维跷居四维。督统诸阳为老父,任牵诸阴是老母。乾行气也,坤补血也。离是烧山火,坎是透天凉。震动开塞除结,巽入息风化湿。艮止可静,兑润是泽。
易者,天地运行之有序,唯木兼生长化收藏。故易医者,首重者肝也。水可生也,土可长也,日光也,金使之成才。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肝木者,不可无气,亦不可过亢。无气死之属,亢则为灾难。肝者筋也,司一身之运动,主疏泄之无常。肝气风也,无风木不长,历风木折扬。故肝之为脏,以度为数。木旺疏土则太过,水亦缩,火热炽,反乘金之刚。肝刚脏也。本为将。常欲水来滋,又喜金杀藏。沃土根深埋,日光普照朗。太湿根易腐,燥火亢乃张。根腐化湿热,阳亢血怒涨。如是阳亢者,定名为中风。其实非阳亢,阴亏方是真。故当首滋阴,而后泻肝火。肝风当自平,木亦作平当。
原夫下针之法,左手凭穴,以令气多,右手正刺,勿偏勿颇,全神贯之,意到气得,气至神临,气定神活。是时也,针下沉紧,如鳅钻窠,因势而作,气达病所。守神生寒热,驾驭须忘我。
然其发针之机,实易述而难控。暗同兵法,略晓孙吴;动合经书,须通马郑。凡刺必中气穴,无离其空,空中之机,微而清静,其往倏忽而不可追,其来突如亦不可逢,要与之期,相机而动,机因左出,令由机定,得令勿缓,手法随用。
考夫手法,是为调气。既有补泻之别,亦具单复之异。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乱则调之,以平为期。及论单式,其实有八:取凉迎夺,生暖随济;徐内阳至,疾出阴起;九为阳地,六为阴旨;左捻而阳升,右旋而阴寄;开泻针身盘摇,阖补穴孔疾闭;鼻吸口呼暖下元,口吸鼻呼冷全体;由松变紧知为实,因沉转滑是为虚;补须从卫取气,泻则从荣置气。莫以浅技而忽视,实乃大成之根基。烧山火乃补法之极,紧按慢提,进三退一,行九阳而弩闭,其热离衣;透天凉乃泻法之秘,紧提慢按,一进三退,用六阴而疾提,其寒彻体。斯二法者,三才共气,所向披靡,因其难习,热补凉泻遂化裁而立,推按存三,一部而施,其效与母无异。过眼热寻风池,眼患可愈;穿胛热针天宗,肩痛立起。迨论和合之法,补泻兼施,不可执一为定象,二气相感而成体。阴中隐阳,透天凉法荣分给,烧山火法卫分继;阳中隐阴,烧山火法卫分起,透天凉法荣分比;龙虎交战,左九右六次第施,住痛行气效堪奇;子午捣臼,按九提六寒热倚,消肿利水莫相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要之秘,随气而用巧;知气守神,针道毕矣。
针法绝技,系出郑门,比类形名,以求其真。二龙戏珠,一穴歧刺,气至抱眼目有神;喜鹊登梅,搬垫针柄,眉头跳跃光明新;金钩钓鱼,吞饵急抖,舌强胸满郁痹伸;白蛇吐信,齐刺交针,补泻可除瘀滞因;怪蟒翻身,左旋上转,实热之疾去不存;金鸡啄米,重插轻提,虚寒痿证小幅频;老驴拉磨,盘摇提拉,食停腹结疗效稳;鼠爪刺法,五针压刺,实热疖肿露血痕。
至夫飞经走气四神刺,针之关张,势不可当,行气过节,如走八荒。青龙摆尾,插针地气之乡;提针向病,随摇弩而气上。白虎摇头,进圆退方是纲;摇而振之,引邪达表效彰。苍龟探穴,得气提针剔四方;捻进直出,开瘀痹之顶梁。赤凤迎源,引地至天候摇;复进其元,左右分飞气畅。
嗟夫!针道法天,遗韵千年。一物一太极,一穴一坤乾,往圣惜针而有验,今人滥刺而无惭。小针之用,以气为先,弩而守之,粗细可变;推而驭之,长短立现;收发进退心手间,定标定量皆枉然。潜心悟道,神机暗衍,顺势而为,大道存焉!
【白话文解读针道精髓】
1.双手操作,重用左手
左手揣穴,右手辅助: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揣摸被针穴位处肌肉之厚薄,孔隙之大小,确定进针的方向和深浅,并将妨碍进针的肌腱、血管等组织分开。遇到关节、筋骨覆盖的穴位,右手握住患者肢体左右旋转、滚摇、屈伸、升降、抬举等活动,使穴位暴露,然后左手拇指或食指指尖切按住穴位皮肤,以备右手进针。
右手进针,左手候气:为了使进针准确、无痛、得气快,常用'指切速刺法',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住针刺部位,右手持针迅速刺入0.1~0.3寸,再缓慢进针,左侧押手保持不动,随时触及针下气至冲动,候到气至,及时施用补泻手法,不可错过时机。例如针内睛明穴创用'压针缓进法',用左手食、中指或拇、食指分开上下眼睑,右手进针,在眼球鼻侧泪阜边缘半月形皱壁处缓慢将针压入0.5~1寸(不做捻转提插)。
左手关闭,气至病所:右手将针刺入穴位以后,左手一旦触到针下气至冲动,为使针感沿经脉向上传导,左侧押手用'关闭法',按压在针穴的下方,并协同右手与针一起向上推进,两手互相配合,同时努力,才能'气至病所'或使感觉传到预定的处所。此外,使用补泻手法后,当患者有舒适感觉时,要用'守气法',并根据病情需要保持感觉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也是应用针刺手法取得疗效的关键。
1.热补手法
左手食指紧按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刺入穴,先浅后深,慢提紧按,务令气至,在酸胀感觉基础上,持针下插1~2分,然后拇指向前捻转3~5次或9次,就有热胀感觉,若无,依前法再做2~3次,多数患者就能出现热胀感觉,出针后揉按穴位。如针刺过程中,患者感觉迟钝,可令患者以鼻吸气,口呼气5~6次,另外也可配用震剖术,拇指向下刮针柄1分钟,以达取热目的。本法适用于脏腑经络的虚、寒证。
2.凉泻手法
左手食指紧按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刺入,先深后浅,紧提慢按,务令气至,在麻胀感觉基础上,将针向上提l~2分,然后拇指向后捻转2~3次或6次,就有凉麻感觉,若无,依前法再做2~3次,多数患者就能出现凉麻感,出针后不揉按穴。如遇到感觉迟钝的患者,可令其口吸气,鼻呼气5~6次,同时亦可配用震刮术,拇指向上刮针柄1分钟。本法适用于脏腑经络的实证、热证。
【龙虎凤飞的针刺行气手法】
(1)青龙摆尾
《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本法的作用主要是通经气,使气血得以通畅调达,起到治病的作用,它是摇法和九六补泻法的结合,施行简便。
操作: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以拇指,食指扳倒针尾,针尖朝向病所,不提插,不捻转,左右摇摆,如扶船舵,反复9次或27次。针在穴内外呈斜向摆动,故古人形象地定名为青龙摆尾。
(2)白虎摇头
《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本法主要用以疏导经气、调和气血。它是摇法、摄法和九六法相结合的复式手法之一。
操作: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以拇指、食指扶持针尾,左右轻摇,摇速和幅度可较青龙摆尾略快而小,像摇橹一样,每摇6次或18次。欲要经气向前引,可用左手按着后面的经脉,如要经气向后行,可按着前面的经脉。需要注意的是:进针时不要摇动,行针及出针时可多摇动。
(3)苍龟探穴
《金针赋》:“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本法是仿龟入土中向四方钻剔探穴的动作,操作时将针刺入穴位后,提退至浅层,向四方上下左右多向透刺猬,更换针尖方向,以求得气,得气后逐渐加深,以增强针感,使经气向远处扩散,古人定名为苍龟探穴。
(4)赤凤迎源
《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周飞旋。”该法仿鸟展翅飞旋动作,操作时先将针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然后再进针至深层,进针时用提插捻转法,结合一捻一放的飞法,以加强针感,使经气得通,针感扩散,古人定名为赤凤迎源。
总结运用针刺八法
郑毓琳根据《针灸大成》载“赤凤迎源”、“青龙摆尾”、“苍龟探穴”、“白虎摇头”、“龙虎交战”等按动物形象描述的补泻手法,结合临床,不断揣摩,不断实践,总结出了八种临床针刺补泻手法,即二龙戏珠、喜鹊登梅、老驴拉磨、金钩钓鱼、白蛇吐信、怪蟒翻身、金鸡啄米、鼠爪刺法八种手法。
1.二龙戏珠
系指施针时操作手法似耍龙灯时二龙戏珠一样动作,故名二龙戏珠。操作方法:施针时使针刺感觉分两条线传导,包围眼珠为目的。如针刺太阳穴时,左手食指紧按穴,右手持针速针或捻转进入穴,针到一定深度,得气后,针尖先向上眼睑的方向提插或捻转,使热胀或凉胀的感觉传到上眼睑,至目内眦处,再使针尖向下眼睑的方向提插或捻转,使热胀或凉胀感觉传到下眼睑,至目内眦处,包围起眼珠。此法用于针太阳穴治疗一切眼病。虚证用热补法;实证用凉泻法
2.喜鹊登梅
系指施针时操作手法似喜鹊在梅树枝上歌舞,头尾上下活动一样动作,故名喜鹊登梅。操作方法:施针时用推垫的手法。如针攒竹穴,右手食指紧按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进入穴,得气后,右手拇指持针柄,中指推垫针体,使针柄、针体和针尖上下的摆动,补法摆动9次;泻法摆动6次,似喜鹊登梅歌舞,使热胀或凉胀感觉接连不断地传入眼内。此法治疗眼病针攒竹、鱼腰、丝竹空穴等;针耳门穴治疗耳鸣、耳聋;针下关穴治疗牙痛等。虚证用热补法,实证用凉泻法。
3.老驴拉磨
系指施针时操作手法似老驴拉磨一样的动作,故名老驴拉磨。操作方法:施针时用推盘手法(与古法盘针术相似)。如针头维穴时,左手食指紧按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进入穴,得气后,将针提到皮下,似推磨一样的推转针体,可连续推转几次。热补法推转9次,推转的角度小;凉泻法推转6次,推转的角度大。此法针头维穴治疗头痛,针期门穴治疗肝气郁滞,针章门穴治疗痞块。虚证用热补法,实证用凉泻法。
4.金钩钓鱼
系指施针的操作方法似游鱼吞饵,与鱼钩上提的动作一样,故名金钩钓鱼。操作方法:施针时行小提抖术。如针膻中穴,得气后,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向前捻转多些,即得滞针现象,此似游鱼上钩吃食一样;右手持针柄,提着滞针的肌肤微微的拉抖几次。补法连拉9次,泻法连拉6次。此法针阳白、颊车、太阳治疗口眼斜,针膻中、中庭治疗肝郁气滞、胸痹。
5.白蛇吐信
系指施针时操作手法似白蛇吐信一样,用两枚针齐刺入穴位中,故名白蛇吐信。操作方法:施针时用两枚针齐刺。如针曲池穴时,左手食指紧按定。右手持两枚针速齐刺捻转进入穴,得气后,行提插术,似白蛇吐信似一伸一缩。二枚针同时上下提插。补法行慢提紧插9次,泻法行紧提慢插6次。此法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痹证、四肢麻木等症,针肩髃、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大椎、脾俞、肾俞、关元等穴。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6.怪蟒翻身
系指施针时操作手法似怪蟒翻身回头的动作,故名怪蟒翻身。操作方法:施针时行搬转术的操作方法。如针肝俞穴时,左手食指紧按穴,右手持针速针或捻转进入穴,先令气至,有了麻、胀等感觉时,右手拇,中、食三指持针柄,由下向上搬转针柄,使针体呈半圈形角度,由左向右捻转,似怪蟒回头翻身样,行凉泻手法。此法针肝俞、胃俞治疗肝胃不和。
7.金鸡啄米
系指施针时的操作手法似小鸡啄米样动作。故名金鸡啄米。操作方法:施针时行小提插术。如针曲池穴时,左手食指紧按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进入穴,为了催经气速至,行小提插术,寻找感觉,似小鸡啄米样,鸡头上下动作。此法针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治疗小儿麻痹;针中脘、关元、气海治疗小儿遗尿症。
8.鼠爪刺法
系指施针术后,皮肤表面留下似小鼠爪印的痕迹,故名鼠爪刺法。操作方法:施针时用五枚、三枚或七枚普通毫针,长1寸或1寸5分。将针柄缠在一起或术者右手拇、中、食指持拿五枚或七枚针进行点刺,或直接刺在肌肤的穴位上,或刺在病灶部位,刺后皮肤表面留下5或7个针印,似小鼠爪印一样。此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疾病,如食积、乳积和疳积等,针大椎、肝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针刺与气功相结合
郑毓琳认为,气功的关键是调心守神,以增强真气,而针刺之要是“手如握虎,远近若一,如临深渊,神无营于众物”;练功者意守于机体某一部位,引丹田之气聚于此处,以刺激、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机能,调整阴阳。气功师发放外气治病,亦是以医者之气补病者之气的不足或调整其紊乱之气,使失调的机体趋于平衡而祛病强身,针刺作用于俞穴上,通过经络的调整功能(经气),调节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而防病治病。
郑毓琳非常重视气功和针术的结合,以为练气功是针灸师的一项基本功,强调练三关(肩、肘、腕),以利气的通门,临证多年悟出针刺手法的要领是意气相随,刚柔相济。他在临床施针时,调心守神,以意提丹田之气从胸到肩、肘、腕,经医者手指由针体到病人体内,是医者的内气,通过发放外气,而发挥针刺与气功的双重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病人机体的自稳调节机能,因而取效迅宏。
《四十种针灸手法》
一、烧山火。
【口诀】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络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插针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甯。
二、透天凉。
【口诀】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
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
三、阳中隐阴。
【口诀】能治先寒后热,浅而深。阳中隐箇阴,先寒后热入,五分阳九数,一寸六阴行。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瘲,先补后泻也。
先寒后热身如疟,医师不晓实和弱,叮咛针要阴阳刺,祛除寒热免灾恶。
四、阴中隐阳。
【口诀】能治先热后寒,深而浅。
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补也。
先热后寒如疟疾,先阴后阳号通天,针师运起云雨泽,荣卫调和病自痊。
补者直须热至,泻者直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在浅则当浅,法在深则当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乱也。
五、留气法。
【口诀】能破气,伸九提六。
留气连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症瘕消溶气块匀。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症瘕气块之疾。
痃癖症瘕疾宜休,却在医师志意求,指头手法为留气,身除疾痛再无忧。
六、运气法。
【口诀】能泻,先直后卧。
运气用纯阳,气来便倒针,令人吸五口,疼痛病除根。
凡用针之时,先用纯阴之数,若觉针下气满,便倒其针,患人吸气五口,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
运气行针好用工,遍身疼痛忽无踪,此法密传堪济世,论金宜值万千锺。
七、提气法。
【口诀】提气从阴微捻,能除冷麻之症。
凡用针之时,先从阴数,似觉气至,微捻轻提其针,使针不经络气聚,可治冷麻之症。
提气从阴六数同,堪除顽痺有奇功,欲知奥玅先师诀,取次机关一掌中。
八、中气法。
【口诀】 能除积,先直后卧泻之。
凡用针之时,先行运气之法,或阴,便卧其针向外,至疼痛立起其针,不与内气同也。
中气须知运气同,一般造化两殷功,手中运气叮咛使,玅理玄机起疲癃。
若关节阻,气不通者,以龙虎大段之法,通经接气,驱而运之。仍以循摄切摩,无不应矣,又按扪摩屈伸,道引之法而行。
九、苍龙摆尾手法——补。
【口诀】苍龙摆尾行关节,回拨将针慢慢扶,一似江中船上舵,周身偏体气流苏。或用补法而就得气,则纯补,补法而未得气则用泻,此亦人之汉中变也。
凡欲下针之时,飞气至关节去处,便使回拨者,将针慢慢扶之。如船之舵左右随其气而拨之,其气自然交感,左右慢慢拨动,周身遍体,夺流不失其所矣。
苍龙摆尾气交流,气血夺来遍体周,任君有体千般症,一插须教疾病休。
十、赤凤摇头手法——泻。
【口诀】凡下针得气,如要使之上,须关其下,要下须关其上,连连进针,从辰至巳,退针,从巳至午,拨左而左点,拨右而右点,其实只在左右动,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针似船中之橹,犹如赤凤摇头,辨别迎随逆顺,不可违理胡求。
十一、龙虎交战手法——三部俱一补一泻。
【口诀】龙虎交战争,虎龙左右施,阴阳互相隐,九六住疼时。
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捻,凡得九数,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捻,凡得六数,阴偶对也。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乃复返复之道,号曰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也。
青龙左转九阳宫,白虎右旋六阴,通复玄机随法取镇,消息阴阳九六中。
十二、龙虎升降手法。
【口诀】凡用针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捻之,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转其针向左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未满,更衣前法再施。
龙虎升腾捻妙法,气行上下合交迁,依师口诀分明说,目下交君疾病痊。
十三、五脏交经。
【口诀】五脏交经须气溢,候他血气散宣时,苍龙摆尾东西捻,定穴五行君记之。
凡下针之时,气行至溢,须要候气血宣散, 乃施苍龙左右拨之可也。五行定穴分经络,如船解缆自通亨,必在针头分造化,须教气血自纵横。
十四、通关交经。
【口诀】通关交经,苍龙摆尾,赤凤摇头,补泻得理。先用苍龙摆尾,后用赤凤摇头,运入关节之中,后以补则以补中手法,泻则用泻中手法,使于其经便交。
先用苍龙来摆尾,后用赤凤以摇头,再行上下八指法,关节宣通气自流。
十五、膈角交经。
【口诀】膈角交经,相克相生。
凡用针之时,欲得气相生相克者,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随其疾之虚实。病之寒热,其邪气自泻除,真气自补生,
膈角要相生,水火任君能,有症直在取,无病手中行,仰卧须得隐,法得气调匀,飞经疗入角,便是一提金。
十六、关节交经。
【口诀】关节交经,气至关节,立起针来,施中气法。
凡下针之时,走气至关节去处,立起针,与施中气法纳之可也。
关节交经莫大功,必令气走纳经中,手法运之三五度,须知其气自然通。
十七、子午补泻总歌。
【口诀】补则须弹针,爪甲切宜轻,泻时甚切忌,休使疾再侵。
凡用针者,若刺针时,先用口温针,次用左手压穴。其下针之处,弹而弩之,爪而下之,扪而循之,通而取之,却令病人咳嗽一声。右手持针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气来如动脉之状,针下微紧,留待气至后,宜用补泻之法若前也。
动与摇一例,其中不一般,动为补之气,摇之泻即安。
十八、子午捣臼法。
【口诀】治水蛊膈气。子午捣臼,上下针行,九入六出,左右不停。
且如下针之时,调气得匀,以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不已,必按阴阳之道,其症即愈。
子午捣臼是神机,九入六出会者稀,万病自然合大数,要教患者笑嘻嘻。
十九、子午前后交经换气歌。
【口诀】子后要知寒与热,左转为补右为泻,提针为热插针寒,女人反此要分别。午后要知寒与热,右转为补左为泻,顺则为左逆为右,此是神仙真玅诀。
二十、子午补泻歌。
【口诀】每日午前皮上揭,有似滚汤煎冷雪,若要寒时皮肉寻,不枉教君皮破裂。阴阳反复怎生知,虚实辨别临时诀,针头如驽似发机,等闲休与旁人说。
二十一、子午倾针。
【口诀】子午倾针,要识脉经,病在何脏,补泻法行。
凡欲下针之时,先取六指之诀,须知经络,病在何脏,用针依前补泻。出入内外,如有不应者何也。答曰一日之内,有阴有阳,有阳隐阴,有阴中隐阳,有日为阳,夜为阴,子一刻一阳生,午一刻一阴生,从子至午。故曰:子午之法也。
左转为男补之气,右转却为泻之记,女人返此不为真,此是阴阳补泻义。热病不瘥泻之须,冷病缠身补是奇,哮吼气来为补泻,气不至时莫急施。
补:随其经络纳而按之,左手闭针穴,徐出针而疾按之。泻:迎其经脉,动而伸之,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入之,经曰随而济之。是为之补,迎而夺之,是为之泻。《素问》云: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待阴气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留针待阳气备,乃去针也。
二十二、脏腑阴阳,呼吸内外,捻针补泻手法。
【口诀】十二经络之病,欲针之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则灸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经云:虚则补其母而不足,实则泻其子而有余,当先补而后泻。假令人气在足阳膀胱经,虚则补其阳,所出为井,属金,下针得气,随而济之,右手取针,徐出而疾扪之,是谓补也。实则泻其阳,所注为俞,属木,下针得气迎而夺之,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扪之,是谓之泻也。
外捻随呼补脏虚,吸来里辅泻实肥,六腑病加颠倒用,但依呼吸病还除。女人补虚呵内转,吸来外转泻实肥,依经三度调病气,但令呼吸莫令疏。男子补虚呵外转,吸来内转泻实肥,女人补虚呵内转,吸来外转泻实肥。
二十三、进火(补)。
【口诀】进火补。初进针一分,呼气一口,退三退,进三进,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热矣,如不应,依前导引。
二十四、进水(泻)。
【口诀】进水泻,初进针一分,吸气一口,进三进,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冷矣。如不应,依前导引之,再不应, 依生成息数,按所病脏腑之数,自觉冷热应手。
二十五、汗法。
是利用经穴和发汗手法,开泄腠理,驱邪外出治疗表证的一种法则。如风寒表证,取风池、大椎、合谷等穴,用烧山火手法,以发汗解表,驱邪外出。
二十六、吐法。
是在经穴上利用催吐手法,引导病邪从口吐出,治疗痰阻咽喉的一种法则。如类中风和小儿惊风等病,在痰涎壅盛、阻塞咽喉时,用左手拇、食二指紧切双侧旁廉泉或天突穴,候至患者作呕时,速刺该穴,激起内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即可将顿痰涌出。
二十七、下法。
是利用经穴和泻下手法以泄实热、消积滞、排除胃肠蓄积、止痛、推陈致新的一种法则。如胃肠积热、大便秘结,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用透天凉手法,以泻热通便。
二十八、和法。
是利用经穴和平补平泻手法,调和机体之偏胜偏衰、扶正祛邪的一种法则。如邪在少阳,取大稚、液门、外关等穴,用阳中隐阴手法,以调和营卫,治疗往来寒热。
二十九、温法。
是利用经穴和温热手法消除沉寒阴冷、补益阳气的一种法则。 如虚寒性泄泻,取建里、气海、足三里等穴,用热补法,使之产生热感,以祛寒止泄。
三十、清法。
是利用经穴和凉泻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一种法则。如小儿急惊风,取人中、大椎、行间等穴,用进水泻法,以清热开窍、镇静安神。
三十一、补法,
是利用经穴和热补法,补益人体虚损的一种法则。如肾元亏损之阳萎,取肾俞、关元俞、关元等穴,用热补法,使热感传至阴部,以补肾益精,培元固本。
三十二、消法。
是利用经穴和不同针法消坚散结、破瘀活血、消肿止痛的一种法则。如玻璃体内的陈旧性积血,取风池、角孙等穴,用烧山火手法,以促其瘀血化散吸收;在囊肿顶端,用三棱针点刺挤出胶状粘液,治疗健鞘嚢肿。
三十三、二龙戏珠法
这种手法是综合关闭、提插、捻转、迎随等补泻手法组成的,由于操作时或起针后,常有两条感应传导包围眼球,恰似耍龙灯时二龙戏珠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针时以感觉传导眼区为目的,如针太阳穴,左手食指紧按脑穴,右手持针刺至一定深度,候其气至,右手持针使针尖和押手同时向上眼睑方向,连续推按、捻转,重(急)插轻(慢)提或轻插重提3~5次,捻按或捻提守气,使热感或凉感由上眼睑扩散传导眼球;再将针提至皮下,针尖向下眼睑方向,重复施行同样针法,使热胀感或凉麻感由下眼睑扩散传入眼球,上下两条感应包围眼球。留针与否视病情而定。
该手法常用于针太阳、丝竹空、瞳子髎等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各种眼病。虚证用热补法,实证用凉泻法。
三十四、喜鹊登梅法
这种手法是综合提插、捻转、推垫等手法组成的,由于操作时的手法和针的动作,似喜鹊站立在腊梅枝上歌舞时头尾上下摆动一般,故名。
操作方法:施针时以推垫手法为主,如针攒竹穴,左手拇指紧按上眼眶下缘,防止进针时刺伤眼球,右手持针边捻转边进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刺手拇食两指夹持针柄或将中指垫于针下,上下起伏活动,使针柄、针体、针尖上下摆动,补法摆动9次,泻法摆动6次,使针下热胀感或凉麻感扩散传入眼内,留针后将针拔出,揉按针孔。
本手法常用于针攒竹、鱼腰、丝竹空等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视网膜出血等各种眼病。也可针刺曲池、肩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头痛、面瘫、肩周炎、痹证和胃脘痛等证,虚证用热补法,实证用凉泻法,针刺时要求针刺感应传导到病所。
三十五、白蛇吐信法
这种手法是用两枚毫针结合提插、捻转手法组成的,由于针刺时两枚针齐刺,且进退提插活动犹似白蛇吐信的形象,故名。
操作手法:施针时用两枚毫针齐刺入治疗穴位中,如针曲池穴,左手用舒张押手紧按针穴,右手持两枚针齐刺入穴内,边捻边进针,得气后施行一伸一缩的重插轻提或轻插重提动作,重插轻提9次为补法,轻插重提6次为泻法,根据病情留针一段时间后,将针拔出,揉按针孔。
本手法多用于针肩髃、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关元俞等穴,适应症: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痹证以及胸闷胁痛、腰背痛等各种气滞血瘀病证,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三十六、怪蟒翻身法
这种手法是综合搬摇、捻转等泻法组成的,由于操作手法表现为向上翻转的动作,似怪蟒翻身回头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针时以行搬转术为主,如针肝俞穴,左手拇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进至皮下,拇食两指边捻转边进针,促其气至,然后右手持针柄自上向下搬转针体,再由左向右上方翻转,使针体呈半圆弧形轨迹往复翻旋,捻转2-6次,使针感扩散,即刻出针,揉按针孔。临床应用本手法具有清热、镇痛的作用,多用于肩髃、中脘、肝俞、膈俞、脾俞等穴,治疗肝气郁滞、烦闷胸痛、胃脘痛、腹胀腹痛以及由于气血瘀滞导致的各种肢体疼痛病证。
三十七、鼠爪刺法
这种手法是指施针后,在皮肤表面留下的针孔似小鼠爪印的痕迹,故名。又因施术时的操作手法犹如老鼠刨洞的动作,也称作老鼠刨洞法。
操作方法:施针时取3枚或5枚1寸毫针,将针柄缠绕在一起,右手捏持针柄,点刺在病灶部位,或直接刺在穴位肌肤上,将针身一下一下逐渐地加力按压刺入穴内0.3~0.5寸,迅速出针,捏挤局部皮肤,使每个针孔出血少许,然后用酒精消毒,以防感染。
该手法临床多用于针大椎、身柱、脊中、命门、腰阳关、肝俞、脾俞、肾俞等穴,治疗实热证。
三十八、金鸡啄米法
这种手法是采用提插补泻中的补法组成的,由于操作时重插轻提的动作如同小鸡啄米吃食一样,故名。
操作方法:施针时以行小提插术为主,如针内关穴,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刺入穴内,促其气至,然后在0.1寸深的范围内,做快速而连续地重插轻提动作3~9次,使感应向远处传导,缓慢将针拔出,扣闭针孔。本手法以催经气速至为特点,多用于肾俞、肝俞、中脘、内关、三阴交等穴,适应于久病体虚之证,如肠鸣腹痛、下痢便溏或顽麻冷痹、小儿麻痹后遗症。在治疗时,凡得气缓慢者,均可采用此手法加速气至。
三十九、老驴拉磨法
这种手法与古代盘摇法相似,由于操作时的拉转盘旋动作,如同老驴拉磨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针时采用推盘手法为主,如针中脘穴,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刺手拇食两指捏住针柄,将针从地部提至天部,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如同拉磨一样,缓慢地绕穴位旋转,一般不超过6圈,使感应扩散即可。切忌拉转过急、过快,以防肌肉缠针引起肿痛。操作完毕,缓慢出针,揉按针孔。
临床应用本手法,可治疗各种因气血瘀滞导致的头痛、痹证、胃脘痛等病症,常用于针刺中脘、下脘、天枢等腹部穴位,具有疏散癥瘕积聚、消除食积痞块的作用,对其他穴位也可采用本手法操作。临证时可按病情进行选配穴,如针太阳、头维穴治疗头痛;针肝俞、期门穴治疗肝气郁滞等病证。
四十、金钩钓鱼法
这种手法与提插法中的提法类似,由于操作时的提抖动作和针尖拉动肌肉的状态,犹如垂钓时游鱼吞饵、鱼钩上提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针时以行小提插术为主,如针中庭穴,左手食指紧按腧穴,右手持针刺入穴内一定深度,得气后,右手拇食指向前或向后连续捻转针柄1-3次,当针下感觉出现沉紧涩滞的反应时,捏持针柄,使针尖拉住沉紧的穴位肌肤,做轻微的提抖动作3-6次,使局部产生牵拉感应,保持一段时间,待肌肉松弛后,缓慢将针拔出,揉按针孔。
临床应用本手法具有散结、消瘀和泻热作用,如针刺金津、玉液等穴,治疗舌强不语、失语症;针阳白、太阳、颊车等穴,治疗口眼歪斜;针
膻中、中庭等穴,治疗肝气郁滞、胸痹等证。
《30例独家经验方》
1、发散风寒方
风池、大椎、风门、后溪。
手法:风池、大椎、风门用烧山火法,不留针;后溪用当山火法,留针20—30分钟;使其产生热感发汗,以发散风寒解表宣肺。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无汗,鼻塞流涕。
发散风寒取风池,大椎风门与后溪。
四穴皆用烧山火,遍体发热汗淋漓。
.
2、透表肃肺方
大椎、陶道、肺俞、合谷、列缺。
手法:大椎、陶道、肺俞用鼠爪刺法,出血;。合谷、列每用透天凉法,使其产生凉感出汗;以疏散风热,透表肃肺。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透表肃肺取肺俞,大椎陶道挑血出,
合谷列缺齐双用,透天凉法高热除。
3、祛风活络方
风池、地仓、人中、下关、四白、合谷。
手法:患病在3天以内者,针双风池,用烧山火法,使弈感传到前额,出汗,不留针;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泪岁度;针健侧地仓沿皮透颊车;下关,四白、合谷用温散法,信其有温热感,留针15~20分钟,以祛风散寒,疏经活络;患病4天以后者,取以上穴位,用同样手法,针患侧,留针5-10分钟,以通调气血,温润经筋。
主治:面瘫,口眼喁斜。
祛风活络取风池,人中地仓下关施,
四白合谷烧山火,纠正口喁莫延迟。
4、祛风开窍方
人中、承浆、百会、十宣。
手法: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泪为度,承浆沿皮向下斜刺,百会向后沿皮斜刺,留针10。20分钟。十宣点刺出血,以祛风开窍,苏脑醒神。
主治:中风昏迷,痰迷心窍,小儿惊风。
祛风开窍取人中,以泪为度人苏醒,
承浆百会十宣刺,中风昏厥有奇功。
5、祛风化湿方
梁丘、膝眼、阳陵泉、足三里。
手法:内膝眼向梁丘斜刺,外膝眼向血海斜刺、梁丘、阳陵泉、足三里用烧山火法,使膝关节和下肢有热感,留针20-30分钟,以祛风化湿,散寒止痛;通利关节。
主治:风寒湿痹,膝关节肿痛。
祛风化湿阳陵泉,梁丘膝眼足三里,
痛痹施以烧山火,通关利节愈有期。
6、导痰开窍方
旁廉泉、天突。
手法:旁廉泉用导痰法。以左手拇食二指紧切左右旁廉泉,候至患者作呕吐,用指切速刺法点刺左右旁廉泉,欲使其激起内脏反射,上涌作呕,即可将顽痰呕出,如不能呕出,再以左手拇食捏紧双侧旁廉泉,中指抠天突穴,即可将顽痰呕出。
主治:中风闭证,小儿惊厥,麻疹出而复回,痰阻咽喉,不能吐出与咽下的险证。
导痰开窍旁廉泉,捏紧速刺莫迟延,
若是顽痰呕不出,急抠天突见奇功。
7、通结催吐方
中脘、幽门、内关。
手法:中脘用催吐法。以左手中指紧按中脘穴,其它四指排开,按在左右两侧,让患者吞鼓腹中,右手持针向上刺,和左手压按同时努力,随其呼吸向胸部反复推按、提插几次,使针感向上传导,使其气上攻,激起内脏反射,上涌作呕,促其呕吐,迅速将针拔出。如仍不能呕吐,可用左手食中二指压按左右幽门穴,其它手指按在左右两侧,随其呼吸向胸部反复压按几次,候患者作呕时,点刺幽门穴,即可促其呕吐。
主治:食物中毒,食停胃脘,欲吐不出的险证。
通结催吐取中脘,吞鼓腹中幽门通,
内关提插施关闭,胃脘食物呕吐空。
8、泻热通便方
大肠俞、天枢、丰隆、足三里。
手法:大肠俞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腹部及下肢,不留针;天枢、丰隆、足三里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腹部及下肢留针20~30分钟,以泻胃肠积热,通便止痛。
主治:胃肠实热,大便秘结。
泻热通便大肠俞,天枢丰隆足三里,
诸穴均施凉泻法,实热便秘即可除。
9、润肠通便方
天枢、支沟、上巨虚、三阴交、照海。
手法:天枢、支沟透间使、上巨虚用凉泻法,使腹部有凉感,三阴交、照海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以清热养阴,润肠通便。
主治:阴虚便秘,习惯性便秘。
润肠通便上巨虚,支沟照海与天枢,
三阴交穴明补泻,阴虚便秘即可除。
10、泻热祛毒方
大椎、身柱、灵台、筋缩、脊中、命门、腰阳关、腰俞、膻中、玉堂。
手法:以上穴位用鼠爪刺法出血,不留针先刺发病开始部位,后刺病的尾端,俗称“截头断尾”,然后刺合谷,内关用凉泻法,留针20分钟,使凉感向肩部传导,以泻热祛毒,止痛消肿。
主治:头项面部疖肿,带状疱疹。
泻热祛毒腰阳关,大椎灵台膻中间,
止痛消肿鼠爪刺,疮疖疱疹即可痊。
11、活血通经方
气海、关元、气穴、合谷、三阴交。
手法:气海、关元、气穴用补法,合谷、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使上下肢和小腹,产疫胀感,留针20~30分钟,以理气活血,通经止痛。
主治:经闭、月经不调。
活血通经三阴交,气海气穴关元窍,
合谷穴上分补泻,通调月经疗效高。
12、舒肝理气方
膈俞、肝俞、膻中、期门、太冲。
手法:膈俞、肝俞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胸部,不留针;膻中、期门、太冲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腹部和下肢,留针20~30分钟,以舒肝解郁,理气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胸肋胀痛。
舒肝理气取肝俞,膈俞膻中期门通,
平补平泻太冲穴,胸肋胀痛有奇功。
13、理气定喘方
膻中、百劳、大椎、定喘、列缺。
手法:膻中沿皮向下刺8分,百劳、大椎、定喘、列缺用金鸡啄米法,使其产生疫胀感,留针20~30分钟,以宣肺化痰,理气定喘。
主治:咳嗽哮喘,急慢性气管炎。
理气定喘针膻中,百劳大椎定喘灵,
宣肺化痰列缺穴,金鸡啄米喘咳平。
14、疏经镇痛方
风池、百会、头维、太阳、合谷。
手法:风池用温通法,使温热感传到前额,不留针;其它各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扶正祛邪,疏经镇痛。
主治:头晕、头胀和各种头痛。
疏经镇痛取百会,风池太阳及头维,
合谷穴中明补泻,头痛针效疾如飞。
15、活血明目方
风池、内睛明、球后、攒竹、瞳子髂、肝俞、肾俞。手法:风池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眼底,肝俞用平补平泻法,肾俞用补法,不留针,内睛明、球后用压针缓进法,攒
竹、瞳子髂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眼内,留针20~30分钟,以平肝补肾,活血明目。
主治:青盲、暴盲、云雾移睛等眼病。
活血明目内睛明,风池球后瞳子甥,
攒竹肝俞肾俞穴,青盲暴盲疗效高。
16、开窍聪耳方
风池、百会、翳风、头窍阴、听宫、支沟。
手法: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耳区,不留针:百会、翳风、头窍阴、听宫、支沟用平补平泻法,使耳区和上肢有疫胀感,留针20~30分钟,以疏经活络,开窍聪耳。
主治:耳鸣耳聋。
开窍聪耳头窍阴,风池百会与翳风,
听宫支沟明补泻,耳鸣耳聋有奇功。
17、通鼻开窍方
风池、上星、上迎香、合谷、列缺。
手法:风池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到鼻腔或前额,不留针;上迎香点刺;上星、合谷、列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20分钟,以疏风活络,通利鼻窍。
主治:鼻渊,鼻塞流涕,不闻香臭。
通鼻开窍上迎香,风池上星合谷当。
列缺穴处明补泻,鼻塞鼻渊可安康。
18、顺气降逆方
天突、膻中、冲门、内关、公孙。
手法:将针捋成弓形,弓背贴向喉咙,从天突向下压入其它各穴用热补法,使腹部和下肢有热感,留针20-30分钟;以补益阳气、温中散寒。
主治:虚寒胃痛,消化不良等症。
温中散寒取中脘,下脘梁门足三里,
脾俞胃俞用热补,虚寒胃痛把身离。
19、温肾壮阳方
肾俞、关元俞、上髂、气海、关元、三阴交。
手法:肾俞、关元俞、上髂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腰骶和腹部,不留针;气海、关元、三阴交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腹部及下肢,留针10~20分钟,以温肾壮阳,固摄精关。
主治:阳痿、遗精、遗尿、腰膝痊软等虚寒证。
温肾壮阳关元俞,肾俞上髂三阴交,
气海关元用热补,遗精阳痿疗效高。
20、温经祛寒方
天枢、关元、气穴、三阴交、大敦
手法:大敦灸20~30分钟;天枢、关元、气穴、三阴交用热补法,留针20一30分钟,使腹部及下肢有热感,以温经祛寒,理气止痛。
主治:寒滞厥阴,阴囊肿痛,疝气痛经等。
温经祛寒取关元,天枢气穴三阴交,
大敦艾灸二十壮,疝气痛经当时消。
21、沮通经络方
肩隅、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
手法:肩偶、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依次从上往下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到肢末端,以温经活络,通调气血。
主治:瘫痪、痿蹙、半身不遂等。
温通经络阳陵泉,肩髑曲池合谷连,
外关环跳三里穴,悬钟瘫痪即可安。
22、清心安神方
巨阙、内关、神门、丰隆、公孙。
手法:巨阙、神门用平补平泻法,内关、丰隆、公孙用凉泻法,使上下肢有凉感,留针20~30分钟,以祛痰降逆,清心安神。
主治:热犯心包,神昏谵语,喜笑若狂。
清心安神取内关,巨阙丰隆与神门,
公孙穴用凉泻法,神昏谵语即离身。
23、清心醒神方
内关、人中、合谷、丰隆。
手法: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泪为度,内关、丰隆用凉泻法,使其产生凉感,合谷用怪蟒翻身法,以祛风豁痰,清心醒神。
主治:疯狂、癔病、脏躁症、精神病。
清心醒神取内关,怪蟒翻身合谷边,
人中丰隆凉泻法,疯狂脏躁即可安。
24、清肺止咳方
肺俞、大椎、尺泽、列缺、少商。
手法:少商点刺出血;大椎、肺俞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胸部,不留针;尺泽、列缺用凉泻法,使上肢有凉感,留针20-30分钟,以清热宣肺,豁痰止咳。
主治:风热犯肺,身热鼻煽,咳喘胸痛。
清肺止咳取肺俞,大椎尺泽列缺泻。
少商点刺几滴血,热咳痰喘即可解。
25、清热理中方
尺泽、委中、中脘、天枢、足三里。
手法:尺泽、委中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以泻毒热,止吐止泻;中脘、天枢、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疏导胃气。
主治:霍乱腹痛,上吐下泻。
清热理中足三里,尺泽委中血几滴,
中脘天枢理中气,霍乱吐泻效真奇。
26、清热解毒方
翳风、颊车、合谷、商阳、少商。
手法:商阳、少商点刺出血;翳风、颊车、合谷用凉泻法,使口腔与上肢有凉感,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痄腮温毒,口唇生疮,咽喉肿痛。
清热解毒针翳风,颊车合谷凉感生。
商阳少商几滴血,痄腮口疮见奇功。
27、补中益气方
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
手法:中脘、天枢、气海用热补法,使腹部及会阴部有热感,足三里用热补法使下肢有热感。留针20。30分钟,以暖脾温中,益气涩肠。
主治:脘腹隐痛,消化不良,脾虚泄泻等。
补中益气足三里,中脘天枢气海居,
热补留针和气血,温脾暖腹最适宜。
28、培元止泻方
中脘、天枢、气海、腰俞、会阳。
手法:中脘、天枢、气海用热补法,使腹部及肛门有热感,留针20—30分钟,出针后针腰俞、会阳,使热感传到小腹及肛门,以暖腹涩肠,培元止泻。
主治:脾肾虚损,久泻久痢,五更下泻。
培元止泻取会阳,中脘天枢气海当,
腰俞适以热补法,脾虚肾泻得安康。
29、升提举陷方
中脘、梁门、天枢、气海、足三里。
手法:中脘向下斜刺透下脘,梁门向下斜刺透关门,天枢向下斜刺透外陵,气海向下斜刺透关元,足三里用热补法,使腹部及下肢有热感,以温中暖腹,促使胃腑提升。
主治:中气下陷,下元不固,胃腑下垂。
升提举陷足三里,中脘梁门透关门,
天枢气海关元透,胃腑复位效如神。
30、养心定痛方
心俞、膻中、巨阙、内关。
手法:心俞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胸部,不留针;膻中、巨阙、内关用热补法,使胸腹部及上肢有热感,留针20~30分钟,以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主治:心血虚损,脉律不整,心绞痛等。
养心安神取心俞,膻中巨阙内关补,
四穴如能明补泻,心痛胸闷即可除。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