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场大战的胜利,充分说明五年平辽的可行性,无奈崇祯不相信

一、黄泥洼之战大获全胜,袁崇焕向崇祯索要奖赏。

皇太极前往出征察哈尔,这段时间,沈阳城一直留守重兵把守。皇太极没理由把自己的国都变成一座空城,而且沈阳距离锦州那么近。

而明军这边的主力是锦州总兵祖大寿,至于其中的细节,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交代,但是结果我们是知道的。

灵魂匹配,我在另一边等你

广告

清军在这一战中战败,袁崇焕为宁锦防线上的官兵们邀赏,而这次动用的,是崇祯的小金库。为什么崇祯如此讨厌袁崇焕呢?

因为崇祯发现袁崇焕一直盯着自己的小金库,这里面的钱是崇祯当算留着给自己养老用的,可是袁崇焕却打算提前透支了。

八月丁未,清兵攻黄泥洼,袁崇焕令总兵官祖大寿御之。---《崇祯实录》

黄泥洼之战无疑是获胜了,袁崇焕上书崇祯皇帝,希望崇祯皇帝能够给这次大战胜利的官兵们封赏,并且希望朝廷能够补齐之前拖欠辽东的军饷。

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很多张口就来的官员们认为袁崇焕实在是太无礼了,居然公然跟皇帝要好处。

前锋总兵祖大寿战于黄泥洼,以捷闻。---《崇祯实录》

展开剩余89%

其实他们不知道,带兵之人,如果不及时为士兵们谋求福利的话,那早晚会失去军心,到时候再想调动手下人打仗,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所以袁崇焕这么做一点也不过分,反倒是崇祯这个时候犯起了嘀咕,他也开始对袁崇焕不满,认为袁崇焕花钱太大手大脚。却对黄泥洼之战的大胜视而不见,这难免会让辽东的将士们心寒。

这件事在《崇祯实录》和《清实录》里都有相应的记载,所以真实性非常高,而且祖大寿是在袁崇焕的吩咐下,主动出击黄泥洼,可见袁崇焕在这一战中充当的是首脑地位。

二、黄泥洼之战到底代表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这一年是天启七年,袁崇焕被魏忠贤的人从前线给撤了回来,原因很简单,得不到魏忠贤的信任和赏识。

当时全天下人都在为魏忠贤建立生祠,大家认为这样就能够得到魏忠贤的赏识。为了能够继续回辽东作战,袁崇焕只能选择给魏忠贤建立生祠,但是魏忠贤知道袁崇焕心里极不情愿,所以压根就没有打算重用袁崇焕的意思。

所以一直等到崇祯元年的八月份,袁崇焕才被崇祯委以蓟辽督师的重任,重新派往辽东。而这个时期,是辽东兵马最为躁动的时期,因为他们已经被拖欠了四个月的工资,就连老大也被人给撤了。

进而锦州,原属广宁道地方,今新复而总镇居之,该卫原设游击,今改而为参将。松山所其属也。设游击如旧。杏山,旧为站城,设备御,今权设一游击驻扎,俟事定而后议。---《崇祯长编》

袁崇焕来了以后,迅速稳定了当时的人心,之所以开口就要那么多钱,主要就是为了弥补被拖欠的那些工资。

有了领导又有了钱粮,这帮士兵当然会为了大明朝而卖命了。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事件,那就是王之臣撤防锦州的事件。

王之臣何许人也?前任蓟辽督师,他早早就得到了消息,袁崇焕取代了自己的位置。他心里当然非常不爽快,所以将驻防锦州的人马,全都给撤了回来。

这下算是要了袁崇焕的老命了,他五年平辽计划的基础,就是这固若金汤的关宁锦防线,现在王之臣这么做,就等于是葬送了这道防线。

所以我们可以看看当时袁崇焕所面对的问题究竟有多严峻,莫说五年平辽了,就算是想要把关宁锦防线给修好,都要好几年功夫。

所以黄泥洼之战的背景是袁崇焕打算修复关宁锦防线,这是他的老师孙承宗所布下的八阵图,只要有此防线在,那大明王朝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三、陵巨里之战其实就是后金与袁崇焕争夺关宁锦防线的一场拉锯战。

朝鲜的《李朝实录》里对这一场大战是有所记录的,此外《清实录》里也有相应的记录,所以袁崇焕在这段时间里的确是付出了不少心血。

彼以泛词相通,我国亦当示以不忘贼之意也。---《李朝实录》

他必须要夺取锦州,包括夺取锦州周围的杏山、松山地区。这些地方也就是王之臣拱手让给后金的地盘。所以我们会发现,袁崇焕上台这段时间,一直在给王之臣擦屁股。

后金对夺取锦州充满了信心,因为此前明朝的驻军已经全线撤走。袁崇焕为了能够彻底夺回关宁锦防线的控制权,他开始跟朝鲜国联系。

先是、命贝勒济尔哈朗、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兵万人。往略明锦州宁远诸境。焚其积聚。秣马田野中、凡一月。俘获以三千计。至是师还。---《清太宗实录》

之所以《李朝实录》会对陵巨里之战有记载,其实就是因为袁崇焕此刻正在跟后金打这么一战。袁崇焕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希望朝鲜能够出兵作为明朝的侧翼力量,拖住后金的后腿。

一旦朝鲜能够出兵的话,那么后金将会不战而逃,因为他们当然不会愿意腹背受敌。袁崇焕的作战方针是相当有道理的。

皇太极对此丝毫没有办法,所以后金想要拿到关宁锦防线的想法,终究还是被袁崇焕给破灭了。这个时候皇太极恼羞成怒,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就没能打下袁崇焕的守军,现在皇太极依旧在他手里吃了亏。

所以皇太极一怒之下,决定绕道蓟州,直奔北京而来。而且他动用了《三国演义》里著名的反间计,一举消灭了生平最大的宿敌。

四、皇太极兵临城下,袁崇焕千里勤王。

崇祯二年的七月份,袁崇焕终于彻底收回了关宁锦防线的控制权。但是他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在仔细研究了地形以后,袁崇焕终于看破了皇太极的心思。

他立刻上书崇祯皇帝,表示辽东这边的失地已经收复的差不多了,但是他唯一担心的就是蓟州的安危。因为蓟州的防守松懈,一旦皇太极从蓟州这边杀进关去,那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为什么后金过去从未入关,袁崇焕杀来了反而入关了呢?难道不是袁崇焕的无能吗?

重九前一日,又报奴已渡河,公即发参将谢尚政等备蓟。及至彼,蓟抚以奴信未确,仍勒之为。然而奴逆踪迹,亦竟诡秘无闻,故蓟益懈。---《边事小纪,辽师入卫纪事》

其实这可真是冤枉袁崇焕了,因为袁崇焕将关宁锦防线重新收复,再次阻断了皇太极从这里入关的梦想,所以皇太极是在被逼无奈之下,才会选择绕道蓟州。

而且到了九月份,袁崇焕再次提醒朝廷,要防备蓟州,并且吩咐手下人前往蓟州镇守。坏就坏在了这件事上。

蓟州确实有人去镇守了,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发现皇太极的踪迹,于是守将们全都松懈了下来。总理蓟辽的刘策也粗心大意,结果皇太极搞了个突然袭击,蓟州守军溃不成军。

这件事导致袁崇焕多了一条罪状,那就是故意放皇太极入关。得知皇太极冲破蓟州以后,袁崇焕知道大事不好,立刻带着人马从辽东匆忙赶回北京驰援北京。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袁崇焕与皇太极在北京城下大战多次,互有胜负,结果袁崇焕用大炮赶走了皇太极。

总结:所以说黄泥洼之战和陵巨里之战都是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步骤而已。

黄泥洼之战的意义在于,袁崇焕能够收拢辽东将士们的军心,可以说这一战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打出来的。

当时明朝朝廷严重拖欠士兵工资,差点导致了群体事件,要不是袁崇焕出手迅速,可能辽东这些人自己就能把地盘送给皇太极。

陵巨里之战的意义就更显著了,袁崇焕通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努力,彻底收复了关宁锦防线,使得孙承宗的设想再次成型。

可惜所有事情都被皇太极所破坏,皇太极兵临北京对袁崇焕来说本身就是重罪,他作为抵抗皇太极的主帅,居然放后金人马一路杀来国都。

明朝朝廷内再也抑制不住一片谩骂之声,有人说袁崇焕跟皇太极是合伙的,有人说袁崇焕贪污腐败,不仅贪墨了崇祯皇帝的军饷,而且收了后金不少好处。

结果疑心病比较重的崇祯皇帝,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并且抄家灭族。顺便说一句,袁崇焕家被抄的时候,官兵们都是含着泪出来的,因为他太穷了。

反思:如何分辨忠奸?光看过程的话,王莽是最忠心的。

袁崇焕用死表明了一件事,他没有反叛之心。看事情不要光看过程,看看结果就知道这个人到底是怎样的成分。那么为什么袁崇焕会被黑成那个德行呢?这要多亏了毛文龙的徒子徒孙么。

毛文龙手下有三员猛将,分别是孔有德,耿仲明,还有尚可喜。这三个人的大名,很多人应该耳熟能详,因为正是他们给满清带去了先进的红夷大炮以及相应的炮兵技术。所以满清才能入关,统治天下两百多年。

而这三个人,到底有多少后代流传在世上,压根就不可考了,但是数量绝对不在少数,因为他们可不像袁崇焕那样被人抄家灭族,而是享受到了清政府优渥的待遇。

以至于现在网上到处都是谩骂袁崇焕,抬高毛文龙和三藩之人。其实说到底没什么可争辩的,看看那时候大家做了怎样的事情就行了。

袁崇焕是回来勤王,结果被崇祯逮捕下狱,论死罪被凌迟处死。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相继投降了满清朝廷,被满清封为王爵,镇守一方。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怎么洗也洗不白。

袁崇焕的战绩在历史上所留下来的证据,是越来越少,可能以后就不会出现了。因为三藩的子子孙孙太多太多,他们可以变着花样把自己的祖先描绘成大义凛然的大英雄。但是我们必须要正视历史,忠便是忠,奸便是奸。

参考资料:

《李朝实录》

《崇祯实录》

《清太宗实录》

《崇祯长编》

《边事小纪,辽师入卫纪事》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