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进士”为何在双塔寺盟誓?
有出京戏《四进士》,讲的是明朝嘉靖年间四位同年进士毛朋、田伦、顾读、刘题,因为一起案子而发生矛盾纠葛的故事。四人中有人行贿,有人枉法,有人主持公道。最后,违法犯罪的官员得到了应有的惩处,是一出可以作为反腐教材的老戏。戏一开头,即四位进士在双塔寺神前盟誓:“此番出京帘外为官,如有人密札求情,官吏过简,贪赃枉法,匿案准情者,准备棺木一口,仰面还乡。神灵共鉴。”
正阳门有关庙,安定门内有孔庙,四进士为何要在双塔寺盟誓?这双塔寺又是在哪儿?
海云住持为帝师
双塔寺,在今天的西长安街路北、西单路口以东,始建于金章宗时期(1190-1208),元代叫庆寿寺。
金朝末年,得道高僧海云和尚携弟子可庵来到燕京,入住庆寿寺。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赐庆寿寺海云师陆地五百顷。(据《元史·世祖纪》)忽必烈为何如此厚待海云?
这位海云和尚是山西岚谷宁远人,俗姓宋氏,生于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八岁削发为僧,拜中观为师,十四岁时已能升座讲解经文。山西闹饥荒,“人相食”。海云“竭力济众”,被金宣宗赐以“通元广慧大师”称号。
1220年,木华黎率领的蒙古军队占领岚州,海云和他的师傅一同被执。成吉思汗专门派人给木华黎捎来话:“老长老、小长老可好!存济无令欺辱。”
从此天下人都称海云为“小长老”。
蒙古军围城的时候,中观已经预感到城将陷,对海云说:“我已经老了,死也没什么。你还年轻,赶快逃生去吧。”海云哭着说:“死生有命。我怎能在危难之际离开老师去求生呢!再说我们出家人还对生死有什么困惑么!”中观高兴地说:“好,那我们一起去燕京吧。”
中观没等到出发那一天,就圆寂了。海云埋葬了师父,一人来到了燕京庆寿寺。
忽必烈也知道海云的大名,曾经召他去见面。路过云中(今大同)的时候,海云知道刘秉忠博学多才艺,就把他推荐给了忽必烈。(见《元史·刘秉忠传》)从此刘秉忠就留在了忽必烈身边,后来忽必烈建都燕京、规划建设大都城,刘秉忠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这是后话。所以,忽必烈对海云十分尊重。
海云来到庆寿寺后,庆寿寺住持中和章公便把衣钵传给了海云。此后,忽必烈手下的官员不断前来求教。第一个是丞相霞哩,他是奉忽必烈诏来见海云“谒师请训”的。海云听说霞哩一向以严酷著称,便劝他善待饱受战乱之苦燕京的百姓,说:“幽燕残民,造罹变故,正宜安辑。”丞相听从海云的劝告,“遂成善治”。大官人胡土克为蝗灾来求教,海云建议:“以官政民心共感之致。”问可不可以打猎,海云说:“应以救人为急务。”问刑赏,海云说:“要以仁恕为怀。”海运还建议要尊孔。这些建议大都被忽必烈和他的官员们采纳了。
海云圆寂之后,他的骨灰被葬在庆寿寺西南的一座九层佛塔里。另一座七层佛塔葬的是海云弟子可庵的骨灰。庆寿寺因此被称为双塔寺。
忽必烈定都燕京、建大都城时,海云和其弟子已经圆寂多年了。双塔寺所在的位置“适当城基”,必须拆迁双塔城墙才能取直。忽必烈专门下令:“勿迁,俾曲其城以避之”——让城墙拐个弯,绕开双塔(《元一统志》)。
道衍以寺当帷幄
公元1382年,双塔寺来了一个新住持——姚广孝。
姚广孝(1335-1418),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医家子,十四岁出家,法名道衍。他从一个道士那里学到了“阴阳术数”。有一次游嵩山寺,相面者袁珙说他:你这个和尚太不一般了:三角眼,像只病虎,注定嗜杀成性。你是刘秉忠一类的人。道衍听了反而特别高兴。
高皇后去世后,朱元璋要给每一个儿子选一位高僧。道衍被推荐给了燕王朱棣。交谈之后,朱棣觉得很投机,把他带回了北平,让他住持庆寿寺。从那以后,道衍便经常出入燕王府,一去就和朱棣密谈。当时,道衍四十七岁,朱棣二十二岁。
朱元璋去世,其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他开始削夺他的诸叔王,道衍便劝朱棣举兵造反。朱棣有些犹豫,说:“建文帝民心所向,怎么办?”道衍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我只知道天命,不管民心。朱棣这才下了决心,开始选将招兵,网罗人才。
朱棣的燕王府,“故元宫也”,面积非常大。道衍就在后苑训练军队,“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日夜打造兵器,并养了大量鸭鹅,企图用鸭鹅的鸣叫掩盖锻造声。
有人向建文帝告发,说燕王要造反。建文帝下令逮捕燕王府中的官员。朱棣决定起兵。
起兵那天,天气骤变,大风雨刮掉了燕王府殿上的檐瓦。朱棣害怕了。道衍说:这是好兆头啊!飞龙在天,从以风雨。旧瓦掉了,说明要换黄琉璃瓦了!朱棣这才带兵出发,开启了“靖难之役”。
道衍陪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打退了建文帝军队的进攻。
战事之初,朱棣并不顺利。围济南三个月,没有攻下;攻打东昌,失利,损失了一员大将。朱棣回到了北平想要停下来休整,道衍“力趣之”,鼓动他多招募勇士再战。
打了两个胜仗之后,道衍对朱棣说:不要再攻占城池了,赶快向南京进发。南京兵力不足,一定能打下来。朱棣听从了这个建议,直奔南京。
南京城破,宫中火起,建文帝失踪,朱棣当了皇帝,是为明成祖。
《明史·姚广孝传》说,朱棣为燕王的时候,所接触的都是武人。定策起兵、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朱棣)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朱棣对道衍的感激是不必说的:拜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恢复他的俗家姓氏,赐名广孝——姚广孝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朱棣命他蓄发还俗,他不肯;赐给他两个宫女,他不要;朱棣要给他建造府第,他固辞,仍然住在庆寿寺;上朝,传朝服,退朝,穿僧衣。
永乐十六年(1418),姚广孝病逝于庆寿寺。朱棣“震悼,辍视朝二日”,命以僧礼葬于房山。洪熙元年,姚广孝的牌位被摆进了太庙,配享明成祖的庙庭。到了嘉靖年间,朱厚熜说:姚广孝虽然功劳大,但是一个和尚怎么能和其他功臣一起享食太庙呢!于是就把他的牌位搬回了双塔寺——此时庆寿寺已经改名为大兴隆寺了。
嘉靖毁寺遗双塔
明朝正统末年,是双塔寺的鼎盛时期。佞佛的大太监王振对英宗说:庆寿寺已然朽敝,该重修了。正统十三年(1448年)二月,明英宗调集军民万人,拨帑金数十万,太监尚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内官黎贤、主事蒯祥分别管事,工程历时九个月,建成之后“壮丽甲于京都诸寺”,赐名为“大兴隆寺”,“树牌楼,号第一丛林”。王振邀来崇国寺的和尚多人,在新建成的寺庙里大作法会,明英宗亲自来寺内传法,称弟子。公侯以下趣走如行童(据《纲目三编》,见《燕都丛考》)。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信道,排斥佛教,京师内外毁寺宇、汰尼僧。嘉靖十四年四月,大兴隆寺失火。于是有御史说:“佛者,非圣人之法,惑世诬民。今大兴隆寺之灾,可验陛下之排斥佛教深契天心。”他建议散遣僧徒,迁走姚广孝的牌位,将大兴隆寺改作“习仪祝圣之处”。一个太学生更激烈,上书说:王振修大兴隆寺竭尽百姓膏血,请皇上下令,拆毁所有宦官修建的寺庙。这些呼声正是嘉靖皇帝想要的。嘉靖十五年,大兴隆寺改为讲武堂。姚广孝的牌位,则搬到了新街口附近的护国寺。
后来,嘉靖皇帝又因为演武射箭时金鼓声音太大“徹于大内”,就将这个地方改为演象所了。演象所,就是训练大象的地方。明朝皇家的仪仗队中,是有多头大象的。“凡大朝会,役象甚多,驾辇、驮宝,皆用之。”平时上朝,用六只立于午门左右,“俟百官入毕,则以鼻相交而立”。大象是很聪明的动物,只有新来的才需要训练,而大象又不是总有新来的,所以,双塔寺这个演象所大部分时间闲着没用,于是就成了新科进士聚会的场所了。
在有皇帝的时代,每三年在北京举行一次会试,全国的举子都来参加,会试被录取者赐同进士出身。嘉靖年间,在会试放榜后的第二天,新科进士便在双塔寺参见两大座主——即主考官,“榜首献茶于前,亦可作南宫一佳话”(见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到这儿,《四进士》里的毛朋、田伦、顾读、刘题四位进士为何在双塔寺聚齐盟誓,就有答案了。
据《日下旧闻考》说,双塔庆寿寺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后,有殿庑数楹,双塔在寺西偏。寺北稍东有关帝庙,又东北半里许有地名庆寿寺。这是因为庆寿寺“地本弘敞”,因为颓废已久,两寺都是后来在原庆寿寺的基址上重建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拓宽西长安街马路拆除了双塔。双塔寺的名字,便只留在《四进士》的戏文里了。据说塔下真有四进士的题名,曾有唱戏的老先生前去考证过。(宗春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