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打糖锣的

打镗锣的,又名打糖锣的。“糖锣”就是直径一尺左右的圆形铜锣。为什么前面要加个糖字?因为它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专卖儿童玩具、糖果零食的小贩手中的响器,这些小贩也俗称“打糖锣的”。

打糖锣的都是肩挑担子,一头儿的荊条筐的上面放一个大方木盘,上面有木制货架,架子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儿童玩具,有小型木头做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还有大小不一的纸糊的花脸面具,例如张飞、李逵、孙悟空、猪八戒等,铁制的小水壶、小铲子,用泥捏的小兔爷、小狗小猫小马、带响的小喇叭、小鼓、哨子、万花筒、玻璃球、花棱棒。总之,孩子们喜欢的纸、布、泥、木、铁、玻璃等玩意儿一应俱全,而且价格低廉。另一头筐里装的是儿童食品,有芝麻糖、酸枣面、炒豆、玉米花、茯苓饼、杏干、糖薄脆,各种各样的零食都是孩子们爱吃的。

小贩在胡同里卖东西不吆喝,而是边走边用小木锤敲打铜锣,当当的锣声一响,就招来了疯跑打闹的孩子们。这一担食物和玩具对孩子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买不买也都围着指手画脚地看啊,挑啊。这时候小贩就会鼓动孩子回家找大人要钱去,在那糊口都艰难的岁月里,谁家能给孩子多少零花钱啊。这些小贩都有自己固定的地盘,而且每天准时到这些胡同敲锣叫卖,胡同里的孩子也熟悉小贩的活动规律了,到时就小手捏着跟爸妈要的几分钱,在这里等着打糖锣的来。

小贩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有一些食品是他们自己加工制作的。他们大多是京郊的农民。每到秋天,二环外的农村,到处是挂满了红宝石一样的野生酸枣树。酸枣的核大,果肉很薄,有点儿像桂圆。他们就近釆下这些野酸枣,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风干,脱去酸枣皮,倒在石碾子上压,再去掉核,留下枣肉,再多压几遍,用细箩筛下细面放入盆里,等天暖和时放太阳底下一晒,酸枣面就变得又潮又黏,很快就形成大块儿,再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就可以挑到城里论块卖给胡同里的孩子了。酸枣面又酸又甜,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零食水果都少,所以孩子们都爱吃这种几分钱一大块的零食,只是加工的过程中卫生条件差,吃到肚里很容易生病,所以家长不情愿让孩子买这些食品,但对这能让小孩饱口福、眼福的担子也阻挡不住。我小时候,奶奶常絮絮叨叨嘱咐我们几个孩子别上街玩儿,说外头有“拍花子”的,用蒙汗药一拍头就晕了,然后给拐走卖了——其实就是怕我们买那些不卫生的食品。这恐吓只能起暂时作用,看不住的时候多,我们还是想办法偷跑出去买点儿解馋。

打糖锣的行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基本绝迹了,这和当时国家农产品统购统销、农村农业合作化有关,农民不允许进城做小买卖了,所以挑担的货郎也就都不见了。(何大齐)

(0)

相关推荐

  • 童年零食个回忆

    沪语朗读:渺渺 童年零食个回忆 原创:亭子间爷叔 来源:弄堂2019.6.13 上海话改写:郭莉 推荐:丁迪蒙 诵读:渺渺 记得我小辰光,爷娘常庄带我到食品店去,买一包饼干或者一卷水果糖,热天还会买一 ...

  • 年前赶集系列

    --热闹的买卖 赶集,也称"赶山"或"赶场".这种自古就有的民间风俗,形成于商品经济不发达时期发乡僻之地,每到指定的日期时,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来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商 ...

  • 又见酸枣面

    酸枣面,酸酸的,酸中又是带着甜甜的,又酸又甜的小零食,不用吃,说起来,回味一下当年的感觉,你的口中就有口水了吧? 当然,也有人不爱吃这东西,嫌它太酸.我对它却情有独钟,孩童时代攒那么几分钱就去买一包, ...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

  • 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 ...

  • 老北京风景:卖冰棍

    北京的夏天就是一个字:热.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能吃上根冰棍,那真是孩子们最惬意的事儿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冰棍儿只能从街头推车的小贩处买.这种推车卖冰棍的以老人和小孩儿居多,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