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小马达——不一样的非洲舞
舞蹈天赋是传承在非洲人基因里的。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像舞蹈这样,让非洲人民尽情地抒发情感。夸张热烈、自由奔放的动作,紧卡着强有力的音乐节奏,冲击着你的视觉和听觉神经。
上面这段是被大家戏称为非洲“电动小马达”的“烫脚舞”,为很多人所模仿,但从未被超越。舞者虽然上半身动作幅度不大,但是双脚却能够以高频率的花式动作踩踏地面,非常具有感染力。即使不在现场,隔着屏幕听一听,看一看,也能令你提神醒脑,跃跃欲试。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可能看过非洲“电动小马达”舞蹈的人不少,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寥寥无几。
其实,这类舞蹈的真正名字叫作扎乌利(Zaouli)面具舞,是科特迪瓦古罗族(Gouro)在婚丧嫁娶、成人仪式等重要活动中表演的舞蹈。
科特迪瓦位于非洲西部的大西洋几内亚湾沿岸,国名来自法语Côte d'Ivoire的音译,法语意思是“象牙海岸”。以历史上盛产大象和象牙贸易而得名。
古罗族,也称作“奎尼族”(Kweni),是居住在科特迪瓦邦达马(Bandama)河流域的民族。过去古罗男子以狩猎为主,如今主要务农,种植大蕉、稻谷、薯蓣、可可、棉花等农作物。基本社会和经济单位以父系为主,由年长者组成的议事会领导。
古罗族有着古老的面具和雕像传统,其创作动机多与非洲传统宗教有关。但是,扎乌利面具舞蹈却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关于它起源的传说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最生动的一个:是为了再现最美丽的古罗姑娘杰拉·卢·扎乌利(Djela Lou Zaouli)的面容 。
扎乌利是附近几个村子里最漂亮、最勤劳的女孩,每个经过村子里的游客都对她的美赞不绝口,当然这也招来了其他女孩的嫉妒。
有一天,村里要举办一个盛大的节日活动,其他女孩为了防止扎乌利抢自己的风头,就下决心采用一切办法阻止她参加。活动时间快到了,女孩们都到附近扎辫子最好的村庄去精心打扮。当扎乌利向她们打听去那里的路时,那些女孩为了不想让她回来,就给她指了一条相反的通往精灵村的路。那些原本可怕的精灵却第一次同情了扎乌利的遭遇,给她梳理了最漂亮的发辫,盖住了她的头,并建议她等到很晚的时候再进村子。
由于支走了扎乌利,其他女孩玩得很开心。夜深了,当大家都到位了。这时,扎乌利出现了。她的发型独特而华丽,比以前更漂亮了,这让她的朋友们大为惊讶和赞叹。为了再现她的容貌,人们制作了扎乌利面具,也借此纪念和致敬部落中美丽而勤劳的女性。
扎乌利面具有红、黄、绿、橙、白等各种颜色,这也是古罗族生活和艺术中的传统色彩。面具的脸型是很符合我们中国人审美的瓜子脸,顶部是各种形象的传统雕刻,代表不同的精神寓意,以应用于不同的仪式活动。头上扎着漂亮的羊角发辫,含蓄的笑容中露出排列整齐的牙齿,中间的豁口是古罗族美的标志。
这样精致的面具,搭配着覆盖舞者肩头和头部的五彩斑斓的大头巾,再来身紧身连衣裤,手腕、脚踝、腰部处围上拉菲草装饰。即使是在静止的状态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蓄势待发的飞腾气势。
男性是非洲面具舞蹈世界中的主要角色,这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也让舞蹈看起来更加奔放有力。扎乌利舞蹈虽然是赞美和表现女性的舞蹈,也是由男性来演绎的,但这丝毫不妨碍扎乌利舞蹈的优美和高雅,表演者也会因其高超的舞技受到人们的热爱和尊重。
扎乌利面具的雕刻样式虽然来自古罗族文化传统,但是并不等同于传统中的那些宗教气息浓厚的面具,而是呈现出更多的世俗化和娱乐化特征。人物的美丽外表,善良勤劳的个性,成为扎乌利面具所要传达的精神实质。人们相信扎乌利面具舞蹈可以提高村庄的生产力,也是族人团结向上的一个象征。
优美而独特的扎乌利面具舞蹈,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登上了我们2018年春晚的舞台。
我想,扎乌利面具舞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新奇和调侃,它更传达着非洲人民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追求。最后,再让我们360度欣赏一下充满传奇色彩的扎乌利面具。
中 秋 快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