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识必学:甘松
本品臭(同嗅)味如松;香入脾,脾味甘,脾臭香,脾之阳分用药,故名甘松。
甘松出凉州及黔蜀,叶如茅根极繁密,出姑臧、凉州诸山,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八月采根,药用其根。甘松名字里虽然有松字但是实物与松树无关。它是败酱科植物甘松或匙叶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杂质,晒干或阴干。
大家一听到败酱草科应该就不假思索的想到败酱草,可能是败酱草独特的味道令人销魂,它焦臭的味道真是过鼻不忘。甘松也是败酱草科植物,其味道可以说更令人销魂,怎么说呢,咋一闻就是腐败的豆豉,可谓臭气熏屋。
在西藏,甘松最大的用途是香料。雪域高原寒湿较重,藏香具燥湿通窍和行气辟秽之功,给藏民带来了健康福祉被视为神圣之物用于敬佛。因此寺庙里都会散发着甘松的味道,其每年的消耗量特别大。
另卤水中也有甘松的身影,麻辣方更是常客。甘松香味浓郁,遇热之后会散发出一股厚重的香味,味觉上回口上带甘,让味觉丰富,甘松味道通透特别是搭配上辛夷后可有清爽感,和鹅肉锲合度最高,甘松辛夷是卤制鹅肉的必要香料。
甘松味甘、辛,气温,归脾和胃经,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的作用。辛能行气,芳香能醒脾,温能散寒,能养脾胃,尤其是适用于寒气凝滞和气机不畅引起的脾胃不适。
中医古代典籍《本草汇言》记有甘松醒脾畅胃。本品为醒脾畅胃之药。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皆取温香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入八珍散、三合粉中,治老人脾虚不食,久泻虚脱,温而不热,香而不燥,甘而不滞,至和至美,脾之阳分用药也,与山柰合用更善。近东瀛医家谓此药善通经络,专治转筋,为霍乱转筋必需之药。
本品味辛行气,芳香醒脾,性温散寒,故能行气消胀,醒脾开胃,散寒止痛。治寒凝气滞之脘腹胀痛,不思饮食。肠胃痛是人类的高发疾病,其常伴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这时可用甘松来治疗,甘松可与木香、厚朴煎汤服用。治脾虚运化不健而胀满甘松可与党参、白术、木香各适量水煎去渣取汁温服。
另可镇静安神,这是甘松的重要功效之一,其含有丰富的挥发性物质,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让神经得到深度放松,起到镇静安神和宁心的作用,最适合焦虑和心烦的人群服用。
此外单用泡汤嗽口,可治牙痛。
本品略呈圆锥形,多弯曲,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叶残基,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及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甘松野生资源市场主要分为三个品种:甘松、匙叶甘松和大花甘松。其中大花甘松主要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及印度北部。目前国内分布和流通的货源主要是甘松和匙叶甘松,主产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在国家药典中因资源枯竭匙叶甘松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藏药。2005版药典曾经收录,2010年版本《药典》已将匙叶甘松从药典中移除,但市面上两种甘松仍在同时流通。
本品以秋季采集为佳,以气味芳香而浓郁、主根肥壮、条长、无碎片泥砂者为佳。目前市场上有水洗货和带泥货之分。水洗货又分为全棵货和水洗根货。甘松年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多以进口大花甘松或含泥沙的甘松全草来弥补供需缺口。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