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可以说是上海最牛B的老公寓,没有之一!

武康大楼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

1994年,武康大楼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1924年,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购入位于今淮海中路、武康路口呈30°角的土地,斥资兴建公寓住宅。公寓由克里洋行的匈牙利籍设计师邬达克主导打样设计,法商华法公司为承建商。

当时建业地产在上海的公寓或住宅区一般都以法国地名作为名称,因此大楼落成后便以法国西北部的半岛诺曼底而命名。

第一、二两层处理成基座,连续半圆券廊,水泥仿石墙面;大楼三至七层为黄褐色面砖贴面,装饰丰富,建筑转角处等局部有出挑阳台。第三层有边疆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仔细观察,还会看到那些刻有螺旋花纹的“牛腿”造型,配合外墙的镶拼色彩,在阳光下折射出一种低调的精致和名门贵气。第八层檐部仍为水泥仿石外墙,立面三段之间有连续长阳台形成明显的腰线。大楼底层为商店,店面后退,前面为拱廊通道。四至八层为居住层,设北外廊,大多数居室为南向,户型组合灵活,共有居室63套,附房30多间。垂直交通除步行的回旋式楼梯外,还设有载客和载货电梯各一部,而且电梯用半面钟的样子显示电梯到达的楼层,非常别致。

当时离该楼一步之遥有新华影业公司和联华影业两家电影公司,因此许多电影界人士陆续租住在武康大楼。这里是个闹中取静之处,楼下有咖啡厅及茶餐厅,电影界人士平时喜欢在这里聚会,讨论剧本、会见演员。尽管抗战爆发结束了上海短暂的繁荣期,但一批左翼文艺家却把“孤岛”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推向了繁荣。很多电影公司在租界相对稳定的形势下继续拍片。

有“东方第一母亲”之誉的电影演员吴茵当时就入住了武康大楼,因一部《渔光曲》而红透中国的电影明星王人美也一直居住在七楼的一个房间。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孔祥熙的二小姐孔令伟将大楼买下,自己住了进去。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曾担任代理上海市长的赵祖康也曾入住。1953年,原福开森路更名为武康路,诺曼底公寓正式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

电影《色戒》中,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后,她拦了一辆黄包车说“走,去福开森路”。

福开森路正是那时武康路的名字,武康大楼就处在这条路上。

最近,95岁的高龄的它又开始刷屏朋友圈,经过政府的修缮,它变得更美了。

电影《喜欢你》在这里取景

这座吸引了无数潮人前来打卡的大楼,有个十分浪漫的原名:诺曼底公寓。当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占地约1700㎡,8层总建面约9275㎡。

大楼诞生后的18年间(1924-1942年),几乎没有住过中国人,当时居住的大多是欧美侨民,包括嘉第火油物业销售总代、美亚保险上海办事处经理、罗办臣洋琴行老板、西门子公司经理之流。

1945年之后,随着抗战的胜利及万国储蓄会的负债业务到期,万国储蓄会破产清理,名下不少企业都进行了拍卖,一说大楼当时被政府出资购入了。当然,还有另一个更具传奇色彩的版本。

现在武康大楼内有近140户,除了老住户,还有一些年轻的白领,不少是有《花样年华》情怀的文艺青年,住在这里追求的是《上海的风花雪月》中描绘的那种海派风情。

武康大楼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标志性的变化。武康大楼的历史不仅要有过去时光的风花雪月,那是大家想象得到的,也必须要有时代变迁留下的斑驳,那是大家想象不到的。

老房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岁月的流逝,也承载着来往住客们的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把这些加在一起,便成就了一座城市的历史。而武康大楼则更像一个恪尽职守的哨兵,默默的守护着周围和它一样历尽沧桑的老房子,守护着整座老上海的记忆。

武康大楼5年内唯一在售的一套房子,本作者独家委托,5楼,3房2厅2卫,每个房间面积都很大,正看宋庆玲故居,看法租界的老洋房,说实话,武康大楼不太适合居住,因为沿淮海中路,有点吵,但是,这幢房子不只是为了居住,是收藏!是孤品!

请联系Tom13917709200(同微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