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春晓:这个消失了的广西桂平旧八景之一,桂平人都没听过吧
古人流行八景文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各地盛行,就是把当地的美景归纳起来,然后评出最优秀的几个来组合,增添本地的文化内涵,并加以传唱和宣传,就成了地域特色的一个表现了!
比如说西湖八景,北京八景等等。
桂平南江风光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八”,而不是十呢?这个就有得讲了。
古代讲方位一般讲的都是八个方位!这些在成语中都能一窥风貌,比如说“八面来风”,“四面八方”,“威风八面”等等。
而“十”在古人心目当中是全的意思,“十全十美”嘛。可是世间哪里会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和美景存在?正所谓“各花入各眼”,你喜欢的东西别人未必会喜欢。所以,“八”就代表有余地,留下两席位置供不同意见者填充。
而且这个八景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特定时期或者朝代,都有自己的八景文化,因为在历史的进程中,有的会消失,有的会被替代。这些都成了这个城市里的一个文化记忆!
比如说桂平,广西下辖的一个十八线小城!那也是有八景的呢!威记小时候也听到家里上一辈老人们在聊天的时候说过一些,只是那时候不甚了解,只是水过鸭背,听过就忘,长大后才对这些有所知会。
在古代,桂平又称“浔州”。“浔州八景”——罗丛岩月,白石洞天,浔楼春晓,铜鼓秋涛,西山晚眺,东塔回澜,龙安悬碧,宾秀特朝!这是清代乾隆版桂平知县吴志绾编写的《桂平资治图志》中载的桂平八景。(其它还有几个版本,有空再说了。)
有意思的是,这版八景里有的虽然变了模样,可是依稀都还在,只有这浔楼春晓是彻底消失不见了!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如今的南江哪里还有当年描写的春天美景?上游建船闸修大坝,美景不复存在!
浔楼春晓,又叫浔阳春晓。是在浔阳楼上欣赏桂平南江(郁江)春景而得之名。这个浔阳楼不是宋江写反诗的那个浔阳楼。二者相隔千里,没有任何关系。
这个浔阳楼是清乾隆二十八年到任浔州(桂平)知县的吴志绾用其俸禄(工资)请郡守蓉溪汤先生建构。为什么叫浔阳楼?《浔州府志》的纪文篇《浔阳楼记》这样说“······曰浔阳者,以其当郡城之南也······”
为什么要建浔阳楼?其实就是表政的一种方式,就是说为了证明地方官在当地颇有仁政或者善政功绩,建楼或者阁或者台亭以纪念,这些都是古人用以表达的一种形式。就像岳阳楼那样,是“滕子京政通人和而后修也”(《浔州府志》语)。
桂平知县吴志绾仿效古人也建了一个浔阳楼以表彰自己的功绩。并请叶观国写《浔阳楼记》记之。因为他也想“后世览古者往往循遗迹而思善政,岂偶然哉!”
同时,建浔阳楼也有郡官迎送宾旅之所的作用,浔阳楼建在近晖亭前面,更高大气派,而且南江风光尽收眼底!
在桂平建城之初(宋嘉佑年间),大南门就是桂平进出的主要城门。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桂平的大南门已经是商贾云集,往来人潮簇拥,江上码头舟楫林立,一派繁华景象。人们从码头上来,首先就是到了浔阳楼和近晖亭的这个高台上歇脚。然后才是经接龙桥进南门,然后进城。
如果是清明之前,到浔阳楼,就会看到“浔阳春晓”这个美丽的江景:“烟雾初开,白石独秀,诸峰拱峙,铜鼓滩与'鬱’江舟楫荡桡于下村树扶疏,塔影倒流,古渡虹桥,烟波湮没,天然一图画也”
浔阳楼见证了桂平在康乾盛世里的百年荣光,一直到道光年间还矗立在南江码头上方。志书最后说浔阳楼“毁于兵灾”。这个“兵灾”威记在上篇说是太平天国攻城,其实错了,太平军根本没有攻打桂平城。它而是毁于大成国时期。
大成国。这是由广东天地会陈开,李文茂等在1854年起兵,1855年夏攻占浔州府城桂平后所建立的政权。这个就下篇再说了,总之,在天地会持续两个月的的攻城战中,浔阳楼被毁,【桂平旧八景】之一的“浔阳春晓”也跟着消失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桂平旧八景也不再被人提起,它们也静静地躺在《桂平县志》里,只待有缘人翻到它,再拿出来见见光了。
“浔阳楼”更是,连旧址都不在了,在即将建成的滨江路的路基下,谁还能知道这里曾经有一座可以欣赏到桂平美景的楼?二百五十多年前,浔阳楼就建在上图的这片废墟之上,你还能想象出它当年的模样吗?
新的历史,新的起点,新的景观!
这里是桂平,发现桂平之美,感受桂平之美!
我是威记,谢谢阅读关注!